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質監局經濟發展交流材料
時間:2022-05-20 08:31:00
導語:政府質監局經濟發展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國土總面積為2023平方公里,轄14鎮3鄉,633個行政村,52萬口人。全縣共有工業企業2658個,主要產品85種。近年來,我縣大力實施“質量興縣”戰略,積極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和創新,強化質量管理,質量總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2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0.88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3.6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52元。20*年9月,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授予全國“質量興市”先進縣榮譽稱號。
總結“質量興縣”工作,我們的作法主要是:
一、立足縣情,實施“質量興縣”戰略
我縣對質量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是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步深化和提高的,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依靠黨的富民政策,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縣工業企業在原有“五小”工業的基礎上異軍突起,形成了以煤炭、冶煉、鑄造為主的三大支柱產業,為全縣經濟發展、群眾脫貧致富作出了很大貢獻。在當時短缺經濟的條件下,產品供不應求,質量問題并未真正提上議事日程。第二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賣方經濟向買方經濟轉變,企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初加工、低質量、“黑、大、粗”的產品遠遠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產品質量問題逐漸得到重視。縣政府提出了“質量興企”、“靠質量求生存”、“靠質量占市場”。但隨著92年--95年經濟高速發展,出現了對能源、原材料的大量需求,煤、鐵市場繁榮,“蘿卜快了不洗泥”,質量問題又被擱置一旁。第三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面對內需不足、市場疲軟,質量問題再次提上議事日程。大家一致認為:*企業競爭力不足,主要原因:一是企業規模小,形不成產業優勢、規模優勢。規模企業僅占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1%;二是產品質量低。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傳統產品多,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少;大路產品多,名牌產品少;三是企業技術基礎薄弱。要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變群體優勢為規模優勢,必須以提高產品質量為突破口,走“質量興縣”的路子。為此,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了“工業強縣、質量興縣”的戰略思想。20*年,又進一步提出實施“名牌戰略”,努力
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品牌,實現經濟發展新突破。
二、抓住關鍵,打好“質量興縣”戰役
在開展“質量興縣”活動過程中,我們從*實際出發,主要打好了五大戰役。
(一)抓組織領導,宣傳教育,奠定“質量興縣”的組織和思想基礎。
“質量興縣”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為使“質量興縣”活動真正取得實效,縣政府專門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常務副縣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各鄉(鎮)長、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質量興縣領導組。全縣各級、各單位、各企業也都成立了相應的質量工作領導機構,形成了政府、企業、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面,奠定了“質量興縣”的組織基礎。同時,為改變廣大企業“重數量、輕質量”的傳統觀念,我們緊緊圍繞“質量興縣”活動的開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介,及時宣傳國家關于質量方面的法律法規、有關商品質量知識以及質量典型案例,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質量興縣”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強化全民的質量認識,使“質量興縣”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全縣形成了“人人講質量,人人重質量”的氛圍,奠定了“質量興縣”的思想基礎。
(二)抓政策引導,政府服務,創造“質量興縣”的良好
環境。
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當前,區域經濟的競爭,主要是發展環境的競爭。因此,在深入開展“質量興縣”活動過程中,縣政府充分發揮宏觀管理職能,加強領導,改善服務,創優環境。一是強化政策引導。按照國務院《質量振興綱要》和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從源頭上加強質量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精神,縣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縣質量興縣工作規劃》、《*縣實施名牌戰略獎勵辦法》、《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辦法》,明確提出對獲得國家名牌產品的獎勵10萬元;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的獎勵8萬元;獲得山西標志性名牌產品的獎勵5萬元;獲得山西名牌產品的獎勵3萬元;通過質量體系認證、產品質量認證、環境認證和綠色認證的獎勵5千元;對在質量興縣和實施名牌戰略工作中成績顯著的有關職能部門給予必要的獎勵。鼓勵企業積極與大專院校、科技院所,有實力的集團公司合作,努力研制、開發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有發展前景的產品和產業,積極引導企業爭創名牌產品,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努力改善服務。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意見》、《關于開展“一對一”幫扶企業活動的實施方案》;設立了行政審批中心,實行“一站式”辦公,精簡各類申批和收費項目182項;推行了首問負責制、服務承
諾制,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對重大項目實行專人聯系負責制,全程服務,幫助54家企業制定了142個產品標準,為企業收集各類標準和技術文本3萬余冊,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4萬余人(次),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創造良好的政府服務環境。三是深入開展打假專項整治活動。近年來,共查處各類違法案件貨值達7.8億元,立案查處萬元以上案件107起,搗毀各類制假窩點46個,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上億元。嚴厲地打擊了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違法行為,為企業健康發展營造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三)抓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打造“質量興縣”的堅實基礎。
