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市森林建設工作經驗做法
時間:2022-11-01 03:38:00
導語:市城市森林建設工作經驗做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為貫徹落實中央林業《決定》和省《意見》精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面建設“綠色邵陽”的決定。針對當前造林綠化工作的薄弱環節和城市綠化滯后的狀況,我們啟動了城市森林建設。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成績和做法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區綠化工作快速推進,亮點頻傳,城區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初步改善。共計完成荒山造林7500畝,退耕還林18400畝,義務植樹271萬株,公路綠化59公里,河道綠化40公里,建成花園式單位4個。在抓好面上造林綠化的同時,我們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完成了《邵陽市城市森林建設規劃》,精心打造了潭邵高速公路綠色通道,全面鋪開了資江風光帶建設,城市森林建設呈蓬勃發展之勢。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領導十分關注市區造林綠化工作。市委書記盛茂林在全市林業工作會議上要求切實抓好城區造林綠化。同時強調指出,搞好城市綠化,廣大市民可以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決不是搞形象工程。去年3月5日,盛茂林書記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軍分區領導到大祥區板橋鄉、檀江鄉參加義務植樹。他一邊植樹,一邊深情地對在場的人說,構建和諧社會,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今年年初,盛茂林書記又深入三區專題調研,強調要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城市綠化建設;并在全國第25個植樹節來臨之際,和在家的市級領導、機關干部、共青團員、武警戰士2000多人一起到北塔區新灘社區良子山參加義務植樹。在潭邵高速公路會戰中,市長黃天錫要求將潭邵高速公路綠化作為市、區兩級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并親自主持召開動員大會。市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主任郭建江2005年、2006年兩次在市人代會上向市政府提出加快城市及周邊地區造林綠化的建議案,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今年春節上班后的第一個星期,市委副書記魏太平就組織召開了三區區長、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專門會議,對三區荒山造林綠化工作進行了部署安排,并會同市林業局、市開發辦、市國土局、市政財局、市水利局等落實了造林經費。3月8日,副市長周符波主持召開市區綠色行動動員大會,部署城區街道公共綠地綠化。市委辦、市政府辦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快城郊造林綠化步伐的實施意見》(邵市辦發[2006]14號)。在市委、市政府的組織領導下,三區黨委、政府和有關各部門迅速行動。北塔區委書記劉德勝在陳家橋鄉三塘沖村辦桉樹造林示范點400畝,占全區造林任務的20%。雙清區渡頭橋鎮黨委書記劉祥國為做好潭邵高速公路沿線群眾的征地綠化工作,每天往返工地好幾次;該鎮井泉村支部書記肖建飛為征地綠化走遍了全村每一家農戶。
(二)工作重點十分明確。我市造林綠化工作基礎差、底子薄,加之財力有限,不可能一步到位。為此,我們抓重點、抓關鍵,以點帶面,將工作引向深入。主要抓了兩個重點:一是規劃工作。規劃是龍頭。為制定一個適當超前、切實可行的城市森林建設總體規劃,我們于去年冬天組織了20多人的專業班子,深入大祥、雙清、北塔三區實地調查,走訪了市國土、城建、規劃、水利、交通等部門收集資料,隨后到長沙、婁底等地市考察學習,集思廣益,精益求精,歷時3個月,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邵陽市城市森林建設規劃》。在做好總體規劃的同時,我們相繼組織編制了《潭邵高速公路綠色通道工程規劃》和《資江風光帶建設規劃》2個子規劃,保障了城市森林建設科學有序地推進。二是建設工作。按照分步實施的原則,我們以總體規劃為指導,一年突出一個建設重點。2005年,我們把潭邵高速公路綠化作為重點。在長81.3公里的公路兩側用綠化大苗分別營造30米寬的林帶,栽植林木60萬株,經過全面補植后成活率達到了95%,取得了良好的綠化和景觀效果,被評為全省公路綠化“樣板工程”,得到了省領導的高度贊揚。如今,驅車飛馳潭邵高速公路,但見綠蔭點綴,令人心曠神怡。2006年,我們把資江風光帶建設作為重點。在保護兩岸現有森林植被的基礎上,大力植樹造林、退耕還林,著力構筑綠色屏障;對兩岸50米以內的地帶用杜英、樟樹、桂花、池杉等綠化大苗造林,第一層山脊內的荒山、坡耕地、旱地用小苗造林,其中市區段計劃造林5000畝,封山育林2000畝。今年已造林3500畝,完成投資200萬元。
(三)具體做法富有特色。第一,實行目標管理考核。市委、市政府將城市森林建設工作納入了對三區黨委、政府的雙文明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市政府與三區政府簽訂責任書,定目標任務、定時間進度、定工作要求、定獎罰措施。計劃采取一攬子下達,2006年—2008年三年的造林綠化任務一次性分配到區,由各區自行安排。考核由市林業局牽頭,市有關單位參與,進行現場檢查驗收,并當場反饋意見,同時將驗收結果上報市委、市政府,作為文明考核的和兌現獎勵的依據。大祥區為將任務落到實處,區政府與各鄉鎮政府、區農林局與各鄉鎮林業站都簽訂了責任狀,各鄉鎮交納風險押金2000元;對全面完成任務的鄉鎮,區政府年底退還押金并獎勵4000元。第二,落實以獎機制。市政府決定,每年籌資100萬元,對三區的造林綠化工作實行以獎。對造林質量達標、管護工作到位的,每畝造林獎勵260元,分四年支付,其中第一年支付140元,第二、三、四年各支付40元;對在造林綠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適當獎勵。第三,綠化和管護同步。市政府明確要求,對現有林木、林地管護不力的單位和主要領導,要追究責任。各區以鄉鎮、村為單位,組織了專業護林隊,各單位組織了護綠隊。堅決做到憑證采伐、憑證運輸、憑證經營。市森林公安機關也加大了對亂砍濫伐林木、亂批濫占林地和亂火濫燒森林等毀林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造林一片、綠化一片、亮麗一片。
