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會決定的幾點體會

時間:2022-07-02 04:16:00

導語:學習黨會決定的幾點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黨會決定的幾點體會

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屆*全會關于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現階段構建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問題所作的理論闡述和重大部署,都是有充分的科學根據、歷史根據和現實根據的。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這次全會制定了到2020年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奮斗目標和任務,我們應當抓緊抓好。但是,到2020年完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在制定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奮斗目標的各項任務之后,我們還要為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繼續長期奮斗。

以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主題的黨的*屆*全會勝利閉幕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一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個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文件應運而生了。無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史上,這都是值得大書一筆的重要事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屆*全會《決定》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到確保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來思考,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來謀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來部署,適應了我國發展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的要求,順應了時代進步的潮流,反映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體現了十幾億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共同愿望。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認真領會和貫徹落實*屆*全會《決定》,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抓緊抓好,對于切實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好地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的根本依據

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屆*全會關于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現階段構建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問題所作的理論闡述和重大部署,都是有充分的科學根據、歷史根據和現實根據的。

這一重大戰略任務不是憑空提出來的,而是有科學根據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屬于社會建設范疇,而社會建設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中從來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人們熟知的關于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生產力高度發達基礎上逐步消滅“三大差別”的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建設理論方面提出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過程中,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社會建設的重要性。2000年春天,同志在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時,就提出了“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國社會已經和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對加強新時期黨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的重要論斷。此后,他又多次強調,要認真研究我國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和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把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放到既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訴求上來,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前進。2005年,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進一步明確提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就告訴我們,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在21世紀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像重視研究經濟建設理論那樣,高度重視研究社會建設理論,自覺地把握我國“四個多樣化”的社會現實,自覺地超越不合時宜的社會治理模式,自覺地把我們的社會建設推進到新的水平。

那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加強社會建設的目標又是什么呢?我們黨在實踐中愈益深切地認識到,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因此,貫徹黨的*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而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繼承和創新。

這一重大戰略任務不是偶然提出來的,而是有歷史根據的。社會和諧本來就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取得了重要進展。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黨領導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制定了具有豐富內容的維護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共同綱領。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我們黨又及時提出了“統籌兼顧、各得其所”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了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所有這些,都是要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因素,包括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并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從而促進社會和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在堅持這一系列重大戰略方針的同時,又深刻總結了從1957年下半年開始逐步發展起來的以階級斗爭為綱導致偏差和失誤的嚴重教訓,通過撥亂反正,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并進而提出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樣,就在促進社會和諧的進程中逐步打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

特別是黨的*大以來,我們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又有新的深化和拓展。*大報告在論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時,針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動的新情況,提出要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一個重要目標鮮明地提到全黨全社會面前;在論述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時,提出要“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這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中還是第一次。在這以后,*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向全黨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中央政治局進行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專題集體學習,中央舉辦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專題研討班。同志在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同時強調要加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系列實際問題和重大理論問題的調查研究,全面把握各地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發展趨勢,為制定政策、抓好和諧社會建設的布局和規劃奠定堅實的基礎。*屆五中全會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也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了相應的規劃和安排。按照中央的要求,全國性的調查研究開展起來,一些省區市先后出臺了一批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形成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輿論氛圍,促進了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屆*全會《決定》,就是我們黨長期以來特別是*大以來在這個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上實踐和認識的科學總結與經驗結晶。

這一重大戰略任務不是基于某些臨時應付的需要提出來的,而是有全面的現實根據的。應當看到,我國正進入21世紀上半葉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因此,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任務的提出,其現實根據可以說是兩個方面的基本事實:

一個方面的基本事實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社會活力極大釋放,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特別是貧困人口已經從2.5億減少到2300萬;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不斷發展,政黨、民族、宗教、階層之間和海內外同胞之間更加團結,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對于這一方面的基本事實,我們必須充分估計。因為正是這一方面的基本事實,決定了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是有充分把握的,是完全能夠逐步實現的。

另一個方面的基本事實是,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對于這另一個方面的基本事實,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因為正是這一方面的基本事實,決定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是緊迫的,是必須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好的。

總之,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這兩個方面的基本事實,就是*屆*全會《決定》所指出的:“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的重大意義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我們黨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的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和奮斗目標。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和新鮮經驗的基礎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先后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應當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應當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社會主義;應當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應當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應當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永不稱霸的社會主義。這些年的實踐又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應當是和諧的社會主義。

