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城市管理交流材料
時間:2022-04-06 03:48:00
導語:加強城市管理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縣圍繞建設“宜居縣城”目標,積極探索城市建設管理新模式,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城市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先后被評為省級衛生城市、全省城市園林綠化先進單位。
一、大力度建設,改善人居環境質量
堅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著手,本著“適度超前、適度負債”的原則,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實施“五大工程”。中心城區市政設施日臻完善,市民滿意度和幸福感明顯增強。
(一)實施暢通工程,加強城市道路建設。路通則捷,路暢則活。我縣以貫通孱陵大道、荊江大道等主干道為重點,新建榮軍路、外環路、城南路、原種場街區道路等城市次干道、支路12條;以拓寬黑化為重點,全面升級改造老城區現有道路8條,基本構建起以新城區為環、老城區為網、環網相連的城市路網。據統計,年以來,全縣新建、改建、擴建城市道路35.5公里,城市道路總長達到69.9公里,道路總面積達到204.5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2.8平方米。
(二)實施“凈污”工程,加強環衛設施建設。建立完善的“凈污”系統,是解決垃圾圍城和污水溢城的關鍵。我縣著眼提升垃圾集中處置能力,建成垃圾處理場1座,可日處理垃圾200噸,垃圾集中處理率達90%。著眼提升垃圾收集轉運能力,配套灑水車、道路清掃車、垃圾裝載車、垃圾清運車等環衛專業機械和車輛30臺,道路機械清掃率達50%以上;合理投放和設置垃圾池、垃圾容器等垃圾轉運設施989個,啟動了占地28畝的環衛生產基地建設。著眼方便群眾入廁,加快城區公廁建設與改造,新建和改造公廁30座。著眼減少二次污染,對垃圾處置場進行衛生消毒、防滲濾處理、凈化處理和防污染處理,垃圾處理無害化水平明顯提高。著眼水環境保護,采用BOT方式,投資3800萬元,建成日處理6萬噸污水處理廠,城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100%。
(三)實施“妝綠”工程,加強園林綠化建設。綠色是城市的肌膚,最能展現城市形體之美。我們按照“道路能栽必栽樹,豐富景觀增綠量、主次干道突特色”的思路和“一路一樹”、“一街一景”、“寬綠帶、高檔次、大苗木”的綠化原則,先后在荊江河路、油江路、荊江大道、孱陵大道等8條主次干道栽植欒樹、桂花、香柚、銀杏等9類樹種,形成了特色各異的綠化路段。采取“立體綠化”方式,對老城區長6.5公里的安全區圍堤進行綠化改造;堅持疏浚和綠化并舉,對百瓦渠和楊馬渠進行綜合整治,打造堤防和溝渠防護林。相繼建成油江園、交通閘游園、孱陵廣場、三袁廣場、江灘公園和廊道游園,包括年內完工的金三角游園和即將啟動的三袁風景區,城區廣場和游園達到9個,公園綠地面積達到260多萬平方米。開展園林式單位和居住小區評選活動,引導各單位和小區積極采取“見縫插綠”、“立體綠化”和“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多種方式,積極提升庭院綠化美感,涌現出縣檢察院、縣一中、陽光花苑等一大批庭院和小區綠化典型。近兩年,全縣新植行道樹2萬余棵,新增公共綠地9.9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481.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8.06%,綠地率達33.21%。
(四)實施“亮化”工程,加強城市夜景建設。夜色夜景,是一座城市活力、魅力的重要體現。加強路燈建設與改造,全面亮化城區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路燈亮燈率達98%。統籌布局城區亮化設施建設,遵循路、橋、水和點、線、面相協調的原則,通盤考慮亮化設施的布局和風格,按照“一路一特色”的要求,重點突出城市廣場、交通節點、繁華地段、城區水域等區域的夜景亮化規劃設計,采取臨街單位、企業和門店自建方式,亮化臨街主要建筑物,形成了交相輝映、高低錯落、動靜結合、色彩斑斕,具有現代氣息的夜色景觀,極大提高了城市夜景檔次和城市品位。
(五)實施“美市”工程,加強專業市場建設。劃行歸市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我們采取社會籌資與政府投資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市場建設投入,利用社會力量先后建成了建材城、楚豐農貿市場、摩托車專業市場、圣寶龍夜市城;縣財政直接投資900多萬元,新建了柳浪湖、石橋街菜市場,改造了荊江河、油江、民主巷菜市場,正在規劃建設汽配市場,專業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城市市場功能日益健全,有效緩解了以街為市,以路為店帶來的城市管理壓力。
