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群眾監督黨員長效機制度的思考

時間:2022-02-26 11:09:00

導語:建立健全群眾監督黨員長效機制度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立健全群眾監督黨員長效機制度的思考

健全和完善黨員監督機制,加強對黨員的監督,是當前加強黨的建設、提高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課題。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為一種外部監督,與黨內監督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互相作用,是黨員監督體系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群眾監督黨員長效機制,落實好這一外部監督,對于加強對黨員的監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健全和完善黨員教育機制,牢固樹立“要監督”的執政理念

我黨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由于我黨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所以奪取政權后獲得了很高的支持率和認同度,具有深厚的合法性基礎。但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民群眾過去的支持,并不意味著今天的支持,更不代表未來長期的支持。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和平建設年代,原有的執政資源會逐漸流失、淡化。特別是在缺乏民主傳統的國家里,人們往往會產生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打下了天下就有了天然的“合法性”,可以永遠執政下去。加之黨的領導體制上的缺陷、法制不健全、權力過分集中等,對社會經濟發展形成體制性障礙,阻礙生產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就會失去一個政黨執政的合法性依據。因此,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是黨能夠處于執政地位的最重要的條件,而且只有在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的條件下,黨的領導作用才是卓有成效的。

我黨要穩固執政地位,實現長期執政,關鍵是要牢固樹立執政為民、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的執政理念,從外部監督中獲取發展動力,穩固執政的合法性基礎。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就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在各項具體工作中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尊重群眾意愿,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民聲、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樹立“以民為本”和群眾利益無小事觀念,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與命運的根本力量,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樹立依靠人民執政的理念,都要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反映了我們黨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從而也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心向背問題,由此,我黨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

執政黨是否堅持了執政為民理念,不是由執政黨本身來衡量和評價,而應通過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來檢驗。以“人民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各項工作的根本依據。依靠人民群眾監督黨的工作,是我黨的一貫思想和主張。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在執政實踐中要牢固樹立人民群眾監督觀念,實踐執政為民理念,視民為鏡,經常用群眾這面鏡子,照自己思想上的“病”,用民意這把尺子,量自己作風上的“短”,用民心這本賬,查自己工作上的“虛”,不斷反思和校正自己的言行,在深入群眾的過程中,提升人民群眾監督理念,不斷改造自我,努力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落實到思想和行動中去。

二、健全和完善輿論宣傳機制,努力營造“愿監督”的社會氛圍

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監督能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監督的有效作用,關鍵在于形成大氣候、大環境和有效機制,營造群眾能夠監督的良好氛圍。

要加強黨員干部權力觀教育,樹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意識。黨員干部能不能接受監督、愿不愿接受監督,既是能否接受批評監督的問題,更是群眾觀念強不強、掌權為誰的問題。加強權力觀教育,目的在于幫助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牢記權力歸屬于人民,權力的本質是奉獻,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一種約束。應樹立馬克思主義權力觀,增強為民掌權的自覺性,充分認識當前強化權力監督制約的緊迫性和正確運用權力的重要性;明白手中的權力越大,為人民服務的責任也越大,越要自覺接受監督和制約。通過教育使黨員干部樹立起服務于民的意識,敢于正視矛盾,不回避問題,遇到群眾有意見、有情緒的事,首先反省自問,群眾的意見有沒有道理,我們落實和執行的政策是否符合民意,是否有偏差和失誤。立場方法對了頭,思想感情對了頭,才能把人民群眾的監督看作是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克服對人民群眾監督的抵觸情緒,主動把監督的權力交給人民群眾,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在實施監督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和障礙,并自覺接受監督,保障人民群眾監督權力的有效實施。

要全面推行黨務政務公開,賦予人民群眾參與監督的知情權。監督的先決條件是知情,不知情,監督就是一句空話,黨組織的黨內監督也好,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也好,人民群眾的民主監督也好,必須先了解情況,然后進行監督。首先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國家的法律法規,熟悉黨委政府號召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禁止什么,掌握明辨是非曲直的尺子。其次了解被監督對象的決策情況、工作情況、生活情況、八小時之內的情況、八小時之外的情況、業務圈的情況、社交圈的情況。只有在對上下左右情況都了解的基礎上,才能為監督提供依據。公開的直接意義就在于各級黨政組織將自己的黨務和行政行為讓人民群眾知曉評論。只有讓人民群眾充分地知情參政,才能對權力運行過程中的利弊得失提出批評和建議,使黨政干部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充分的、負責任的說明和解釋,并且使一切濫用權力的行為暴露在公眾在壓力之下,遭到輿論的譴責,最終接受法律的制裁。因此,應全面推行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制度,實施“陽光操作”,為人民群眾監督提供前提條件。

