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群眾對干部選任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
時間:2022-04-23 11:15:00
導語:落實群眾對干部選任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認真落實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建立健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民主監督制度,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實踐的科學總結,也是我們進一步深化和整體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認真落實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對于我們按照“三個代表”要求,推進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選好干部、用好干部、管好干部,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能夠擔當重任、經得起風浪考驗的干部隊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黨要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必須充分發揚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落實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就是由黨來領導、組織和支持群眾按照黨的干部標準和干部政策參與選拔任用工作,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同時,這也是我們準確識別干部,選準用好干部,防止用人失察失誤的迫切需要。我們的干部生產、工作在群眾之中,干部的功過是非,群眾看得最清楚。只有通過群眾的廣泛參與,在干部工作中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集中民智,才能選拔出黨和人民滿意的干部,那些拉關系、走后門、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的人,在民主的光照下,將無所遁其形。
落實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就是增強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把本來就是群眾自己的事情,明明白白地向群眾公開,實實在在地讓群眾知道。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我們黨是廣大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黨的各級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群眾有權利知道選什么樣的公仆,怎么選擇公仆。近年來,各地在實踐中創造的選拔干部公示制、干部考察預告制度等,就是在落實群眾知情權方面的有益探索,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但應當看到,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干部選拔任用工作透明度不高,選拔干部由少數幾個領導人點人頭、排座次,甚至只由一、兩個人說了算,而真正熟悉情況、最有發言權的群眾卻被排除在外。當前,要切實解決群眾對干部工作不知情、知情面不寬的問題。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充分認識參與干部工作的重大意義和自己在干部選任工作中享有的民主權利,轉變與己無關的態度,積極參與到干部選任工作中來,真正做到出以公心、不受干擾,鄭重對待和行使自己在干部選任工作中的神圣權利。要搞好干部選任工作有關知識的宣傳,把干部工作嚴謹的規定條文轉化成群眾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常識,特別是讓群眾深入了解和掌握黨的干部工作政策、標準及選拔任用程序和方法,為擴大群眾的參與權奠定基礎。要通過推選政務公開制度、考核述職制度和群眾評議制度等,讓群眾全面了解干部工作情況和作風表現。要向群眾公開選拔干部職位、選人標準、任職資格、考察方法、工作紀律及注意事項,公開考察組成員、住址、聯系電話,為把好選人用人關提供準確的事實依據。
落實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參與權,就是讓群眾介入干部選拔任用工作,體現主人翁地位。選拔任用什么樣的干部,怎樣選拔任用干部,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所以他們最關心,也最認真。幾十雙、幾百雙、成千上萬雙眼睛總要比幾雙、十幾雙眼睛明又亮。只要依靠群眾,充分走群眾路線,才能準確地選拔任用群眾滿意的干部,杜絕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近年來,民主推薦和民主測評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程序,民主評議、民意測驗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方法,公開選拔、競爭上崗作為拓寬選人視野的主要途徑,都得到了普遍的運用和推廣,受到了群眾的肯定。但是從整體來看,與不斷推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相比,群眾參與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范圍和程度都還遠遠不夠,影響了群眾參與干部工作的積極性。這次中央頒布的《條例》對落實群眾在干部選拔任用上的參與權做出了十分嚴密的規定。在具體工作中,要嚴格執行《條例》規定,不斷擴大群眾參與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深度和廣度。要進一步擴大民主推薦、民主評議、民意測驗和考察談話的范圍,綜合來自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情況,對干部做出比較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要不斷拓寬選拔任用于部的范圍和渠道,逐步提高公開選拔的領導于部在提拔同級干部中的比例,全面開展黨政機關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并著力改進方法,提高質量。實行推薦公告制度,領導換屆或有領導職位空缺時,向社會公布推薦職務、任職條件等,吁請社會各界舉賢薦能。實施差額考察制,讓群眾實實在在地看到他們參與干部選拔任用的成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當家作主的光榮感和自豪感,增強正確行使民主權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落實群眾對于部選拔任用的選擇權,就是讓群眾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使群眾真正擁有和行使選拔各級領導干部的權力。在干部選拔任用中,民意是最好的標準。工作是一面鏡子,人心是一桿秤。群眾公認的本職崗位上做出突出成績的決不是平庸之輩,干部群眾不贊成、不信任的很難說是好干部。要按照《條例》規定,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干部和確定后備干部,都必須進行充分的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并真正把群眾推薦的結果作為決定考察對象的重要依據,公認程度不高的決不能列為擬提拔人選的考察對象和后備干部。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細致而嚴謹地考察把群眾的真實要求和于部的實際情況反映上來。在全面考察干部德、能、勤、績、廉的同時,突出考察干部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方面的情況。要實行干部考察責任制,對作風不深入、工作不細致,導致考察不準、用人失誤者,要區別不同情況給予批評教育直到紀律處分。要堅持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決定任免干部。要嚴格按照這一黨委內部議事和決策的基本制度辦事,把討論干部任免的決定權,建立在更加廣泛的黨內民主和更加牢固的群眾基礎之上,不搞“一言堂”,不搞臨時動議。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黨委主要領導干部要增強民主集中制觀念,認真執行“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基本制度。對干部任用,做到多數人不同意的不提名,多數人不贊成的不通過,堅決反對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始終把大多數群眾意志和愿望作為最后“拍板”的“定盤星”,防止那種以“葉公好龍”式的態度對待群眾意見的錯誤做法,更不允許把群眾的參與當作走形式、裝門面、應付檢查的“擺設”。
落實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監督權,就是讓群眾當“紀委”,始終有效地對干部實施監督。權力失去監督,就會導致腐敗。監督是防范問題、發現問題、堵塞漏洞的關鍵措施。只要群眾有權給干部打分,有權根據干部平時的表現決定于部的進退去留和獎勵懲罰,有權把干部“舉”上去,也有權把干部“拉”下來,干部選用任用工作就會少一點失誤,干部也就會謹慎得多,真正把對上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統一起來。無庸諱言,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仍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群眾對干部任用監督不到位、監督渠道不寬、不暢的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擴大民主推薦范圍,改進民主推薦方法,提高民主推薦質量。進一步擴大干部考察工作中的民主,不僅要考察干部過去的表現,還要看近期在重大原則問題上的表現;不但要到干部所在單位考察,還要到他過去工作過的單位了解情況;不僅要聽取領導干部的意見,還要重視聽取基層群眾的反映;不僅要考察干部工作圈的情況,還要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況;不僅要通過干部管理部門了解干部,而且要向執紀執法和信訪部門了解情況。要加大群眾對干部任用的監督力度。完善領導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不但選拔任用干部必須在一定范圍內公示人選的有關情況,在確定后備干部人選時,也要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為了便于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監督,要“廣開言路,打開窗戶”。比如:組織部門可設立群眾投訴電話,指派專人接待和受理群眾舉報,對群眾反映的干部的問題,凡是問題具體、線索清楚的,都要認真調查,搞清楚事實真相后再決定是否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