二、全方位管理,塑造良好城市形象
城市“臟、亂、差”一直是我縣城市管理的頑疾,嚴重影響城市整體形象。為徹底扭轉不利局面,我們不斷加大整治力度,做到了求“三變”、出“新”貌。
(一)狠抓環境衛生,變“臟”為“潔”。加強日常性清掃保潔,搞好城區環境衛生。一是專群結合,衛生保潔全方位。根據城區實際情況,將城市衛生區域分為主要街道和公廁、背街小巷、廣場和游園、安全區圍堤、菜市集貿市場、單位庭院和小區六個部分,并按照部門、社區工作職能,合理劃分清掃保潔責任區域,城區保潔工作實現無縫對接,全方位覆蓋。同時,背街小巷和菜市場分別由社區和商務部門,采取自建垃圾池、自聘人員、自我保潔、定點定時清運方式,集中清運垃圾,確保城區街道整潔衛生。二是責任承包,環衛作業高質量。以街道無暴露垃圾為目標,完善街道清掃保潔和垃圾清運責任制,增加垃圾清掃和回收頻率,提高環衛作業水平。清掃保潔實行路段承包責任制,一線作業人員達218人,日清日運垃圾300噸以上,覆蓋城市道路總面積125.8萬平方米。注重保持垃圾池和垃圾容器周邊衛生,加蓋運輸防護設施,減少垃圾中轉二次污染。三是強化監管,保潔監督多層次。強化領導監督,建立“縣領導包社區,部門包路段”制度,由縣“四創辦”牽頭檢查并予以通報。強化部門監督,建立垃圾不落地制度,環衛部門與臨街門店簽訂衛生責任書,督促臨街門店自備垃圾容器,實行垃圾定時上門收集。強化社會監督,建立城管監督員巡查制度,聘請城管監督員60名,督促臨街單位和門店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得益于上述舉措的實施,城區呈現出街道垃圾全面清除、門店垃圾有序收集、院內垃圾不出庭院的良好局面。
(二)狠抓違建查處,變“亂”為“順”。城市違法建設是城市發展的“毒瘤”,不僅嚴重影響城市規劃實施,而且增添了眾多社會不穩定因素。為此,我縣嚴格城區規劃管理,狠抓違法建筑、違章行為查處。一是編制完善規劃體系。以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先后編制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綠線管制規劃、植物多樣性分析規劃和中心城區城市防災減災規劃,分路段編制戶外廣告專項規劃,并對城市重點區域、重要節點進行規劃設計,編制了老城區、城南新區、青吉園區、原種場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規劃體系日趨健全。二是健全規劃巡查網絡。建立以社區為平臺,部門巡查與社會巡查相結合的違法建設發現機制,聘請20名規劃巡查員分區域開展動態巡查,增加巡查密度,確保規劃巡查不斷檔、無盲區,提高了查違治亂的管理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建立城區違法建設檔案。積極開展城區建設項目規劃清查行動,對違法建設登記造冊,載明地點、建設規模、違建事實、當事人和管理責任人等基本情況,采取“專人守控、日夜控管、斷水、停電、暫扣設備、查封現場”等強制措施,責令停工整改,確保了違法建設零增長。四是集中開展拆違行動。建立“政府牽頭、部門配合、城管執法、社區參與”的拆違工作機制,組織城管、公安、國土等部門及鄉鎮開展綜合執法,對嚴重影響城市規劃實施的違法建設依法予以強制拆除。近年來,先后組織集中拆違行動81起,拆除違章建筑132處,拆除違法建設面積1.2萬余平方米。
(三)狠抓市容秩序,變“差”為“好”。積極整合城管、公安、工商、環保、衛生、交通等部門力量,采取逐街整治的方式,開展市容市貌綜合整治,城區重點路段市容秩序大幅改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一是開展臨街建筑立面專項整治,還空間于民。按照出新、出景的要求,把管理重點由平面向空間立體推進。編制了《城區主要街道街景整治規劃》,由縣“四創辦”組建專班,按照規劃設計和標準,對主要街道建筑立面進行出新改造,清洗粉刷墻面,拆除外凸防盜網和雨篷,統一空調掛機設置,保持墻面整潔和立面造型,共整治油江路等7條道路建筑立面及體育廣場等5處周邊區域,清洗墻面5.6萬平方米,粉刷墻面6.9萬平方米,拆除、刷新、更換防盜網1.6萬平方米。二是開展占道經營專項整治,還路于民。對門店外延占道,采取“宣傳告知、說服勸阻、強制取締”的步驟,引導門店規范經營,退路入室。對流動攤點占道,堅持以人為本、堵疏結合的原則,實行“主次干道禁止、背街小巷適度放開”辦法,因地制宜設置流動攤點疏導點,劃定區域,指定時間,臨時經營。對夜市攤點占道,按照“合理布局、規范管理、提升品位、美化市容、發展經濟、方便群眾”的原則,在加強圣寶龍夜市城建設同時,對城區夜市攤點群及零散夜市攤點予以遷移,逐步實現退路進場、退路進房。