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保障局就業再就業工作經驗材料

時間:2022-03-27 07:25:00

導語:勞動保障局就業再就業工作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保障局就業再就業工作經驗材料

**是一個百萬人口大縣,農村富余勞動力,下崗失業職工、復員退伍軍人、大中專畢業生人數較多,就業再就業形勢嚴峻。近年來,我縣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全國、省、市再就業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為中心,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體系、就業服務社會信用體系和再就業統計體系,推進了市場導向就業機制的形成,確保了全縣就業局勢的基本穩定。2003至2005年,全縣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371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

一、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就業再就業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我縣以發展為第一要務,采取招商引資、發展項目帶動一批,發展第三產業和服務業吸納一批,扶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安置一批,開發公益性崗位、社區就業崗位幫扶援助一批,擴大勞務輸出異地就業一批的辦法千方百計多途徑安置就業68200人。

一是發展特色農業消化勞動力。陽新是個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工業基礎比較薄弱,農村富余勞動力較多。為此我們在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上下功夫,鼓勵農民以農為主,自主創業。通過幾年來的發展,我縣已經成為苧麻生產加工基地,建材生產基地,面向黃石、九江、武漢等周邊城市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旅游休閑基地。2005年全縣新建吳茱萸和優質苧麻種苗基地各200畝,新發展吳茱萸1.6萬畝,優質苧麻3000畝,意楊8萬畝,湖蒿8000畝;發展網箱養魚4000口,魚珠混養1.6萬畝,魚蟹混養13萬畝;發展畜牧養殖小區13個,養殖大戶180戶,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8.9%。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上全面落實“兩免三補”和農村土地二輪延包政策,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從而吸引了3萬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消化就業。

二是發展規模工業吸納勞動力。近三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本縣的資源優勢和政治優勢,先后爭取到了長江干堤建設、富河下游改造等國家級重點項目5個,帶動就業4000人,僅2004年華新6號窯投產就一次性招工570人。先后建成投產了鴻駿鋁廠、遠東苧麻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產值過千萬,利稅過百萬的規模工業,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己達54家,生產啟動面達100%。遠東二期、晨天化工二期等7個重點項目全面竣工投產,共完成投資2.3億元;華新二期、長陽蒙特錳業、遠東新區擴建等總投資9.4億元的15個重點項目相繼開工。據統計,三年間,規模工業為全縣新增就業崗位6200個。

三是發展第三產業分流勞動力。我縣出臺多項優惠政策,鼓勵勞動者立足當地資源,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主創業。據工商部門統計,2005年末,全縣從事飲食、商貿、加工等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己達24600人,比2002年末凈增7000人。

四是擴大勞務輸出轉移勞動力。我縣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勞動者轉變擇業觀念,擴大勞務輸出。每年春運期間,到大車站、汽車站和勞動力市場設立“民工有序流動服務站”免費提供政策信息咨詢,方便廣大民工順利出行。并在民工相對集中的廣東中山、浙江溫州等地設立勞務管理站,實行跟蹤管理和維權服務。經過多年來的市場歷練,我縣的勞務輸出已經形成了以沿海發達城市輸出為主,西部大中城市輸出為輔,輻射韓國、新加坡等國為一體的總體格局,并呈現出由“盲目自發型”向“政府組織定向輸出型”轉變、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由“打工族”向“創業族”轉變的發展態勢,使打工收入成為我縣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2005年全縣有16.9萬人在異地就業,年掙回資金10億元。打工經濟己成為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五是鼓勵能人創業安置勞動力。一方面引進外地能人,興辦規模企業。我縣通過大規模的招商引資,一大批企業落戶陽新。全縣共引進外地老板百余個,千萬以上規模企業12個,為陽新安置勞動力5000人。另一方面動員本地能人,回鄉創辦企業。外出打工者中不乏一批市場意識比較超前,管理經驗比較豐富,自有資本比較雄厚的佼佼者。我縣先后出臺種種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回歸故里,就地創業,反哺家鄉,安置鄉親。全縣先后有2000名打工者回鄉創辦經濟實體1680多個,安置6000名勞動力就地就業。

二、落實優惠政策促進就業再就業

中發[2002]12號文件下發后,我縣及時召開了進一步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會議,成立了落實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扶持政策領導小組,出臺了《關于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優惠證>發放工作的通知》、《陽新縣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實施意見》、《關于搭建社會保障工作平臺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

一是免費發放優惠證。我縣按照中發[2002]12號文件精神,組織專班對具有勞動能力并有就業愿望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國有企業失業人員、國有企業關閉破產需要安置的人員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業一年以上的城鎮其它失業人員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摸底,按照“應發盡發,必發快發”的原則,累計發放《再就業優惠證》6333本。

二是落實扶持政策。有10866人通過再就業扶持政策實現了再就業。其中:協同有關部門減免稅費420萬元,通過稅費減免政策實現了自謀職業或靈活就業3820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9萬元,有34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自主創業并帶動266人再就業;對21家商貿服務型企業和1家主輔分離企業給予社會保險補貼239萬元,吸納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174人。

三是加大財政投入。我縣財政在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根據上級文件精神,按不低于本級財政上年度一般預算收入的1—1.5%,共預算安排促進就業再就業資金592萬元,直接用于就業再就業工作。還從財政拿出900萬元,用于再就業援助和企業改制經濟補償金的支付。

