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和諧社會的文化建構
時間:2022-05-08 12:36:00
導語:論和諧社會的文化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戰略思想,不僅要從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等方面去理解,更要關注它的深刻文化內涵和文化意義。
一、“和諧”是一種文化境界
“和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與失衡、混亂、危機、沖突和對抗等相區別,是指社會的內部結構均衡穩定、社會運行安全有序、社會管理(自我調節)有效順暢、能夠自主應對環境變化的一種整體狀態,即一種高度有效的“自組織化”狀態。就是說,和諧不和諧,并不在于有無內外部差別、矛盾和沖突,而在于自身是否能夠持續有效地解決矛盾、化解沖突和對抗。所謂社會和諧,指的主要是這樣的社會結構、機制、運行方式及其效果。可見,“和諧社會”并不是一個獨立于現實社會之外的特殊社會形態,而是每種社會形態下都力求達到的一套整體狀態,一種文化境界。構建我國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并不是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目標之外,再去構造一種什么不同的社會樣態,也不應該理解為,它僅僅是為了解決現實突出問題而采取的一套權宜之計。而是說,在沿著既定方向前進、努力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高度重視營造和保持應有的社會和諧,以形成和完善一套使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健康穩定、積極發展的良性機制。因此應該說,這里就包含了一個更深層、更具普遍性和長遠意義的“文化”建設問題。
“和諧”有不同的性質,是多樣化和多層次的。在人類歷史上,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等等,每一種社會都有自己和諧不和諧的狀況,而每一社會的主導者都力圖實現和維護特定秩序下的和諧,這是不言而喻的價值選擇和文化導向。但馬克思主義指出,在人們所尋求和實現的社會“和諧”之間,有著兩種根本性質的差別:建立在階級分裂和根本利益對立之上的社會制度以及維護這種制度的“和諧”,與建立在消滅階級對抗、實現公平正義基礎上的“和諧”之間,屬于根本不同的文化性質和水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他對這一任務的目標、特征和原則的闡述,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等各個領域的和諧,更在于指出各個領域的和諧之間共同的、內在的條件和特征。就是說,我們所要實現的社會和諧,是在經濟政治文化不斷發展基礎上實現、同時又覆蓋經濟政治文化領域,從而具有基礎性、普遍性的社會和諧。這種全面的、可持續的社會和諧總體上就是廣義的文化和諧。對于我們來說,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和諧。只有造就深層的文化和諧,才能造就“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續的社會和諧。
二、用改革和發展打造“和諧文化”
“文化和諧”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特殊具體的文化層面,即各個文化領域及其相互之間的和諧,呈現出“和諧文化”的面貌;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層面,即滲透于社會各個領域的共同思想、組織和行為方式的和諧,使社會達到整體意義上的“文化和諧”。
所謂“和諧文化”,是指一個文化體系自身的內容及各種形式、各個環節之間是統一和諧、積極互動的,而不是分裂、沖突和相互抵消的;這一文化體系與它的經濟基礎、政治導向和生態環境之間也是和諧一致、積極互動的,而不是分離、對立和相互抵消的。我國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面臨著許多復雜的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解決。例如:
(一)思想內容與價值取向的“一元與多元”問題。從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中華民族整體的根本利益上看,我們的文化必須是、也只能是一元的,不能是多元的;但從國內和國際的現實看,由于有多元的經濟和政治主體(種族、民族、階級、階層、宗教、不同層次的利益群體和個體等)存在,社會文化實際上是多元的,并不是一元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實事求是地構建和諧文化的積極態度,就是要更好地建設自己的先進文化,并用它去面對多元文化,以求更有力地影響和引導多元文化,在國內實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導下的社會文化和諧,在國際上不斷增強和擴大中華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
(二)文化建設的兩大基本形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推動先進文化建設,首先意味著要進行文化體制的重大改革,將我國過去與計劃經濟相聯系的單一“事業”型文化體制,轉變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文化體制。新型文化體制包括要保持和發展文化公益事業,引導事業單位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增強自身的發展活力;同時還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通過完善文化產業政策來支持其發展,以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這場文化體制改革的動力來自經濟政治發展對文化發展與之和諧的客觀要求,同時也就提出了文化體系內部“事業”和“產業”的和諧問題。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雖然各自有其特殊的性質、條件和發展規律,彼此之間存在著復雜關系,但它們都是文化發展的社會形式,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文化內容,所以也就存在著彼此和諧統一的根本條件。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說,必須圍繞先進文化的內容來發展壯大兩大文化形式,才能保持它們之間根本的和諧一致。在所有的相關決策和政策措施中,決定性的關鍵都在于正確把握先進文化的本質內容及其前進方向,全面貫徹“面向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綱領。
(三)文化發展的兩大環節——精神生產與精神消費的關系。對于在社會上被廣泛議論的“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俗文化與雅文化”、“時尚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問題,我們要走出傳統觀念的誤區,不要以主體分裂和對立的觀念,而是用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發展中“消費與生產”的理論來把握,才能更切實地貫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確立促進文化整體和諧發展的戰略和策略。
