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郊區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5-01 10:23:00
導語:關于郊區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
本文提要:
△××××新郊區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提高都市農業的能級;推進建設現代農村,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村面貌;著力培育現代農民,變傳統農民為新市民和新農民。
△××××新郊區建設過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如何實現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轉變;如何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探索農民增收新途徑;如何正確處理確權確田與集約化生產關系;如何加強農民鎮保后集體土地的管理。
××××開發以來,××××的基本糧田面積逐年東移,目前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幾個鎮,而××××、機場二鎮合一后,××××區域面積達139.8平方公里,蔬菜糧食面積約25000畝。基于××××歷來是農業大鎮這一事實,同時借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歷史任務的提出和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把建設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抓手,統領解決“三農”問題。
一、××××新郊區新農村建設的重點
(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1、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解決勞動力就業。
××××現有蔬菜糧食面積約25000畝,過去“一家一戶”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利于農村城市化的推進,與××××的發展規劃也不相適應。近年來,通過設施糧田、設施菜田建設,使××××糧食、蔬菜生產進一步上規模化生產水平。另一方面,積極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著重培養一批懂科技、善經營的本地農業經營者,利用農業自身發展消化農村富余勞力和失地農民,拓寬農民的增收就業渠道。××××現擁有26家蔬菜園藝場,解決失地農民就業286人;上海××××臨空出口農業園區,開發建設四年來已經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近千個。
2、注重農業科技實踐,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龍頭企業產品質量好、附加值高、經營相對穩定,有一定的品牌優勢,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強。如臨空出口農業園區依托較強的技術優勢,圍繞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利用郊區農產品資源,自主創新,開發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的新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相關新產品開發工作,直接組織郊區農產品出口,搶占國際市場,發展創匯農業,園區企業2005年實現出口創匯2.15億元。
3、建立“科技興農”體系,開展農業科技結對活動。
重視科技隊伍建設,更新配齊農業科技力量,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培訓和對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對象的培訓。去年以來在市農委、區農委的支持下,××××開設了農業科技培訓中心。培訓中心由新區農委組織的專家、教授向當地園藝場、種地大戶提供有機無公害水稻和蔬菜的培育、病蟲害的防治、土肥管理等一系列形式多樣化的農業技術教程,學員同時也可以將在生產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提出,請專家、教授提出解決方案。培訓中心定期組織學員到各園藝場進行參觀、交流,使各園藝場之間也能相互交流生產經驗,共同解決生產中的難題,共同提高生產技能、效率。
4、組建農產品服務平臺,做好為農服務工作。
通過組建農民合作組織、創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建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滿足農民生產、產業發展和市場的需要。目前擁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種養基地,其中包括26家蔬菜園藝場和7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并通過重點扶持,建成了××××都市景觀農業園區、臨空出口農業示范園區等代表××××農業發展方向的示范基地,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同時,加強基層農業綜合服務隊建設和積極實踐農機作業、農業植保社會化服務方式,以合作社的方式進行統籌協調,加快推進服務社建設,提高綜合利用率。
(二)推進建設現代農村
1、實施村容整治,改善人居環境。
部分村的環境衛生、生產生活方式與農村城市化發展的要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為此,××××今年開展了違法農田亂搭建整治和不規范生豬養殖退養整治工作,共整治農田違章亂搭建739戶,清理違章棚舍37881㎡,退養生豬15790頭,拆除棚舍12900㎡,改變了部分村宅生活環境臟、亂、差的面貌,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07年我們將繼續開展生豬退養工作。最終做到村域內無垃圾亂倒、污水亂流、畜禽散養現象,村莊內外整潔優美,人居環境良好。建議以后可以在××××范圍內選取1-2個由條件的村作為試點村,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使村內生產、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保證雨污水納管。
2、完善自然村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村,規劃建設比較散亂,土地利用率低,村級經濟社會發展受土地因素制約嚴重;村內道路狹窄彎曲,基礎設施不配套,阻礙了××××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要本著解決村民最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原則,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建設。既要防止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又要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特別是要拆除違章建筑及危房。
(三)著力培育現代農民
農民群眾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和直接受益者,新農村建設必須以人為本。
一是培育具有高素質、現代經營方式的新型農民。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慢、農民增收難與農民素質不高有直接關系。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要把培育新型農民當作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突出其主體地位,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06年××××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培訓,如不定期進行蔬菜種植培訓、水稻和蔬菜病蟲防治培訓、新型農機操作培訓,定期開辦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定向培訓班等等,將農民培訓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增加政府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
二是加快非農勞動力轉移。充分發揮小城鎮在水、電等基礎設施及交通、通訊等方面的便利,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集中開發,興辦工業園、商貿區,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吸引農民到城鎮創業、就業。同時,鼓勵引導農民圍繞城鎮居民需要的生產、生活服務,積極開展家政、販運等社區服務。通過城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載體。通過消除農民進城鎮就業,創業和發展的各種政策壁壘,促進和鼓勵農民向城鎮的適度轉移并實現就業和自主創業。
二、××××新郊區建設過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第一,關于如何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轉變的問題。
××××農業目前基本上還是以單一為城市提供副食品的城郊型農業為主,它的特點是生產單位偏小,設施化程度較低,深加工水平不高,與市場銜接不夠緊密,不利于長遠發展,所以必須轉向具有生態、觀光、休閑等綜合性功能的都市型農業。必須高起點制定都市農業發展規劃,在建設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重點發展科技化、園藝化、工廠化、智能化的設施農業,重點抓好臨空農業產業帶和××××地區現代都市農業生產示范區的建設,以點帶面推進都市型農業的綜合開發。
第二,關于如何正確處理確權確田與集約化生產關系的問題。
在土地延包過程中,一些村采取了“確權確田”的方式,造成一些“單門獨戶”的散戶、小戶經營,不但單位產出不高,而且浪費土地資源。而村民對傳統的土地流轉法積極性不高,致使這些土地很難流轉出來,妨礙了農業集約化。我們設想讓這些農戶以入股方式,加入基地、公司,年底得到一定的分紅,而且基地、公司在經營這些土地時,要優先解決這些農戶的就業問題。同時,政府可以出臺一些推進土地流轉的政策。
第三,關于農民鎮保后如何加強集體土地管理的問題。
為了避免土地資源浪費,杜絕違章建筑現象,可由承包者書面授權委托鎮農業服務中心統一管理、統一發包,建立臺帳。對已解決鎮保、實行預征田、宅基地置換后的農田,由專業公司統一管理,聘用本鎮生產能手、原農業管理人員或者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負責經營,農業服務中心負責技術指導,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對于即將開發的土地,可由中心安排種植短期作物。
第四,關于如何探索農民增收新途徑、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的問題。
無論是發展都市型農業,還是建設新郊區新農村,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農民的收入。目前農業正面臨著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種植業內部結構的三重調整,整個調整過程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從執行情況看,農業綜合開發投資更多用于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而對農業技術推廣、新產品培育、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投入相對較低。因此政府要在實行價格補貼等優惠政策的同時,擴大農業技術力量,重視對農民進行職業培訓、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要充分發揮××××農業大鎮、農產品品種齊全、已創出浦優、上優品牌等優勢,培育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包裝的特色產業基地,擴大輻射功能,搞活流通銷售,使特色產業成為農民收入的穩定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