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06 02:39:00
導語: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不懈努力的發展歷程
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自1980年成立以來,在市環保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先后完成了基本設施建設、機構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任務,使科研、發展與建設同步推進。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和21世紀初期,奠定了市規模較大、學科較全、科研成果較多,為市環境保護事業提供科技支持最為有力的地區級綜合性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機構的地位。
20多年來,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機構已發展為9個研究所、中心和實驗室,即大氣環境研究所、水環境研究所、生態環境研究所、環境規劃研究所、環境評價所、環境工程所、固體廢物管理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綜合實驗室。科研能力及部分實驗儀器設備能夠基本滿足社會的空氣、水、生態環境及固廢污染控制、環境管理、環保技術與產品開發等研究的需求。同時形成了一支在省內外環保科技領域具有較大影響的科技人才隊伍,研究成果多項獲國家、四川省、市科技進步獎,并為市出臺的環境保護規章與規范性文件,以及專項規劃等的制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經過多年特別是近幾年的努力,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在隊伍建設上有了長足發展。現有科研與輔助人員近100人,其中教授級高工4人,高工12人,研究人員中多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年齡結構逐漸合理,專業配置逐步完善。在以科研工作為中心的前提下,各項工作得以穩步推進。
二、牢記歷史責任,正視工作不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是我國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而在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問題。黨的“十六大”為我國環境科技發展指明了目標,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走新興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貫徹落實“五個統籌”、“五個堅持”,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特別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努力實現“建設中國西部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實力最強的現代特大中心城市”的“三最”戰略目標中,作為環保科技工作者,我們對解決環境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負有重大的責任。我們將以循環經濟理念作為相關重點科研方向,為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環境科學技術支持。我們始終認為,經濟發展不能破壞環境和人的健康,削弱社會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我們社會發展的長遠大計。因此,我院把堅持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統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形成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作為科技工作重要的指導思想。我們始終以保護環境為已任,以科學技術為先導,全面提升科技能力,努力實現單一管理型研究方式向以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部署和中心工作的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環境問題的認識、管理、決策的創新型研究方式的轉變,以提高政府在環保科學決策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發生重大環境問題的認識和跟蹤上,建立相關機制,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與判斷,提出對策和解決方法。在開發和推廣生態工業與循環經濟產業鏈接技術上,引導資源高效利用,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市經濟發展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環保任務十分艱巨和繁重。對照新形勢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和我們肩負的歷史重任,我們認為在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應從多方面加以解決。一是人才建設,需要培養更多影響力較大的學科帶頭人;二是學科發展,需要對最新動向掌握更及時更全面;三是實驗室建設,需要加大力度,購置更多的先進儀器設備;四是體制和機制建設,需要進一步調整,以適應形勢;五是科研經費,需要穩定投入渠道。
三、堅持大膽改革,促進科技創新
2004年,我院按照市的統一部署,在實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時,緊緊圍繞以科技發展為中心,對院體制、運行機制及科技創新等進行了大膽改革,并在實施中不斷調整和完善,運行情況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實現了在改革中穩步推進,在推進中不斷發展。一是在整體發展上,邁向規模化。2004年將原科研所改為科研院,擴大了規模,提高了層次,為科技工作上臺階提供了更好的條件;2005年經批準,市固體廢物管理中心成立并在我院掛牌,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有利于市固體廢物污染控制的研究處理和規范管理。二是在體制建立上,實行“一院兩制”。針對財政撥款的嚴重不足和院發展需要,將院部門分類別設置,即設科研專門部門,屬非營利性部門,使科研力量相對集中,保持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研究隊伍,保證為政府環保決策、環境管理服務提供技術支持和從事公益性研究任務的完成,研究中的保障經費由院提供;設科技服務部門,實行半企業和市場化管理;設行政后勤部門,主要為科研工作做協調管理服務。三是在制度創新上,突出實效性。建立了《科研課題管理辦法》、《科技人員技術考核標準》、《科技人員業務考核辦法》、《質量管理手冊》、《績效考核辦法》,以及逐步建立以聘用制為基礎、競爭為核心的用人制度和符合現代管理需求的分配制度等。四是在人才建設上,實行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積極派送人員到國內外培訓、學習。近年來,共培訓人員200多人次,投入經費近100萬元,并廣泛引進社會高層次人才。五是在學術交流上,努力營造科研氛圍。院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內部學術交流,還經常與大專院校、兄弟科研院所進行廣泛交流。
