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質量技術監督事業跨越式發展

時間:2022-10-30 03:34:00

導語:推進質量技術監督事業跨越式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質量技術監督事業跨越式發展

抓住機遇開拓創新銳意改革推進xxx質量技術監督事業跨越式發展

為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質監系統技術機構改革的有效途徑,為適應加入wto后對質檢工作發展的要求,2000年,四川省局黨組將技術機構改革擺上了議事日程,提出了技術機構改革要"認請形勢,早作準備",并成立了技術機構改革課題研究組,著手系統技術機構改革的調研和規劃工作。2002年初,國家質檢總局確定四川省作為全國技術機構改革試點單位,緊接著總局在合肥市召開了試點單位技術機構研討會,會議提出了“合理布局,優化結構,政事分開,明確定位,深化改革,面向市場,增加投入,吸引人才”的總體要求。國家質檢總局長江局長、傳卿書記、長城副局長和有關司局領導也親臨四川作指導。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四川省局以堅定的決心、科學的態度、細致的工作大力推行技術機構改革,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一、我省技術機構基本情況

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系統轄21個市州局、171個縣局。改革前有各級各類直屬技術機構342個,其中質量檢驗機構131個、計量測試機構147個、纖維檢驗機構15個、鍋爐壓力容器檢測機構22個、特種設備檢驗機構18個、標準情報機構3個,認證咨詢機構4個,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備1個。省級授權質檢站74個,省級計量授權檢測單位41個,單項授權39個單位。全省市、縣質量技術監督系統(除成都市)技術機構共有人員2668人。

二、技術機構改革總體思路和改革目標

改革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調整省、市、縣三級業務工作重心,打破原有技術機構體系,重新規劃,合理布局,優化結構,努力在改革中爭取更大的發展,在發展中爭取更大的主動。通過2-3年的調整規劃和重點建設,使技術機構的總量減少40%,人員精簡20%。解決長期以來形成的技術機構政事不分、機制不活、機構重疊、人員素質低、重復檢驗,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提高檢測水平和服務能力,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需要技術保障體系。

三、技術機構改革的具體做法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技術機構改革是一場革故鼎新的大變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寬,既有機構的撤并,又有資產的劃轉和人員的分流、利益的調整,再加之大部分技術機構低水平重復建設,小而差,技術裝備落后,思想長期禁錮在吃鐵飯碗上,而國家又暫無相關配套政策,所以技術機構改革是一項難度和工作量都較大的系統工程。因此,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轉變觀點是技術機構改革成敗的關鍵。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后,國外具有先進檢測技術和裝備的技術機構正在加緊滲透,技術機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生存和發展,省局黨組充分認識到:技術機構改革勢在必行,一切妨礙技術機構改革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技術機構改革的做法與規定都要堅決擯棄、一切影響技術機構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在技術機構改革上,不等待觀望、瞻前顧后,不患得患失,不在局部利益糾纏不清;省局主要領導多次在全省的各種會議上強調技術機構改革的重要性,把大家的思想統一到在改革中求發展,在改革中強管理,在市場中深化改革的自覺行動上來。通過統一認識,全系統上下明確了改革的方向,理清了改革的思路,落實了改革的責任,充分認識到只有徹底從技術機構體制上、人員優化組合上動真格,下真功夫,才能增強技術機構的生機和活力,促進質監系統技術機構的大發展。

(二)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為了加強對技術機構改革工作的領導,省局成立了"一把手"掛帥的全省技術機構改革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對技術機構改革工作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研究、指導,確保在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得以解決,以保證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首先是明確責任。省局黨組明確了省局技術機構改革領導小組負責實施全省技術機構改革方案并分類指導,要求各市州質監局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并把技術機構改革的工作列入了全省系統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形成了省局黨組親自抓,省局技術機構改革領導小組牽頭抓,各市、州局一把手具體抓的工作格局。其次是準備充分。早在2000年省局黨組就把技術機構提到了議事日程,并提出了技術機構改革要"認清形勢,早作準備,早改早主動,不改更被動"思想。省局黨組書記、局長韓儒理同志多次到各市州了解基層的實際情況,與基層技術機構的同志徹夜談心,幫助他們分析形勢,明確思路,尋找出路,現場指導技術機構改革的工作。省局技術機構改革領導小組及時召開了不同層面、不同專業的技術機構改革座談會十余次,并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分門別類地廣泛征求意見,在此基礎上,制定下發了《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技術機構改革意見》,提出了全省技術機構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布局調整規劃、相關政策措施、實施步驟及要求,為全省質量技術監督系統全面實施技術機構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精心組織,分步實施。