回顧我們黨生動豐富的實踐和認識過程,可以看到,*屆*全會《決定》在黨的*大和*屆四中全會基礎上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實在可以說是堪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相媲美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如果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科學地界定了我國現階段社會的歷史方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科學地界定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取向,那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作出了總體定位。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關于改革、發展、穩定相統一的基本方針,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供了根本保證。黨的*大提出,要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指建設成果要惠及十幾億人口這樣的共同建設、共同享有之“全面”;而且包括要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這五大文明協調發展之“全面”。也就是說,要努力做到*大報告所要求的“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六個更加”。可以說,實現這“五大文明”、“六個更加”,才是真正的小康社會建設之“全面”,也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建設之“全面”。*屆*全會《決定》確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以及各項政策和措施,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而這一點,就其實質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以高度的自覺不斷推進十幾億中國人的國民素質的改造,不斷推進中國社會治理方式的改造,不斷推進人與自然關系的改造。這將是當代中國在21世紀所要經歷的極偉大極深刻的改造和提高。

我們還需要清醒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要面對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必然會觸及多方面利益關系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整合與調整,因而也就必然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毫無疑問,通過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完善社會管理,妥善處理社會矛盾,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必將不斷維護和促進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使我們能夠在和諧的氛圍中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進一步明確了制度建設是根本性建設的戰略思想,向著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各方面更加“定型化”的目標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撥亂反正、全面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果斷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不再搞所謂“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革命”,堅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在此基礎上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黨先后著重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明確界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涵義。在此基礎上,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從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方面連同人與自然關系在內的更寬廣的角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更完善、更帶整體性的鮮明概括,鄭重提出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努力建設一個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總要求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進一步從全面把握社會關系、系統加強制度建設的層面,推進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實踐,從而大大有利于我們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進一步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合力。

還要看到,*屆*全會《決定》在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加強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性規定,既是實踐基礎上的制度創新,也是實實在在的制度建設。所有這些,對于落實鄧小平同志關于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各方面更加“定型化”的要求,顯然具有重大意義。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進一步深化了黨要提高抵御各種風險考驗能力的戰略思想,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奠定了科學的思路和機制。我們黨清醒地意識到,伴隨著國內諸方面社會關系的急劇變動,伴隨著國際交往和經貿摩擦的日益增多,以及“西化”、“分化”問題的長期存在,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將會遇到來自國內的和國際的,可預料的和不可預料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各種風險的考驗。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通過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穩健改革和體制創新、科技創新來妥善處理各方面社會矛盾,保持和發展社會和諧,可以使我們黨在領導中國由不發達國家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歷史性飛躍中,有必要的精神準備和明確的立場,有一系列應對和化解各種矛盾、問題和風險的戰略思考及切實措施,同時能夠更有力地防止和克服在社會大變動中發生的各種“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因此,這就不僅大大有利于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的協調發展及對社會意識和行為的正確引導,而且大大有利于黨和國家更緊密地團結和聯系各方面群眾,更廣泛更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更能經受住各種風險的考驗而立于不敗之地。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所蘊涵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必將隨著我們認識和實踐的發展而日益體現出來。

完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需要長期奮斗

*屆*全會《決定》通篇強調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這就是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長期性問題。一方面,《決定》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擁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另一方面,《決定》一再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決定》還要求全黨同志,“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按規律辦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這次全會制定了到2020年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奮斗目標和任務,我們應當抓緊抓好。但是,到2020年完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在制定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奮斗目標的各項任務之后,我們還要為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繼續長期奮斗。

認識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長期性,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真正懂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具體的、歷史的,是分階段、有層次的,而決不是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既要看到諸多有利條件,從而堅定信心,積極推進;又要看到我國正處于并將在今后幾十年內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隨意提脫離實際的口號和不負責任的承諾。要堅持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加以推進。

認識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長期性,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正確認識和對待我們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應當看到,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而又不斷面對新的矛盾的持續過程。問題不是在于有無矛盾和有多少矛盾,而是在于當今我國社會的矛盾情況以及我們黨解決矛盾的方針、思路發生了變化,在于我們可以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一種不斷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機制,包括順暢的社會流動機制、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安全的社會保障機制、有效的矛盾疏導機制,從而有利于我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認識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長期性,要求我們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領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本領,堅持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黨的先進性怎么體現?體現在領導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就是要做到科學發展、統籌發展、協調發展;體現在執政活動中,就是要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而這一切,都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只有堅持科學執政,自覺順應規律,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能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之上。只有堅持民主執政,通過毫不動搖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通過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整個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建立在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之上。只有堅持依法執政,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才能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建立在切實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之上。

我們黨歷來具有重視學習和善于學習的優良傳統。在21世紀新的歷史條件下,在今后領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必將學得諸多方面的新本領,包括管理社會事務、協調利益關系、開展群眾工作、激發社會活力、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本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必將在中國共產黨人和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奮斗中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