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政府執行力的構建
時間:2022-08-01 06:21:00
導語:論政府執行力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執行力”于*年首次被寫進總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標志著政府執行力建設被正式納入國家治理范疇。政府執行力是維系一個政府機構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本文嘗試從七個方面探討政府執行力的構建。
政府執行力是維系一個政府機構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加強政府執行力,有助于政策落實和政府公信力提高。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是政府執行力具有永續不竭的動力的根本保證
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是與中國努力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才能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實現科學發展。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政府的主要領導一定要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本質,堅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五統籌要求,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推動地方快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提高政府執行力才有永續不竭的動力。
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執行力
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完善政府宏觀經濟調控與市場執法監管的職能,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實行政社分開,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規范發展社會組織,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實行政事分開,轉變公共服務部門的職能,構建公共服務組織,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完善行政審批方式,簡化和規范程序,制定操作規程,并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做到透明審批,建設透明政府。
三、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規范政府行為,提升政府執行力
現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問題是提高績效。政府績效的主要標準是公眾利益的維護程度和提供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有什么樣的政府績效評估制度,就有什么樣的政府行為。
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的設計從長遠看應致力于建立一套開放性和競爭性的公共資源配置機制,通過有效的績效信息的提供,引導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動,從預算的高度約束和提高公共財政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推動公共管理型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進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克服當前在政府績效評估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達到規范政府行為,提升政府執行力的目的。
四、進行制度創新,探索建立高效的政府政策執行機制
將政府行政職能區分為核心職能和次要職能、決策職能和執行職能,并將核心職能、決策職能和監督、控制職能保留在政府的各職能部門內,將次要職能和執行職能轉移到執行機構承擔。執行機構的設立使部門的下屬機構獲得了充分的自主權,有利于管理者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政策執行和服務提供方面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執行性機構的設立不僅會減少公務員的數量,有助于實現小政府的目標,避免了強制性裁員的政治風險,而且有利于節省開支,更好實現“資金的價值”。
將決策與執行分開,決策機構與執行機構分開,各負其責,政策解釋權、修正權在決策者或決策部門,執行機構只有制定實施細則以更好地貫徹執行政策與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職能。有利于實現行政執行的公開化、程序化、法制化,建立和完善政府執行機制,提高行政的執行力和行政效率。中國政府可以在借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大膽進行類似的制度創新。
在政府執行機制的建立中,還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執行中的信息溝通機制,使信息順暢,政令通行,有利于對政策執行進行有效的控制。同時減少公共政策執行中的不確定性,對在執行中出現沒有料想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時,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調整和補救。
五、完善政策執行監督機制是提升政府執行力的重要保證
要強化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作用。實行人大制度改革,使人大代表專職化,并成立專門的監督委員會,充分發揮人大的監督作用。”要保證專門監督機構的獨立地位。這里的專門監督機構是指執政黨的紀檢部門和政府的監察機關。在目前的雙重領導體制下,造成事實上的“上級監督下級太遠,同級監督同級太軟,下級監督上級太難”的現象發生。要完善社會監督制度。社會監督是以人民群眾為基礎的一種非官方監督,它包括各種社會團體(工、青、婦等)監督、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各種群眾自治組織的監督、企事業單位以及公民個人對政府政策執行行為的建議、批評、控告、檢舉等多種民主監督的形式。要加速社會監督方面的立法或健全社會監督制度,提高社會監督主體的監督地位,讓社會監督主體在政策執行監督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合法權益得到保護,為社會監督主體的監督作用的彰顯創造有利的條件和依據。
實行政府政策執行公開化制度。政策執行公開化實質就是要增強政策執行活動的透明度,使政府自覺接受監督。
六、完善政府行政問責制,強化政府執行力
應堅持權力與責任相對應的問責。一個領導干部有多大的權力,就必須對其權力的行使及其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堅決改變現行責任追究中“追下不追上”,追執行者不追決策者,追當事人不追管理者等現狀。政治和道義層面的問責規定與法律法規和紀律條規相銜接。必須堅持公開透明的問責。讓民眾知情就是對政府的一種有力監督,其前提是事情的全部經過必須公開透明。堅持公開透明,是確保問責制發揮實質性作用的關鍵所在。要建立健全“引咎辭職”制度,強化公眾問責,從而達到提高監督效率的目的。擴大問責的范圍。現今,國家的公共權力掌握在各級政府、機關、團體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事業單位的領導人員手中,這些公共權力機關(機構、單位)領導干部都應該納入問責制的適用范圍內。問責也不僅僅是對責任事故的處理,不發生事故,也同樣有責任,工作責任心差、該作為的不作為、制度不落實、措施不到位、督促檢查不力、工作質量和效率低下,同樣是問責的內容,同樣需要有人對此負責。
通過問責制的建立和實施,著重解決工作效能低下、責任意識淡薄、違法行政、政令不暢、治政不嚴等頑癥痼疾,走出以前僅靠個人的責任心干工作、沒有制度作保障的老路,促使廣大干部職工心中時時處處有工作、時時處處有責任,提升責任感和責任意識,使其真正恪其職、盡其責、精其術、竭其力,在制度環境下打擊落后、保護先進,真正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強化政府執行力。
七、提高政策執行人員素質,是提高政府執行力的基本保障
政策執行者的能力水平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公共政策執行的成敗,執行主體的能力越強,就越能有效地執行政策;相反,執行主體的能力不足,則容易導致政策的執行不力。提升政策執行人員素質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建立合乎現代社會的行政倫理規范及標準,以完善的行政倫理價值觀、行政倫理規范和行政倫理選擇機制,提升政府人員的“官德”,確保政府人員的執行思想素質。使廣大政府官員牢固樹立強烈的執行責任感、執行意識和敬業精神,奉公守法,廉潔自律,以認真負責的執行態度,積極主動地完成政策執行任務。
提高執行人員的職業技能和政策水平。政府執行人員要與時俱進地掌握新的執行技術、手段和藝術,認真學習執行政策的專業知識及其相關知識。提高對業務工作的熟練程度、責任心和工作效率,以及對政策信息的搜集、篩選、處理、傳遞能力和對政策信息的敏感程度。要通過對政府政策執行人員的不斷培訓、鍛煉以及促進執行者的自我學習,更新知識,提高執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