怎樣做好客服經驗信息的積累與推廣

時間:2022-01-07 11:38:00

導語:怎樣做好客服經驗信息的積累與推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怎樣做好客服經驗信息的積累與推廣

在現實的工作之中,有很多優秀的客服經驗未曾得到總結,更談不上推廣,甚至未能得到相應的信息積累。由此弊端重生:

1、對問題的重復探索,推高公司的客服成本:在每天收到的成千上萬的客戶投訴之中,有很大一部份重復著同樣的問題,而公司不同的人員所作出的回復處理卻各不相同。有客戶滿意的處理結果,也有不滿意的處理結果,有省時省力的處理方式,也冗長復雜的處理方式。如果在處理大同小異的投訴案例之前,就有簡潔的處理方式作為參考,則可事半功倍,大大縮短相應的“案件分析”過程,同時少走彎路;

2、拉低投訴處理效率,滋生客戶的不滿意情緒:因對問題的“重復探索分析”和“無可借鑒”,使得客戶投訴的處理時效太長,無異于在考驗客戶的“耐性”,得不償失;

3、不利于發現優秀的客服人才:優秀的客戶服務源于優秀客服人員的努力,只有在不斷經驗推廣過程中,才能發現客戶人員的“優秀”所在。

目前的事實證明,客服經驗的積累和推廣之所以無法有效進行,這也許根源于諸多環境和組織因素:

1、員工缺乏交流的興趣與熱情:客服人員在上班時工作節奏緊張,下班時又勿勿往家中趕,偶爾能在班前班后“小聚片刻”,但也少談工作,更不談工作心得,所以交流就無從談起,經驗更談不上積累與推廣;

2、交流平臺(渠道)缺乏或未能充分“盤活”:除了上下班,同事之間幾乎沒有交流的空間和平臺,像短信、郵件、公告這些渠道,不是用來傳遞八卦信息,就是用來傳遞冰冷的公文,使得這些平臺未能充分盤活;

3、缺乏“領頭羊”:像工作經驗交流這類活動與行為介于工作與非工作的事務之間,在工作之余如果不是一些偶然的工作話題引同事之間的“辯論”,員工們很少自發地進行討論,這時必須要有一個“領頭羊”,至少要先有意識、有目的地拋出話題,然后才引起討論。

解決客服工作的經驗積累和推廣的相關問題,不僅關乎公司業務效能的提升,而且關乎公司的企業理念和使命的貫徹,以達到“臻于至善”的境界的根本問題。而客服部門又是公司的面對市場、面對用戶的窗口,其經驗的積累和推廣關乎公司能否卓有成效地建立品牌和企業形象。必須使相關的信息與專業知識能在各部門之間形成持續、有效地傳播與共享并形成深度滲透,尤其要在基層層面上進行廣泛地探求并形成貫性思維。其一,應注重經驗積累和信息分類;其二,要注重經驗推廣;其三,要注重推廣策略的選擇。

策略思考:

一、要建立互信與和諧的人際和交流環境

1、相互信任、和諧是交流的前提與基石。如果在一個氣氛緊張甚至是相互對立的環境氛圍之中,存在的只有敵對與相互拆臺,根本不會有經驗的交流;

2、應消除隔閡與成見:這才能化解緊張,消除對峙;

3、要尊重差異:要相互間摒棄年齡、地域、性別等方面的歧視與差異;

二、要盤活信息交流平臺:充分利用公司內部的短信平臺、共享知識庫平臺、統一信息平臺,以此為經驗交流的路徑;

三、案例解剖

不但要注重日常積累,也應注重專案剖析。對普通的、日常的案例應當注意日常積累,找出其規律性和普遍性;對典型的、復雜的案例應當進行專案剖析。

1、晨會例會的交流:交流經驗、交換思想,也交換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奇聞軼事”,既能活躍氣氛,又能進行經驗交流,一舉兩得;

2、每日一案例:由基層主管牽頭,曾經發生過的案例進行短暫的頭腦風暴;

3、典型案例剖析:對于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專人、專案、開專門會議進行研討、剖析;

四、發揮內部刊物的傳播作用

1、鼓勵員工對工作心得、體會、認識進行總結,并撰寫成文發表于內部刊物供人共享。正所謂,兩個人在交流前,每人都可能只有一個思想,但一經交流,每個人都可能有兩個思想;

2、這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心靈的滿足,達成自我實現的需要;

3、對優秀的文章可支付一定的“稿費”,進行相應的物質獎勵;

五、曬心得、曬案例

“曬”,是個當前在網絡流行的行為,曬工資、曬隱私等,凡是被關注的、被揭底的都有可能被“曬”出來,同樣,被“曬”出來的東西或現象總能引起各方關注而廣為傳播。既然我們關注經驗,關注經驗的積累與推廣。不妨發動各位員工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對案例處理的過程和方式“曬”出來,“曬”在內部的BBS網絡上。同時也鼓勵員工對所“曬”的案例進行分析、點評,以達成各方觀點和思維的交鋒與碰撞,以達成螺璇上升的目的。

六、重視與正視非正式組織

非正式組織是根據各人的興趣與愛好、或相同的習性、地域所組成的不同人群。在引導不當時,這些非正式的組織可能對正式的組織產生一定的“離心力”,但這一組織形態內的溝通進最輕松、最和諧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無邊界”溝通,在這類組織內部的經驗交流也毫無保留的、最暢通無阻的。因此,公司應正視這些組織的存在并積極地加以引導,至少不能刻意打壓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