二、主要問題和困難
當前,我市城市森林建設工作雖然開局良好、來勢喜人,但從工作現狀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城區綠化相對滯后。城區現有綠化覆蓋率21%,與國家要求的城市30%的綠化覆蓋率相差9%;現有林木綠化率22.5%,與國家要求的35%相差12.5%;全市人平綠地面積不足4平方米,遠未達到人平綠地10平方米的森林城市標準。城市綠化工作滯后已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二是綠化管理體制不順。城市森林建設是一項牽涉面廣泛、工作復雜和任務繁重的社會系統工程,但市政府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目前相關管理單位有建設、規劃、國土、公路、林業等多個部門。由于體制不順、政出多頭,部門之間缺乏協調與配合,許多綠化管理措施難以到位。
三是建設資金缺口較大。根據總體規劃,我市森林建設一期需要資金100490萬元(不包括項目的土地征用或租用、拆遷安置補償費)。其中生態林建設投資5265.6萬元,江河風光帶建設投資1026.3萬元,綠色通道建設投資2094.4萬元,城市路網綠化建設投資13146萬元,城市公園建設投資35350萬元,城市附屬綠地建設投資23671.2萬元,郊游公園建設投資10242.3萬元,項目其它費9694.2萬元。巨額的資金缺口,是城市森林建設的主要瓶頸。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加快城市綠化是改善人居環境、構建和諧邵陽的需要,是推進興工強市、建設現代城市的需要,是提高城市品位、打造邵陽形象的需要。按照城市發展規劃,邵陽市將建設成為“百平方公里”和“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在此進程中,打造城市綠色名片,是民心所向,刻不容緩。為此,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政府為主導,以市民參與為主體,以改善人居環境為重點,通過以山壯城、以水秀城、以綠美城,構建山水相映、城林交融、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森林城市。目標任務是:完成城郊植樹造林4.5萬畝,城區園林綠化1.5萬畝,到2010年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30%,建城區綠地率達到35%,人平綠地面積10平方米;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35%,建城區綠地率達到40%,人平綠地面積12平方米。具體來說,就是抓好四個結合:
一是政府主導與市民參與相結合。為有序推進城市森林建設,市委、市政府應成立統一、權威的城市森林建設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財政、城建和林業工作的領導任副組長,市宣傳部、發改委、建設局、財政局、規劃局、林業局、環保局、農業局、水利局、交通局、公路局、園林處以及三區黨政主要領導為成員,明確市綠化委員會負責日常指導和協調工作。同時,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做出決議,使之成為全市人民的自覺行動。對市內所有機關單位實行限期綠化達標。全市每年組織一次綠化檢查評比,并將達標單位名單在新聞媒體上公布,對綠化進度快、綠化效果好的單位進行表彰,對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單位提出批評,并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處罰。
二是綠化規劃和城市規劃相結合。始終把城林一體的理念貫穿于城市的各項建設之中,實行城市規劃線與綠化規劃線雙線同劃,對城市建設和各種新、擴、改基建項目落實“綠線”管制,實行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布局一盤棋、管理一把尺。爭取政府出臺政策,要求市規劃部門在批準項目時就綠化規劃部分征求市綠化委員會的意見。
三是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城區、郊區要內外聯動。在老城區見縫插綠、拆違建綠、開墻透綠、擴改留綠,拓寬綠色空間;在城郊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載體,搞好四旁綠化、庭院美化和清潔能源工程;在遠郊抓好荒山荒地綠化,營造大面積的森林,改善生態大環境。全市以一圈、二帶、三環、四組團為重點,集中力量,一年打造一個亮點。“一圈”就是在城區外圍的廣大地區,通過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和森林公園建設,營造城郊森林生態圈;“兩帶”就是在資江和邵水兩岸100米內實施園林綠化,構筑兩條長30公里集防洪、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綠色風光帶;“三環”就是在環城道路、高速公路、鐵路穿越線兩側營造50米寬的綠化林帶,建設綠色通道。“四組團”就是以三個建城區和城東工業園區各為一個組團,建設30個城市公園和8個郊游公園。
四是多方籌資與社會共建相結合。第一,實行以地生財、以地增綠,滾動發展。將城市綠化作為土地開發和招商引資的條件,將城市森林公園建設項目推向市場,實行誰投資、誰經營、誰開發、誰受益。第二,加強植被恢復性收繳和綠化費收繳。對建設征占用林地單位,依法足額征收植被恢復費。根據國家政策,生態公益林按20元/平方米、其他林業用地按4元/平方米的標準收取植被恢復費。同時,根據1981年全國人大做出的決議,凡18—60歲的中國公民,每人每年應完成3個義務植樹工日,因故不能履行義務的,向綠化委員會交納相應的綠化費。現在,我市綠化收費一直按照上世紀80年代的標準(2元/工日)操作,遠遠低于勞動日實際工資水平,提請市政府同意按10元/工日的標準收取,專款專用。此外,還可以從土地轉讓費、城市防洪資金中擠出資金作為綠化投入。出臺上述政策措施,需要人大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在此,我們懇請人大領導繼續給予我們必要的幫助,給予城市森林建設工作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