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和諧機關后勤交流材料

時間:2022-03-13 10:51:00

導語:營造和諧機關后勤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營造和諧機關后勤交流材料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國家機關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機關后勤部門的和諧是國家機關和諧不可缺少的條件。機關后勤部門經過十幾年的改革發展,總體上也是和諧的,但是也確實存在不少影響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們要科學分析影響機關后勤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機關后勤部門的和諧。

一、克服“身心失衡”培養心態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是有層次的,最核心的是克服“身心失衡”,培養心態和諧。孔子說“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禮記)。孔子說的意思是,要天下太平,必須從心身和諧做起,通過家和國的和諧來實現。

但是,在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時期,身心失衡的問題比較突出。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實行的是平均主義分配方式,能力、貢獻大小與收入不掛鉤,養成了吃大鍋飯的心理慣性。改革開放以后,實行經濟效率優先的分配方式,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在經濟活力不斷暴發的同時,貧富差距也開始拉大。不少人對這種轉變適應不了,不能及時調整心態,不是通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貢獻來爭取更多的收入,而是失落迷茫、怨天尤人甚至精神抑郁。

身心失衡的另一種表現是,對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工作質量要求不高,而對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要求很高。一旦滿足不了要求,心情就不舒暢甚至影響工作。

當然,身心失衡還表現在其他一些方面。

身心失衡產生的主要原因,從主觀上找,一是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二是不能正確處理自身能力與心理要求的關系。“正心、修身”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克服這種自身能力與心理要求的失衡。在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機關后勤部門中,培養和諧的心態非常重要,缺少了每個人內心的和諧,構建外界的和諧就會很困難。如何培養和諧的心態,最重要的是加強學習,不斷“修身養性”。在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共產黨員要加強共產黨員修養,各級干部要確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普通群眾要通過“八榮八恥”教育,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

二、克服“人我失衡”形成人際和諧

要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的機關后勤部門,克服“人我失衡”,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最為迫切和最為關鍵。

但是,在目前的機關和機關后勤部門中,人與人之間享有權益不盡一致,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問題也不少,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機關和機關后勤部門中,福利待遇苦樂不均,同工不同酬的情況不少。特別是在機關后勤服務部門,多種編制并存,由于身份不同,工資待遇相差不小。人與人之間的收入不合理,造成人際間的最大不和諧。與此同時,人際不和諧,還表現在資源配置的失衡上。機關和機關后勤各部門擁有的資源多寡不一,資源多的往往享有的權益就多,資源少的往往享有的權益就少。機關和機關后勤各部門獲得的服務資源也不盡相同。有的享受服務多一些,有的享受服務少一些。所有這些,都會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工資收入的失衡,會使一部分人對社會制度不滿,并影響工作積極性;資源配置失衡,不僅會妨礙職能的履行,造成奢侈浪費,甚至會產生腐敗。為了構建機關和機關后勤部門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研究和盡快形成以公平正義發展為導向的分配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營造干部職工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氛圍,消除在分配上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在國有資產配置上,要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和規范的使用機制,統一紀律、統一標準。機關后勤服務要加大社會化的力度,實行服務保障標準化,讓機關所有人員享受同等的服務待遇。

三、克服“物我失衡”做到供求和諧

“物我失衡”在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顯得更加突出。應該說,改革開放后的30年,我國生產力增長速度是史無前例的。但是,物資提供和人民需求的矛盾也是空前緊張。人們對物質需求的張力已經超過了物質本身的能力。

機關和機關后勤部門“物我失衡”也比較突出。這種失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限的經費保障和無限的服務需求的矛盾。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對提高行政效能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保障自身運作的經費必將不斷減少。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物質、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機關職能和機關干部對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后勤保障經費不斷增加。這方面的不和諧很突出,矛盾和問題比較集中,是體制和機制造成的“物我失衡”。同時,在機關和機關后勤部門中,很多物質資源的使用價值沒有得到充分實現,有的是使用價值超前,有的是使用價值閑置,有的是使用價值浪費。這種超前、閑置和浪費都是人為的,是人造成的“物我失衡”。為了實現機關和機關后勤部門的供求和諧,要加快資源節約型機關和資源節約型機關后勤部門建設的步伐,加強制度建設,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認真研究和逐步實行機關經費供給的法制化和機關服務保障的標準化。

四、克服“天人失衡”實現環境和諧

長時期來,我國以極度消耗自然資源和惡化自然環境來高速發展經濟,這種發展方式已經到了不能再延續的程度。“保護環境”已經成為“計劃生育”、“節約資源”后的又一項基本國策。所以克服“天人失衡”,實現自然資源、自然環境與人的和諧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又一重要內容。

在機關和機關后勤部門中,“天人失衡”的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首先表現在建設辦公小環境和保護自然大環境的不和諧上,有的地方和部門熱衷于建設現代化的機關辦公小環境,而對保護自然大環境拋在腦后。黨中央三令五申保護自然環境、制止耕田流失。但是,有的機關和機關后勤部門千方百計繞過政策,用犧牲自然環境以及占用大量耕地來建設豪華型的機關辦公大樓。據報道,北方某市的一個區政府,為了建造機關大樓,動用數億資金,圈了一大塊良田,建造豪華型的“有山有水”的辦公大樓,在互聯網上被曝光以后,受到公眾的強烈譴責。這種例子不普遍,但是,重視辦公小環境建設,忽視自然環境保護的情況卻很普遍,在建設機關辦公大樓中侵占公眾綠化、影響甚至污染自然環境時有所聞。至于對自然資源的浪費,在機關和機關后勤部門中更為突出。經常見諸報端的一系列數字不止一次地讓人吃驚:國家機關耗電量是全國農民耗電量的總和;北京市一個機關工作人員一天所消耗的能源,一個北京市民可以用19天;全國公務用車每年耗費3000億元等等,其間有很多自然資源在白白浪費。我國是一個地大物不博的國家,再過幾十年,除煤以外絕大多數的自然資源將依賴進口,作為機關和機關后勤部門如果不從現在起帶頭節約自然資源,將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道而馳。如何在機關和機關后勤部門克服“天人失衡”,實現環境和諧,關鍵的是自覺落實“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任務,并把這個目標任務作為為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服務來完成。從思想上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完成對自然從“敬畏”到“征服”到“友好”的轉變。在行動上,建立、完善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政策、制度;強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加大監督力度,定期公布能源使用情況和環境狀況信息;嚴肅處理違紀違法行為。

構建和諧機關后勤部門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在當前,我們應該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找出種種不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并加以克服和解決,從而為構建和諧機關后勤部門打下扎實的基礎,邁出良好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