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

時間:2022-03-27 07:00:00

導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

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并提出要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5個方面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恩施市來說,就要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從推進產業化經營、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強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推行依法行政五個方面入手,建設高效、文明、現代的新農村。

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的戰略舉措,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依據恩施市農業的特點,要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基地,重抓特色產品加工。就現實而言,要把握“三個重點”。一是狠抓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牢固樹立“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思想,每一個產業要重點扶持1—2戶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要在技改貼息、財政支農、項目安排、信貸投向、人才流動等方面向龍頭企業傾斜,每年有計劃地安排一定的財政貼息,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繼續扶持壯大華龍茶葉、九洲牧業等現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培育支持新企業的發展,推進龍頭企業與農戶聯合與協作,確保實現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個產業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農民致富目標。通過辦會、辦節、“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大涉農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興辦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率和農業產業化效益。二是狠抓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繼續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以“兩葉一芋兩草”為重點,建設好茶葉、煙葉、魔芋、中藥材、反季節蔬菜、草食畜牧業、特色干鮮果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力爭將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到100萬畝以上,全面提升特色農產品質量,力爭2—5個農產品板塊基地擠進全省特色農產品深加工范圍,并加強無公害、標準化農產品基地建設。三是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民發展訂單農業,鞏固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聯結模式。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大力培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專業協會和營銷大戶,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能力的利益表達能力,提高農業質量和農民收入水平為目標,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和方向,不斷提升農產品商品率,增加農民現金收入。

二、積極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生活寬裕

“三農”問題的最核心問題是農民收入上不去,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大難點。就現在而言,主要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認真落實農村支農惠農政策。近年來,黨中央及時提出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減輕農民負擔政策、“三補貼一減免”政策、對農業的投入政策、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政策等,對于這些政策我們要有效落實,確保農民在惠農政策中得到最大實惠。二是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現實而有效的途徑。要堅持把發展二、三產業作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載體,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步伐,精心培育農村各類市場,使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要進一步健全勞務輸出網絡,提高外出務工人員擇業的準確率,充分發揮駐外機構、勞動保障部門、職業中介機構的作用,建立市、鄉(鎮)勞務信息網,定期、交流、預報勞務信息。要繼續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優化整合“陽光工程”等各種勞動力培訓基地,進一步擴大提高培訓質量,積極推行“培訓—推薦—就業”一體化運作模式,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業務技能和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三是要認真做好農村通水、通路、通訊等工作。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抓好通村通組公路建設,加強通村油路和村級公路建設,要適應新形勢積極探索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投勞新機制。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基礎設施和農業綜合技術服務體系及服務設施建設力度,著力解決好農民“就醫難、上學難、通訊難、看電視難、農業科學技術滯后”等問題,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三、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鄉風文明

一是要切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實加強陣地建設,注重針對性、實效性、經常性,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加大對廣大農民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先進文化,促使廣大農民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科學向上的精神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二是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上的投入。盡快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文化模式,解決農村文化生活貧乏、水平低下、格調不高等問題。三是加強民風建設。引導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遵紀守法,團結友愛,大力發揚各地不同的優良鄉風民俗,強調鄰里和睦,以好的鄉風民俗來約束不好的做法,讓社會公德來制約個人的私心。四是要倡導樹立現代文明的生活理念,促進農民由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轉變,克服一些根深蒂固的落后的生活習俗,使他們在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社會交往等方面根除陋習,自覺認同和踐行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村村容整潔[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一是繼續落實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穩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綠色恩施”等文明創建服務品牌活動,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努力營造一個天藍地綠、風和日麗、水清氣爽的新農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二是深入開展以沼氣池建設為龍頭的“五改三建”生態家園文明新村建設,力爭用5年的時間,將全市所有適宜地區普及沼氣池,將全市農村建成山清、水秀的生態家園文明新村。三是搞好村落建設規劃,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農村村落和房屋建設,使村落建設整潔有序,現代而富有民族特色,實現民族文化底韻與現展氣息的有機結合。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五、加強依法行政,促進村務民主管理

依法行政是促進村務民主管理的基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高基層組織行政人員科學執政、文明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是推進依法行政的依托。一是行政人員在進行農村管理的過程中,要堅持依法辦事,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要符合政策,遵循法律,要善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處理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開,切實把農村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在日常管理中強調“讓民作主”,群眾的事情讓群眾自己決策,自主辦理。理順鄉鎮與村的關系,全面落實村民自治。二是要切實搞好村務公開。農村村務公開是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促使農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行使民主權利、參與管理農村事務、維護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徑。自1998年起,恩施市在村務公開上逐步實現了互補靈活多樣、實用便利的村務公開模式,得到了全國村務公開協調小組辦公室的充分肯定。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村務公開的方式方法。同時,要把加強基層民主實踐的協調配合,把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工作與村民選舉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形成農村村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綜合效應。三是穩妥化解村級債務。村級債務已是當前農村基層工作的最大難點,已經成為農村不穩定的因素。目前,我市村級債務大,而且形成的原因復雜、化解難度大,今年上半年僅化債123萬元,我們需要做長期艱苦的工作,要進一步強化解決債務的措施,按照“制止新債,摸清底數,明確責任,分類處置,逐年化解”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降債、消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