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樣認識入黨的“好處”的
時間:2022-10-09 10:00:00
導語:我是怎樣認識入黨的“好處”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出生于1967年,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時刻牢記著做一名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黨的事業的骨干,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我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先后擔任樟木鎮上奇街團支書、居委會主任、街黨委書記,在村干這個崗位一干就是十多年。我所感受最深的是入黨的“好處”,它使我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和理論水平,堅持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經得起各種風浪的考驗,形成了為實事、求實效的工作作風,能夠把黨的方針、政策同街委的實際相結合,促進了全街事業的發展。我先后被區科委評為科技示范戶、曾獲自治區團委“星火帶頭人”稱號、獲梧州市委授予的“雙帶頭”標兵稱號、獲梧州市造林綠化先進個人。
共產黨員具有先鋒模范作用
在不是黨員的時候,我覺得入黨沒有什么好處,并不想入黨。在我讀書的時候,每當我看到身為共產黨員的,他積極為群眾致富奔波勞碌,毫無怨言,我問他:“你這樣做值不值得?!彼f:“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他的這話使我感觸頗深,對黨也有了初步了解。
“種糧吃飽肚,種果才能富”。為了改變貧困的生活狀況,1984年,我開始嘗試種果致富。我和全家21口人在自留山上種下了龍眼、荔枝、柑桔等果樹110畝。此后不管嚴寒酷暑、風吹日曬,我四兄弟經常吃住在山莊,除草、施肥、修剪、噴藥滅蟲,堅持走科技種果的道路。我積極參加市、鎮舉辦的果樹種植和管理培訓班,外出參觀考察廣東等地的龍眼、荔枝、柑桔基地,在耳聞目睹了別人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驗后,我科學種果的決心更堅定了。為了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我還購買500多元的書刊堅持自學果樹栽培技術。通過實踐、學習、再實踐,我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增加果園投入,運用化學調控秋梢,輪枝掛果等新技術,經過多年精心護理,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1990年柑桔園收獲了1.5萬斤水果,當年便收入3多萬元。在種果過程中,我得到了村支書、支委和不少人的幫助,這使我更受感觸,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這些共產黨員的無私幫助,我的種養事業就不會那么成功。我深深感到,共產黨員是群眾的主心骨,是群眾致富的領路人。于是我向街黨支部交了入黨申請書。經過黨組織對我的培養和考察,我被街黨支部吸收為正式黨員。
打鐵還需自身硬
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后,我越來越感到自己理論知識的貧乏,于是我利用業余時間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學習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肩上多了一份責任,多了一份義務,自己一定要先富起來,這樣才能有說服力,才能讓群眾更加擁護黨的領導。農村有句老話,“一條田埂養不肥一頭?!保议_始探索其他的致富路子。我建了3個雞場,面積達500平方米,投向市場每年不少于20000羽,年可純收入4萬元。2000年開始養種兔100多只。2002年我大造速生豐產林100畝,又培育了速豐林(馬占相思)苗木120萬株。如今,我管護著龍眼30畝,柑桔42畝,荔枝38畝。單水果一項全戶每年可收入12萬元。我根據長塘的地勢特點,嘗試“塘底養魚、塘面養鴨、塘邊養兔養豬、山上種果、果園養雞”的立體種養新模式取得了成功,現建有豬欄300多平方米,每年出欄肉豬100頭以上,小豬250多頭,年養鴨2000多羽,養魚5000多尾。我全家21口人,靠種養年人均純收入近1萬元。近年來,我在果園旁投入50多萬元建起了兩幢1000多平方米的水泥樓,過上了小康生活。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心中始終根存這樣的信念。“人人都想富,就是不會富”,上奇街的村民種果積極性很高,但經濟效益卻不甚理想,為此我經常到村民的果場上手把手地進行技術指導,把自己積累多年的寶貴經驗無償傳授給村民。我還通過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等方式,積極引導伍偉才等20多戶貧困戶,種植林果500多畝,并在我自己的果園里安排了20多人就業。
發揮黨的先進性,積極為民辦實事
從1987年起,我在上奇街先后擔任團支書、居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街黨委書記。在村干部這個崗位上,我干了十多年,使我感觸最深的是,“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作為村級干部,肩上的擔子十分重大,但我既然選擇了這個崗位,“不做就不做,做就要做好”,這樣才能無愧于共產黨員這個稱號。我積極為民辦實事,采用街委出資一點,群眾籌一點,農民捐資一點的辦法,共籌資金20萬元,建成中小型自來水廠5個,使全街100%的居民飲上了安全、衛生、清潔的自來水。我和街委一幫人還籌款8萬多元,接通了閉路電視800多戶,安裝電話300多臺。在鎮農業站的幫助下,我還積極引進新品種農作物的種植,其中引進新品種有大果枇杷、粉紅梅、臺灣大肉姜、毛瓜、大頂苦瓜等,改變單種水稻為主,開發“萬元田”建設近500多畝,使全街年人均增收可達50元以上。
上奇街座落在十里長街邊,經過我和街集體共同討論,決定要利用我街集體土地多,交通便利的優勢,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2001年,我街引來了一家可安排1000多人就業的火機廠,又有紅磚廠、石材板廠等企業在我街落戶,現在我街已成為石材街、紅磚廠街,每年為國家創稅利達30萬元以上。去年我和街委一班人積極進行上奇小康示范村的規劃建設。目前,已有60多戶農戶在小康示范村投資建房,小康示范村已初具規模。2002年,我街居民人均純收入2508元,走在全市各村(街)的前列。
近幾年來,上奇街90%的農戶住上了鋼筋水泥樓,85%安上了閉路電視,600多戶農戶安裝了程控電話,平均每12人有手機一臺,每7人有摩托車一輛,每50人有農用車一輛,日子越過越紅火。自己的一分貢獻換來了街委事業的欣欣向榮,我感到無限寬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街黨委書記,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起先鋒模范作用是我義不容辭的義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我將用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為全街7000多群眾過上小康生活竭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