四、加強基礎研究,增強服務能力
隨著形勢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環境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領導和職工深刻認識到要能很好地為市政府環境管理提供高質量、高層次的技術支持,必須洞曉國內外環境管理科學發展動態,掌握相關基礎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才能提供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實用性的服務。為此,我院非常注重選擇市環境管理,特別是市在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集中優勢科研力量攻關。近年來,組織申報和承擔了市及所屬區、市、縣一系列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近年來,市在建設發展中實施了一系列的重大戰略舉措,如走在全國前列的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實行“項目年”、創“實現工業新跨越,增創服務新優勢,開拓現代農業新局面”等,使得戰略實施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更為突出。既要發展經濟,又不破壞環境,要求必須在兩者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就是要找到環境的承載力,才能保證發展是健康和可持續的。對此,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承擔并完成了大量的市環境管理的規章、規范性文件、專項規劃和管理辦法等編寫工作,主要有:“市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市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規劃”、“市有機食品發展規劃”、“市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市重點小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沱江、岷江段污染防治規劃”、“市十一五生活垃圾處理規劃”、“市水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辦法”,以及轄區內區、市、縣的相關課題等,不少課題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政府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服務和技術支持。
“市大氣質量現狀調查和污染控制對策研究”,該課題對市的工業布局、電力行業、機動車、揚塵等污染源提出切實可行的控制對策,研究成果整體水平居國內前列,其中大氣顆粒物理化特征分析、污染源解析和大氣污染控制對策等研究達到國際同類研究工作的水平。
“市危險廢物現狀調查及污染控制對策研究”課題,對市危險廢物的產生量、貯存量、處理能力及情況等摸清了底數,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和措施,研究成果達國內先進水平。
“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管理及決策支持仿真服務系統”研究項目,是我院利用航天仿真技術在城市環境治理與仿真科技的結合方面開創了成功先例,該研究成果在系統性、綜合性和創新性方面均在國內同類研究處于領先水平,將為市政府進行水環境治理提供動態的、科學的、定量的決策支持與咨詢服務。
近年來,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國際上普遍關注的熱點之一,也是我國生態環境管理的重要方面。“市府南河(城區段)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研究”課題,對建設城市水生生態環境,拓展城區水域環境的多種功能,以及提高城區水域的景觀、休閑和娛樂等其他功能,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建成生態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礎。
“袋裝食用菌固體廢料再利用的示范研究”課題,取得了解決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的有效途徑,達到了資源再利用的目的,同時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實現了很好的環保價值和經濟價值。
“市沙河上游小區域污水治理方案研究”課題,主要針對沙河上游的區域內不能進入排污管網的污水,提出了小型污水處理技術推薦方案,該方案對實施市沙河綜合整治工程重大項目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此外,研究成果還有:“市危害廢物現狀調查及污染控制對策研究”、“市機動車大氣污染健康影響評價研究”、“新型高效絮凝劑的開發研究”、“秸桿綜合利用有機肥種植蘑菇”、“市循環經濟發展對策研究”、“市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調查及保護對策研究”等。公務員之家
五、堅持與時俱進,創造新的史章
今后五年,是“十一五”規劃的實施時期,也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減少環境污染和遏制環境惡化趨勢,大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促進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形勢對解決重大環境問題的技術需求越來越迫切,對環境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決心認真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推進科學研究與科學管理不斷創新,實施人才戰略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為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的能力,努力實現以科技創新促進持續發展,以科技含量提高增長質量,以科技優勢增強競爭優勢,更好地為市、四川省乃至全國環境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務,為爭創一流做出不懈努力,為我們的環保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 上一篇: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交流材料
- 下一篇: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特性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