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城鄉建設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12-19 11:04:00
導語: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城鄉建設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新要求,歸結到一點,就是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們黨改革開放努力探索和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成部分。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自覺用以指導贛縣的城市建設,對于推進贛縣經濟大發展,主動融入“贛州一小時經濟圈”具有重要意義。
一、正確認識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城市建設是時勢使然。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是實踐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實際工作的本質要求。
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抓住發展這個主題,有發展才能有新突破,各項工作才能有新起色。贛縣要在城市建設中取得大發展,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準確把握贛縣在新形勢下的發展趨勢和戰略定位。市第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構筑以贛州中心城區為核心增長極,以贛縣縣城和南康市區為輔翼,包括于都、興國、上猶、大余、信豐在內的“一小時都市經濟圈”的發展戰略構想,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贛縣縣城將作為“十一五”期間大贛州的新城區,因此,贛縣的功能定位應是:贛州市中心城區的后花園和“一小時都市經濟圈”的第一方陣。贛縣應當圍繞這個功能定位主動跟進、當好配角、做好服務,策應贛州市中心城區的拓展,把贛縣建設成贛州市對接“長珠閩”輻射的承載基地和客家文化旅游及市民休憩的后花園。這樣才能恰當和準確地反映建設新贛縣的內在要求。要努力實現這一目標,只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才能完成。
(二)樹立科學發展觀是促進贛縣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著眼于“三個文明”整體推進的目標,贛縣這幾年確實有了很大的發展,城市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但我縣城鄉建設中普遍存在一種錯誤認識,以為城市建設就是多建房、多納人,而忽視了跨躍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忽視了人對環境的基本需求。特別是在面臨經濟與環境的雙重選擇時,往往向經濟利益傾斜,用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經濟效益。在此思想主導下,城鄉環境日趨惡化,公用設施如垃圾中轉站、公廁、停車場、公共綠地等嚴重短缺,影響了城鄉的健康、協調發展。因此,在發展面前,我們更要保持清醒頭腦,清醒認識我縣城市規劃和管理水平不高,人口、住宅、環境等問題比較突出,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區域、環境、人和自然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三)樹立科學發展觀是使贛縣成為大贛州東部核心組團的現實要求。
贛縣緊臨贛州市中心城區,具有交通、區位等獨特優勢和豐厚的客家文化及多種礦產資源,年版贛州市總體規劃已經把贛縣納入了市區規劃范圍,現正在編制中的贛州市概念發展規劃及“三江六岸”城市設計中也將贛縣納入中心城區同步規劃,因此,贛縣縣城作為中心城區東部組團的功能已成定局,這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個重大的、戰略性的、理性的選擇。贛縣要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不能坐等良機送上門,而是要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抓住實施“贛州一小時都市經濟圈”的契機,以發展為主題,立足縣情、揚長避短、加快區域協作和配合,既放眼未來,又立足實際。要在認真分析總結我縣以往的發展狀況和借鑒沿海區域城市成功經驗基礎上,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力爭少走彎路、不走彎路,才能更好地實現贛縣的社會發展和經濟騰飛。
二、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贛縣城市建設的具體實踐中
改革開放20多年來,贛縣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城鄉建設事業發展迅速,但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在建設中也出現了許多不足,有的在若干時間以后甚至可能成為制約贛縣發展的“瓶頸”,只有按照新的科學的發展觀確定贛縣的城鄉建設發展模式和方向,才能夠獲得持續不斷的發展,才能將建設藝術與人性特征完美結合。要將科學的經展觀融入到贛縣的城市建設中,重點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現:
一體現率先
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的戰略舉措和建設“贛州一小時都市經濟圈”的發展構想,是推進贛州新崛起的重要決策,作為最貼近中心城區的縣,贛縣具有區位、資源、交通等得天獨厚的融入和對接條件。因此,科學的發展觀要求贛縣在城市建設中應突出率先對接、率先融入。