四是開發公益性崗位。我縣大力開發從事街道環衛、社區保潔、園林綠化、配送快遞、醫療守護等服務性社區就業崗位2910個,幫助38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其中公益性崗位502個,幫助300名“4050”人員和202戶雙下崗失業人員家庭中的至少1人實現了再就業。

三、強化技能培訓促進就業再就業

由于多數打工者缺乏技能,在外靠吃“青春體力飯”,不僅擇業的機會少、收入低,而且工作無固定,有時連權益也得不到保障。為此我們把大力推進職業培訓和創業培訓作為促進就業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抓到底。

一是重組教育培訓網絡。逐步建立起了以縣勞動就業訓練中心為主體,以黃石一技校、陽新電大為依托,以民辦培訓機構和鄉鎮培訓網點為補充的三級就業培訓網絡。2005年末,全縣有資質的各類培訓機構發展到11家,常年任課的教師增至260人,年均在校學生達到3000人。

二是實施“三大培訓就業”工程。我們采取自辦、合辦、聯辦等多種辦學形式和短訓、長訓等教學方法,通過免收或減收培訓費等政策鼓勵,積極實施“三大培訓就業”工程。“技能就業培訓”工程。由勞動保障部門牽頭,對下崗失業人員和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作為重點培訓對象,組織培訓后由勞動部門推薦就業。“陽光培訓”工程。由勞動、農業等部門牽頭,省“陽光工程”辦公室認定的縣電大、黃石一技校、01電腦和億達電腦學校四個培訓基地承辦,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并以代金券的形式對農民培訓費用予以直補。“扶貧培訓”工程。由扶貧辦牽頭,重點對農村“零轉移”農戶進行幫扶,確保每戶至少培訓1人,外出就業1人。截止目前,全縣共培訓農村勞動力7600人,有4200人實現了異地就業(其中幫扶247戶“零轉移”農戶外出就業262人),3400人就地就近從事農業深度開發就業。組織下崗失業人員免費再就業培訓6800人,70%的學員實現了再就業。

三是發展訂單定向培訓。我們先后與臺資廣東中山寶元鞋廠等10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企校合作”關系,每年按用工單位提供的用人標準實施培訓計劃,畢業后安排學員到委托培訓的企業就業。三年來全縣累計開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300期,培訓勞動力3.6萬人次,其中組織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120期6800人;組織農村勞動力培訓170期7600人;舉辦創業培訓班10期420人。全縣先后有6200人通過技術培訓實現了異地就業,5800人就地就近從事農業深度開發就業,280人實現了自主創業。

四、構筑服務平臺促進就業再就業

由于我縣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需要就業的勞力特別多,為使更多的人能夠盡快就業,我們多方疏通就業渠道,著力構筑就業平臺,為外出打工農民和下崗再就業職工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

一是打造就業“主陣地”。我縣籌資110萬元,建成了占地4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千余人交流洽談的陽新縣勞動力市場。市場內配置了信息觸摸屏、大型電子顯示屏等現代信息顯示設備,設置了信息中心區、信息查詢區、洽談面試區、民辦職介區和一條龍服務區。建立了市、縣、社區相通的局域網,通過局域網和互聯網與全國多家勞動部門建立勞務“熱線”,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網上供求對接,從而確保了就業時效,減少了求職的盲目性,提高了職介的成功率。三年來勞動力市場共用工信息3460條,求職登記2.8萬人,組織勞務輸出170批4820人,舉辦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大齡特困下崗失業人員專場勞務招聘洽談會和再就業援助活動18次,現場招聘1126人。

二是構筑就業“橋頭堡”。我們在務工比較集中的浙江省溫州市設立了勞務管理站,后升級更名為“湖北省駐溫州市勞務管理站”,并分別在沿海和西部10多個省市建立了同樣的駐外勞務站點。通過這些駐外勞務站點,搜集市場用工信息,溝通用工單位感情,處理各類日常事務,維護在外打工人員合法權益。三年間,駐外勞務站點向縣勞動力市場反饋勞務信息1840條,組織勞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務輸出3800人次,處理勞務糾紛11起。

三是形成就業“補給站”。我縣先后建立了21個鎮(場)、社區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并為他們配備了微機。各基層機構在入戶調查的基礎上,適時將下崗失業人員基本情況和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輸入微機,并建立了就業困難對象和雙下崗失業家庭臺帳,以便進行跟蹤服務。三年間,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援助困難人員就業1800人,訂單輸出農村勞動力3000人。同時我們還鼓勵支持民辦中介組織參與職業推介活動,不斷規范中介組織的職介行為。2005年全縣民辦中介勞務組織己發展到25家,三年累計推薦1730人就業。

四是開辟就業“一條街”。通過招商引資興建了興國州古商城,改造了蓮花池招待所臨街門面,形成了以古商城為中心的小商品市場批發一條街;在原葡萄糖廠區開發興建了湖濱花園商貿一條街;水產大世界地段建成了以下崗失業人員為主的再就業市場飲食一條街;在人民禮堂至像座段形成了商業經營一條街。這些專業經營市場先后安置了521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

在上級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在全縣各部門的全力支持下,我縣的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由于我縣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我們決心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就業機制,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為從根本上破解我縣就業難題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