為有效地推進和順利啟動技術機構改革工作,省局黨組提出了“先試點,再推開”的工作思路。

首先,統一規劃,選好試點。我們選擇了地方經濟及技術機構能力在全省處于中等水平的樂山市為技術機構改革的試點,其具體作法是:一是對市級質檢、計量授權機構的項目進行了清理、調整;市級原則上不再對外授權;二是在機構上合并了鍋檢所、特種設備檢驗所,成立了樂山市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所;三是質檢機構實行重組,撤消縣級質檢所,將縣級質檢所人財物劃入市級質檢所統一管理。市級質檢所可根據實際情況和當地經濟的特點派駐市質檢工作站,派駐的工作站原則上只搞抽樣,不搞檢驗。四是保留縣級計量技術機構,但在計量項目上實行以三表一衡器為主的工作體制。由于試點地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思想統一,工作仔細,精心組織,在改革期間經歷了發動、準備、實施、總結等階段,做到了職工思想不散、秩序不亂、工作不斷、國有資產不流失。樂山改革后技術機構由原來的19個減少為10個。確立了全市檢驗一盤棋的思想,摒棄本位主義,不折不扣地執行了省局黨組提出的"權責明確、政事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

其次,以點帶面,穩步推進。在樂山試點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穩妥地推進了全省技術機構改革,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除涼山、阿壩、甘孜、成都市外,17個市質監局都制定了技術機構改革方案,并通過省局審批,目前己按照新的模式正常運行。

第三,利用科技信息技術,檢驗業務實現計算機遠程管理。針對新體制下質檢業務的開展,及時開發了質檢網絡管理系統,解決了人員管理設備管理、檢驗報告實現實驗室計算機遠程傳輸處理的具體問題,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和專業技術特長,不斷開拓業務領域,提高了技術機構的影響力。

最后,嚴格政策規定,合理調整布局。結合四川的實際情況和技術機構狀況,確定了技術機構人員的分流比例在15-20%以上。同時,不搞"齊步走",也不搞"一刀切",成熟一個地區審批一個地區。我們在改革的政策界定上參照了國家科技部關于科研機構轉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政策,做到"無情改革,有情操作"。如我省遂寧質量扶術監督局在技術機構改革初期,人員抵觸情緒大,為此,遂寧局黨組成員幫助他們認識形勢,找準自己的位子,做好說服教育工作,以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突出問題重點解決的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廣大職工對改革的哩解和文持,全市分流人員超過了省局規定的分流比例,達到了30%以上,為技術機構輕裝上陣,提供了發展平臺。

(四)開拓創新,務求實效。

技術機構改革的最終目的在于沖破舊的體制束縛,最大限度地實現合理的資源調整和人才重組,建立一支能擔當重任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隊伍。因此,省局黨組一再強調,既要扶優扶強,又要整體推進,系統上下共謀發展。在實施技術機構改革中,我們實現了三個方面的突破:一是在技術機構的體制上有所突破,撤消了縣級質檢所和纖檢所。市級質檢機構、纖檢機構實行了市級以下的垂直管理。市級鍋檢所、特種設備檢驗所進行了合并。市所轄的市中區技術機構全部撤消。通過以上的機構撤并建立起了規范的技術監督技術保障運行體系。二是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有所突破,技術機構實行全員聘用制,在所長任用上,以堅持用能人,用好人,采取群眾推薦,個人自薦,競聘演講,組織考察、任前公示,黨組決定的程序。使廣大職工群眾心悅誠服。三是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堅持“以事定崗、以崗定員、競爭上崗、擇優聘用”為主的用人制度,為技術機構進入市場作好準備。通過推行聘用制納入競爭機制,使全體職工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加強了緊迫感、壓力感,增強了技術機構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四、改革取得的成效

經過改革,迄今為止全省系統內部共減少了120個技術機構,精簡比例達35%(其中質檢機構減少了80個,計量檢測機構減少了16個,纖檢機構減少了7個,鍋爐、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減少了17個)。省級授權質檢站減少了22個,省級計量授權站和單位減少了18個,全系統(除成都市)僅市、縣技術機構人員,由原來2668人減少到1868人,分流人員將達800人;技術裝備、基礎設施的總價值也有近10個百分點的增長。

(一)政事分開,職責明確。

長期以來,基層質監部門政事不分,行政與事業爭飯吃,行政機關干事業單位的工作,技術機構又習慣于依托行政開展檢驗、檢定業務,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通過技術機構改革,不僅避免了技術機構執法與管理的混淆,而且重復抽檢、重復收費和"爭飯吃、搶飯吃"的現象得到有效的遏制。"還權、放權"于技術機構,使其成為真正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技術機構接受行政部門指導和監督,自主管理,明確工作職責,從而提高了主動性,調動了積極性,增強了活力,改變了基層局圍繞技術機構開展工作的狀況,同時技術機構積極主動拓展檢測業務,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擴大業務市場,真正實現了服務出效益,管理出效益,得到當地政府和企業的一致好評。