所謂“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和“時尚文化”等,主要是群眾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費形式;而所謂“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合理價值,主要在于通過專業化不斷向新領域、深層次、高境界的探索和創新,因此應視為代表精神文化“生產”(原創、創新、提高)的形式。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一般規律。基于此,我們打造文化和諧的重要任務就是:一方面要讓文化消費的需要、特別是它的發展需要,盡可能成為文化生產的需要和動力,以促進文化生產的發展更新;另一方面,要讓文化創新產生的成果,盡可能快地轉化為消費的需要和動力,以使優秀文化真正成為大眾文化的引導,幫助大眾文化不斷提升到新境界。就是說,不僅要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充分落實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實現大眾消費型(含次生產和再生產型)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且要調動整個社會資源,著眼于高層次文化的發展,實現生產型(原創型、創新型、提高型)文化體制的健全完善,以造就“文化生產與消費積極互動、雅文化引導俗文化不斷上升、和諧發展”的良性機制。這是我們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先進文化的一個戰略要領,也是在面向市場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防止出現“文化沙漠化”不良后果的關鍵。
三、講究“做法”藝術,提升和諧程度
構建和諧社會不僅包括我們要“做什么”,即保持任務和目標的和諧與先進,更包括我們要“怎樣做”,即注意“做法”的和諧與先進。所謂“做法”的社會表現,包括依據一定理念而形成和執行的一套制度、體制、機制,運行的方式、程序、方法,行為的規則和規范,以及相應的作風、習慣和風格等。文化并不神秘,也不瑣碎,“做法”正是普遍意義上的“文化”,它比“做什么”(事物)更能代表一種文化的性質和面貌。在這層意義上,構建“文化和諧”意味著我們在努力做好一切事情時,都要自覺地注意并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去改善、提高“做法”的合理性先進性,使它們更充分地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不僅是增強黨的執政能力、提高領導藝術水平的需要,也是從文化層面提高社會和諧程度的需要。
打造文化和諧需要有一個普遍化的視角,著眼于更高層次的境界。
首先,要密切關注事物和工作中的“隱形”層面,即文化狀態,通過改善深層體制和機制,有針對性地加強正面文化的建設。文化作為人和社會的行為模式、生活“樣式”,普遍地滲透在社會體制、調節機制和人們的行為方式之中,常常表現為某種“隱形”的因素,卻發揮著不可忽視的正面或負面作用。例如:我國傳統中有“重人情,輕規則”的弱點,它在許多地方產生了“潛規則勝過顯規則”,干擾民主法治建設的不良效應。我們要在民主法治的基礎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不能無視或簡單化地對待這種文化現象,更不能停留于表面,講空話或搞不切實際的形式主義,而要深入到“潛臺詞”、“潛規則”的領域去,通過改善管理機制和發揮管理的示范作用,以正確的新觀念、新做法去取代舊觀念、舊做法。以此為目的的思想理念和各種措施,包括管理體制改革、反饋和調節機制的健全、乃至工作人員行為的自律和監督機制的完善等在內,正是這個問題上先進文化建設的實際要求和具體體現。
其次,要走出“路徑依賴”的誤區,拓寬文化發展的渠道,營造多樣化統一、生動活潑的文化和諧。“路徑”是通向目標的過程載體,目標能否實現往往取決于路徑是否對頭。當人們基于經驗或其他原因而對某一路徑形成習慣性、專一化的依賴時,這條路徑往往就成了束縛思想和眼界,造成“事倍功半”、“事與愿違”甚至“南轅北轍”的淵藪。這就是被學界稱為“路徑依賴”的文化現象。我們要走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首先就要更新路徑,變單一的行政化管理為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多樣化渠道,包括政治和行政管理與經濟和法治管理相結合,“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政府管理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加強領導與群眾自治相結合,等等,總之是要增大“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分量,讓人民群眾(包括各行各業專業人員)的力量和智慧成為最可靠的路徑基礎。路徑單一的實質是主體特化,而重視文化多樣性則是與尊重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力與責任相聯系的。文化發展渠道和產品的多樣性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也有利于提升群眾的判斷力、鑒別力。不要以為文化多樣化就一定會亂,相反,群眾的積極性起來了,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起作用了,文化反而會更蓬勃地發展,呈現它本身應有的多樣化統一和生動活潑的和諧局面。
最后,要改變大而化之的粗放作風,通過開發和改進“社會政策”、“社會技術”來豐富領導藝術,提高管理水平,用細致得體的實際工作展現文化和諧的魅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關注“社會政策”和“社會技術”的呼吁,說明社會管理的文化效應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所謂“社會政策”和“社會技術”的共同涵義,就是以社會化、規范化形式提煉出來的有一定普遍性的實際“做法”。事實證明,很多事情我們僅僅“做得對”還不一定成功,只有“做得好、做得巧”才能真正到位。“做法”有時是非常具體細微的技術問題,然而卻能產生大而持久的文化效應,所以不應忽視。譬如近些年來屢遭詬病的“文風”就是一例。有些文章文件、講話報告之所以效果不好,并非是它的思想內容不好,而是它們的話語方式(“說法”)過于簡單生硬、“八股”氣十足:或者空洞抽象、語言乏味,或者自說自話、不看對象,或者面面俱到、沒有重點,或者單調重復、“意有盡而言無窮”……所以,盡管是同是一個正確的道理和主張,講出來也總不如切合實際、入情入理的分析更能說服人,不如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道理更能引導人,不如言簡意賅、富有智慧的話語更能啟發人。“好話也有好說法”才是和諧。重要的是在這些看似僅僅是話語技巧的表現中,卻能夠顯現出其背后是否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境界。文風問題如此,其他問題也都如此。可以說,在我們生活各個領域的具體“做法”中,都存在著把先進文化、先進文明滲透進去、體現出來的巨大空間。我們有巨大的潛力,讓“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把它具體貫徹到日常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中去,使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整個過程都展現其應有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