我們把“質量興縣”與產業結構調整緊緊結合起來,以產業的升級來促進產品質量的提升。首先,制定和實施了《*縣21世紀可持續發展行動議程》、《*縣產業結構調整“十五”規劃》,以及煤炭行業、冶鑄行業、旅游業、小城鎮、長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等十多個產業和區域發展規劃,使全縣經濟結構調整和質量工作建立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之上。其次,狠抓了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對煤炭業堅持“關小、改中、建大”的方針,先后關閉小煤礦106座,建成30萬噸以上骨干礦井7座,在建150萬噸礦井1座,新建洗煤、型煤企業12個。對
冶鑄業堅持“冶煉上規模,鑄造上檔次,整體上效益”的指導思想,取締小冶煉、小鑄造企業554個,建成179立方米高爐3座,在建318立方米高爐3座,建成球墨鑄造生產線56條,在建12萬噸球墨鑄管項目1個。使全縣傳統產業在調整中鞏固提高,在調整中做大做強。第三,對晉園集團、鈣粉廠、安華鎖業等地面新型產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增加活力、開拓市場的同時,新上了思科高嶺土、澤源燒烤炭、天九制藥、坤達化工四氧化三錳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為“質量興縣”打造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四)抓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提供“質量興縣”的不竭動力。
政府在質量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是宏觀指導,監督管理。質量工作的主體是企業,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不能僅靠外力的推動,關鍵是激發內在的動力。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感到我縣國有、二輕企業和鄉、村集體所有制為主的鄉鎮企業活力和動力不足,從1997年開始,在全縣普遍推行了以產權確認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改革。到2002年底,全縣國有、二輕、鄉鎮企業的改制面分別達到81%、90%和92%。通過產權制度改革,使部分企業獲得了新生,企業規模上了臺階,產品質量上了檔次。今年以來,我們對前一輪企業改革進行了認真總結和反思,
認為我縣鄉鎮企業改制面雖然達到90%以上,但真正觸動產權的僅占到69%,實行公司制的占到9%,體制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為了徹底盤活鄉村集體企業存量資產,增強發展活力,制定了《進一步引深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決定推進“二次改制”,引導股份合作制企業、私營企業向公司制轉化,使鄉村企業中的集體股逐步退出,鼓勵經營者持大股,進一步規范法人治理結構,確保內部制約機制發揮作用,逐步建立產權流動機制,通過產權流動重組,形成合理產權結構,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目前,試點工作正在進行。
(五)抓科技進步,技術創新,構建“質量興縣”的技術支撐。
近年來,我們大力推進企業科技進步,實施各類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50余項,積極與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掛靠,引進新設備、新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收到較好的效果。一是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進一步改善。金工鑄業有限公司以中國科技大學鑄造研究所為技術依托,先后配備了化學分析、金相、力學、萬能試驗機等檢驗設備,保證了產品質量,60余種高檔鑄造產品遠銷日本、美國、德國和中東等地。縣老年鑄管廠等5家民營企業聯合組建了晨暉管業有限公司,淘汰原來的襯砂型離心鑄造,采用水
冷金屬球墨鑄造工藝,達產后將形成年產12萬噸球墨鑄管的能力,躋身全國鑄管行業前六強。思科高嶺土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其產品煅燒高嶺土粒度由建廠初期的325目,提高到6250目,白度達95度,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產品供不應求。王坡煤礦通過聯合組建成為山西天地王坡煤業有限公司,使年生產能力達到150萬噸,煤炭回采率可達95%以上。二是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水平進一步提高。縣政府投資80萬元組建了山西*鑄造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投資120萬元組建了*縣農實物種子檢測中心,投資50萬元組建了*縣煤礦安全計量檢定中心,完善了產品質量檢測手段,提高了產品質量檢測水平。
三、搶抓機遇,擴大“質量興縣”戰果
幾年來,通過大力實施“質量興縣”戰略,進一步強化了全民的質量意識,提高了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是質量意識深入人心。近兩年來,“質量”兩字在平民百姓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全社會已經形成了共同關心質量的良好氛圍。
二是質量管理成為自覺行動。企業的質量意識逐步喚醒,多數企業自發地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并建立了一套相關的質量管理制度。目前,晨輝管業、東鳳水泥廠、利達鑄造廠等14
家企業產品采用了國際標準;金工鑄業、思科高嶺土、安華鎖業等16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69的企業建立了標準化和計量檢測體系;鋼嶺地稀土金屬有限公司、水利塑料廠等9家企業通過省級二級計量檢測保證能力評定;東方實業有限公司、東鳳水泥廠、鋼嶺地稀土金屬有限公司等企業分別榮獲山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民營企業質量工作先進單位”、“管理先進民營企業”、“優秀中小企業”等稱號。
三是全縣產品質量上了新臺階。繼1998年我縣被授予“山西省消滅無標生產示范縣”的基礎上,20*年又通過了復查驗收。目前,全縣企業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98%;產品出廠自檢率達90%;國家、省級產品監督抽查合格率達82%以上;安華鎖業系列門鎖被授予“山西省優質產品”;另一面食品有限公司榮獲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誠信企業、放心食品”稱號。
四是質量工作有效地推進了經濟和社會發展。20*年,我縣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2.6%;財政總收入比上年增長28.46%,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9.96%。全縣經濟保持了穩步上升的良好勢頭,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明顯進步。
雖然,我縣在實施“質量興縣”戰略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其它兄弟市縣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今后,我們將緊抓新世紀頭二十年重要的戰略機遇,抓住西部大
開發的歷史機遇,抓住東部和沿海地區產業升級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擴大質量興縣戰果,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實現名牌效應,把“質量興市”工作在*縣開展得更加扎實,更富有成效。力爭到2010年,全縣50%以上的主要工業產品生產企業通過質量體系認證,主要工業產品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5%以上,爭創1--2個國家名牌產品、2--3個國家免檢產品、10--20個山西名牌產品。大力推動我縣質量工作再上新臺階、再上新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 上一篇:縣質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稿
- 下一篇:質監局行政執法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