(二)布局合理,結構優化。

技術機構本著規模和水平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機制和功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運作的規范與國際慣例相適應的原則,加快實現了區域性的項目調整和人員結構調整,一是加強省質檢所以及中心城市技術機構的建設。省質檢所以四川省技術機構改革為契機,加快推進了內部的改革,調整了科、檢驗室,實行了人員的優化組合,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培養、引進、善用、激勵、穩定"五個方面推進專業人才的隊伍建設;在項目的布局上,向"高、精、尖"的項目和水平瞄準,重點放在食品及酒類、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建材、先進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技術的檢測項目,決不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水平、一流的標準、一流的效益、一流的設備,積極推進國家中心的建設。二是對具有地方經濟特色的支柱產業項目予以扶持:在樂山、自貢、資陽、綿陽分別設立了四川省陶瓷、鹽化工、檸檬、農產品質檢中心,在廣安、德陽、宜賓分別設立了川東煤炭、川北石油、川南無公害農產品片中質檢中心。在攀枝花、自貢分別設立了攀西、川南計量片區中心。通過合理布局和優化結構,增強了現有設備的檢測能力和技術含量,打破了行政區域界限,增強了實力,并力爭通過2-3年的努力,使國家酒類質檢中心檢驗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省級技術機構檢驗能力達到90年代末國際先進水平,市級技術機構檢驗能力達到80年代末國際水平。

(三)配置優化,實力增強。

通過技術機構和項目的布局調整,整合技術和資源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財力進行重點建設,開展新項目。同時面向市場開拓發展,積極探索股份合作。樂山質檢所新增了急需的陶瓷、建材室內裝飾材料有害限量等檢測項目5個,該所累計通過的認證項目和參數位居全省市級質檢所的前列,同時發展新建合作項目13項。德陽質檢所技術機構改革后,提高了人員、設備的利用率,集中了有限的財力添置了檢測設備、微機、汽車等裝備,改善了工作條件;工作任務飽滿,出現了比較好的勢頭。同時全省各類技術機構在國家質檢總局大力文持下,技術裝備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全省各類各級技術機構都實現了擁有辦公和檢測用房、必備的檢測設備、工作用汽車、微機等。

(四)建立了激勵機制,進一步調動人員積極性。

通過推行全員聘用制、企業化管理等措施,增強了職工的競爭意識,激發了工作積極性,出現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如省質檢所以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技術機構的先進性、獨特性,全面激活全所每個職工的積極性。首先,在管理體制上創新,圍繞"增值"抓產權管理,通過理順關系,建立起規范的技術機構監督、營運體系,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二是圍繞"增智"抓決策管理,通過優化法人結構,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技術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起規范的以法人為主體的決策體系運行機構;三是圍繞"增效"抓勞動人事管理,通過砸“三鐵”(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興"三能"(人員能進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減),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勞動、人事、分配制度;四是圍繞“增強”抓動力機制,通過實施目標責任管理、技術創新、物質獎勵等方式,解決了技術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并且,實行以成本額度26%為基準的檢驗室營運點,激活了備檢驗室再創歷史新高的積極性。今年省質檢所業務收入預計將達到3000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五)從根本上改變重復檢驗,受到政府、企業的好評。

從技術機構改革試點和己推行改革的地區反映上來的情況來看,企業對我們技術機構改革十分歡迎,既體現了從源頭上狠抓質量杜絕假冒劣質產品的生產,又大大減輕企業負擔,使過去的省、市、縣(區)及行業的重復抽查,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同時,又大大增強了技術機構的實力。以樂山市為例,2002年檢驗費收入比2001年增加了30%今年檢驗費收入又將遞增30%,以此為契機,樂山市政府十分支持樂山市質檢所為代表的技術機構的建設發展,特別優惠劃撥土地,支持樂山市質檢計量中心的建設。由此可見,搞好技術機構的改革,既取信于民、又得到政府支持歡迎,促使我們工作再上臺階。

省委、省政府在行風評議中對我省質監系統主動改革、發揮技術優勢、精簡機構、減少重復檢驗、減輕企業負擔的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在社會上得到很好的反響。各地改革后的技術機構實力增強,更加有效地圍繞著當地經濟的發展開展質監工作,促進了當地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生產力的發展。

我省的技術機構改革在國家質檢總局正確領導下,在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黨組以及全體職工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效,基本上是成功的。優化了配置,增強了實力,建立了激勵機制,增強了人員的積極性,推進了技術機構的發展,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為實現四川跨越式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