一是率先對接長珠閩,加快建設新贛縣。要加快在城鄉建設步伐上與長珠閩等沿海地區的對接,做大做美縣城、創優城鄉環境,把贛縣率先建成贛州市區乃至長珠閩地區市民旅游、觀光、休閑的“后花園”,率先建成承接長珠閩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承載區和物流、工業棲息地。結合贛縣實際,重點要在觀念、思路、體制等方面加快對接。先是觀念,這是體現和實現率先對接的前提和關鍵,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借鑒長珠閩等發達城市的先進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樹立敢為人先、開明開放,互惠互利、誠實守信、依法行政、廉潔高效的觀念,把握現今城市建設和發展進入最佳時期的大好機遇和贛州市中心城區規劃建設正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的契機,確立建設、管理都是服務的理念,做好城建工作,以觀念促發展;再是思路,要緊緊圍繞“客家文化各城和閩粵休閑后花園”的建設目標,發揮區位和交通優勢,努力完成加快縣城建設,壯大城區規模,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縮小全省、全市城鎮化水平的差距的艱巨任務,同時結合大贛州規劃,構建與城建體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態體系,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環境,為率先對接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以思路謀發展;最后是體制機制,要加大《城市規劃法》的貫徹實施,保障科學規劃和相應的管理體制相并前進;要進一步推進和改善經營城市水平,拓寬籌措城市建設資金;要努力形成“建筑中介入市場,公用事業社會辦“的城市建設和管理格局,以機制保發展。
二是率先融入在贛州,推進贛縣大發展。贛縣作為贛州一小時都市經濟圈內最貼近中心城區的縣,資源豐富、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在日漸趨于區域一體化和贛州市中心城區迫切需要拓展的雙重背景下,贛縣的城市發展面臨十分難得的機遇。但我們不能坐等、不能被動、而是要充分應對相適應形勢的發展加強協作和配合,主動接替跟進,為率先融入創造條件。就目前贛縣城市間發展來看,贛縣正處于“一小時都市”經濟圈的二環線位置,是大贛州東河片城市團組的核心部位,因此,準確的城市定位和發展構想,是率先融入的關鍵,贛縣應加快調整角色,按照城東工業休閑區、城南商住公務區,城西商貿娛樂區,城北倉儲工貿物流區和城中住宅區“五大板塊”來進行建設和相應的改造,力爭早日與章貢區水東鎮沿老國道線連成片,構筑產業帶,全面融入大贛州。
(二)體現特色
特色孕育競爭力,創出特色意味著使城市保持永久的活力和競爭力,科學的發展觀并不排除城市個性,“五個統籌”的要求,只給了我們一個大方向,我們要沿著這個方向在加速城市建設的同時創出特色,創出名牌,為贛縣的發展提速奠定基礎。
一是服務、跟進、接應大贛州,把贛縣建成市區乃至長珠閩地區市民旅游、觀光、休閑的“后花園”。贛縣縣城目前建成區面積已達,初步形成了“五橫六縱”的城市道路框架,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但要作為大都市人群旅游、休憩的承載平臺,在功能區分、自然環境、人居特色上還有很大差距,贛縣所具備的區位、交通、政策、資源等優勢還沒有得到很好地開發和利用,因此在進一步調整縣城東、南、西、北中功能設置結構的同時,按照贛州市城市發展規劃和“三江六岸”設計思路,城南臨貢江沿岸帶可作為打造濱江城市、山水家園的理想選擇,應加快對其開發建設,并與此輻射全縣地貌獨特、風景宜人的鄉鎮旅游景地,形成休閑帶和旅游群,充分利用京九線和即將興建的成廈高速,加快建設東部組團快速出入通道,以建成的工業園為依托,聚集高新科技,打造城市活力新概念。
二是挖掘獨特的文化景觀和歷史淵源,打響“客家贛縣”這張牌。贛縣是客家人南遷的發祥地中轉站、大后方,境內有白鷺商周遺址、南朝齊墓、漢朝契真寺、客家古民居、廈府戚氏宗祠等客家名勝以及各類奇特的自然景觀,有豐厚的客家文化資源和發展客家文化的重要依托。贛縣現在在興建中的占地畝、集客家文化之大觀的客家文化城,將成為海內外多萬客家人尋根問祖的場所,對贛縣聚集商氣、匯聚人氣、打出名氣、推進贛縣經濟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依目前的發展情況,客家文化的軟、硬環境已初步建立,使客家人的意識、觀念與時俱進的創業精神還要進一步發展,以縣城為中心連接湖江廈府和白鷺古民居的客家旅游路線還要進一步打通和完善。旅游經濟的發和確立還未到位,所有點滴體現均有客家、言行舉止均是客家的細處入手的工作還要加大力度。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體現協調
用科學的發觀指導城市建設中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加速建設與可持續發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發揮科學規劃對城鎮建設的調控作用,確保建設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協調相處,促使城市建設健康發展。
一是正確處理跨躍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是一個地區精神面貌、文明程度、文化品位的重要標志。優化經濟社會的結構也好,加速城市建設也好,都離不開對環境的依賴,環境越好,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就越強。以人為本,其精髓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類在追求自己所屬的社會進步時不能以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為代價,要用科學規劃和重點保護相結合的原則來合理利用和統籌安排,使城市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舊貌換新顏的淺陋觀念上,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遺產也是城市前進的雙漿,不能搞一刀切的平鋪式建設。
二是正確處理城鄉、區域一體化和綜合統籌的關系。在加快縣城建設的同時,要按照梯推進的原則,抓好片區中心城鎮建設,以此帶動全縣各鄉鎮上規模、上檔次建設。要正確處理好“五個統籌”的關系,重點是要強化規劃在城鎮化發展中的指導和調控作用,既要積極推進,又要尊重規律。規劃好了一條路,沿路經濟就發展了,治理好了一條河,沿岸土地也就升值了,規劃搞好了就是最大的效益和長遠的利益。其次是要搞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住房高了,人口多了,城鎮面積增大了,但基礎設施跟不上,管理跟不上反而更容易觸發矛盾和留下隱患,得不償失。再就是要將市政公用事業引入小城鎮建設和管理,從開始建設時就允許非公有制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以減少象在原有縣城管理中再進行改制所面臨的諸多麻煩,用企業化經營、法制化管理的思路打破供水、供電、公交、垃圾處理等天然壟斷性行業推行特許經營,這樣不僅能有效解決城鎮化發展資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照顧到城鄉一體同步發展。
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城市建設還要求體現創新、體現厚重等等,這都要求我們在城市建設中要從堅持以人為本、求真務實的角度出發,不斷發現和找準切入點,把科學的發展觀貫穿于工作的各個方面,使一切工作都經得起實踐、歷史和群眾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