對馬路市場占道和菜市外延占道,采取“專人管控、重點蹲守、錯時執法”辦法,嚴管重罰,堅決取締。通過集中整治,共取締流動攤點300多個,夜市攤點100多個,清除占道廣告牌350多塊,拆除各類棚亭、構筑物1800多處。三是開展戶外廣告專項整治,還景于民。對“牛皮癬”和破損殘缺廣告,我們重點采取四項措施予以整治。“一清除”,主要街道臨街建筑物立面和公共設施上的“牛皮癬”由縣巡警大隊負責,每天巡查,發現一處,清除一處;“二規范”,本著堵疏結合,由城管部門和社區在主要街道人流集中區域和居民區設置了10處大型廣告信息欄,供市民張貼宣傳品、信息;“三查處”,采取夜間守控、電話追蹤、索引上門等辦法,嚴查亂貼亂畫廣告行為,查處“制癬”當事人30余人、違規行為42起;“四督察”,城管部門組建專班,對臨街單位和經營門店、酒店賓館的門店招牌和大型廣告進行檢查,發現破損、殘缺廣告,督促相關單位和業主及時更新和維護,對過期廣告限期拆除或強制拆除,先后取締各類條幅、橫幅1000多條。四是開展亂停亂靠專項整治,還道于民。配合道路升級改造,完善路面交通警示設施和標線,在道路車行道設置停車泊位300余個,方便機動車停放;在人行道上劃定摩托車、自行車停靠區域,規范車輛停放。同時,加大違章停放處罰力度,在非停靠區停放的機動車輛,發現一輛、處罰一輛。
三、多層次發動,構建長效管理機制
市民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參與者,也是城市管理的最終受益者,我們始終堅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充分調動了廣大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宣傳發動,凝聚民心。首先,多“說”提認識。采取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宣傳《市民文明公約》、《市民行為守則》,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培育講文明、講禮貌、講誠信、講衛生、講秩序的文明市民,提高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責任意識和實際能力。開展“四城同創”、文明創建等系列活動,利用報紙、電視、電臺、網絡等新聞媒體,相繼開辟“四城同創”、“市民說事”、“曝光臺”等專欄和節目,及時報道城市管理工作動態,充分調動廣大市民投身城市管理的積極性,營造齊抓共管的氛圍。其次,真“做”促參與。在廣泛推行“門前三包”基礎上,實行“縣領導包社區,部門包路段”制度,并設立城管監督崗,切實督促做好所包社區、所包路段的“門前三包”工作。由縣“四創辦”派人每天巡查,檢查城管監督崗崗位履職情況,每周匯總通報、年終考核結賬,強化領導責任,消除管理真空和死角。
(二)搭建平臺,集聚民智。加強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實現管理重心下移,引導廣大市民真正融入城市管理。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則,調整了縣主管部門、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職能定位,明確了縣住建局負責城市管理的組織計劃、檢查督查、指導協調和日常監管,社區負責動員轄區單位和居民參與城市管理。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選派28名城管工作人員分駐14個社區,幫助指導社區開展日常管理,強化基層社區作用,初步建立起“政府組織、部門主抓、社區配合”的新型城市管理架構。與此同時,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工作,不斷完善信息公開制度、決策公示制度、專家咨詢制度、意見征集制度、聽證制度,對城市管理中的重大決策和舉措,廣泛聽取社會公眾意見,保障市民對城市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除此之外,積極利用縣長熱線、行風熱線、縣長信箱,開展“城管進社區”、幫困結對、警民共建、“文明志愿者”等活動,打造城管與市民互動平臺,建立起城管與市民溝通的橋梁,廣聚民智加強城市管理。
(三)部門聯動,糾查違章。積極整合公安、工商、環保、衛生、交通等部門城管職能,促進單一城管執法向綜合執法轉變。堅持嚴管重罰和宣傳教育并重,尤其對一些重點難點領域和重點人員實行嚴格控管,對違規違章行為從重處理,增加違法成本,突出警示作用,如對拒不停工的違法建設一律重罰強拆,對屢教不改的占道行為一律查扣物品并曝光,等等。通過反面警示教育,引導市民遵章守紀,共創美好家園,推動全縣生態水鄉宜居城市建設。
- 上一篇:紀委集中服務調研報告
- 下一篇:抗旱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