要充分相信人民群眾,廣泛深入人民群眾。相信人民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黨不過是人民群眾的“領路人”,黨所做的一切都是使人民群眾獲取自己的利益;相信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所以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行動上同群眾同甘共苦,和群眾打成一片,不高高在上,指手劃腳,動輒訓人;應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了解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把握群眾的情緒和脈搏。只有這樣才能拉近干群距離,樹立良好的親民形象,打消群眾不敢監督、不愿監督的思想顧慮,讓人民群眾說實話、講真話、揭露問題,幫助糾正錯誤。

三、健全和完善保障激勵機制,認真落實“敢監督”的有效措施

要疏通監督渠道。首先要加強和完善人大監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權,在從本質上說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是人民管理國家事務的重要體現,是人民群眾監督的最高形式。直接或間接選舉的人民代表了解民情,能反映民意,在人大會上選舉“一府兩院”和人民代表,審議“一府兩院”工作報告,以及人大對各級黨組織的權力監督,實質是人民群眾行駛監督權的過程。因此應創造條件,使人民代表更多更直接地了解黨政干部德能勤績情況,熟悉黨委、政府和司法機關以及基層組織的運行和決策過程,增強監督的有效性。人民政協、派和群眾團體的監督,本質上亦屬人民群眾監督范疇,應在決策前的民主協商和履行管理過程中加強監督。其次,各級黨員干部應定期向所在單位、地區的職工、居民、村民或其代表會議述職,接受質詢、評議。以推行黨務、政務公開和民主評議等形式為重點,擴大基層民主,為群眾監督搭建平臺。再次,舉報和信訪是人民群眾監督的重要途徑,要從制度上保證言路暢通,舉報有門,使依法舉報者不受迫害;第四,人民群眾監督還要與輿論監督相結合。新聞輿論既要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又要面向群眾,關注民生,對涉及普通民眾切身利益的嚴重事件,應公開曝光;對消極腐敗現象要敢于進行批評與揭露,使每個領導干部黨權用權置于輿論監督之中。

要實行監督獎勵制度。鼓勵支持人民群眾監督,要建立人民群眾監督舉報、反映問題的保障機制,暢通舉報、投訴通道,落實好每個環節的受理、查處工作;對敢于監督、善于監督、監督有功的群眾給予精神和物資獎勵,對打擊報復監督者的行為給予嚴懲。從而在全社會逐步形成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監督、敢于反映問題的良好氛圍,以鼓勵群眾主動向黨的組織反映黨員干部情況,保護人民群眾監督的積極性。

要切實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要在大力發展黨內民主的基礎上擴大黨內事務公開化的程度,疏通黨員民主監督的渠道,開辟更多有利于黨員監督的“直通車”,使黨員的意見、批評、檢舉、控告、質疑、評議等等,能夠有順暢上達和規范處理。

四、健全和完善引導管理機制,著力培養“會監督”的過硬素質

人民群眾是監督的主體,監督主體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監督作用的有效發揮。

要教育引導人民群眾強化監督意識,善于監督。首先是要明確責任意識。引導人民群眾沖破思想束縛,明白既然可以給黨員干部賦予權力,理所當然也有權監督其行使權力,從而增強人民群眾的監督責任意識。要樹立主動意識,也就是要培育廣大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從真心實意幫助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出發,行使民主權力,敢于監督,善于監督。其次是要在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法律法規教育。將黨的政策和法律武器交給群眾,通過宣傳教育讓人民群眾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強化人民群眾的政治素養和法律意識。一方面使人民群眾能自覺運用法律手段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又引導人民群眾正確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力,防止超越法律和制度緞帶的權力濫用,防止行為過激,走向極端。三是開展監督業務學習,提高監督能力。要組織群眾學習監督知識和黨的方針政策,學習法律法規和黨紀政紀條規。通過學習激發人民群眾進行民主監督的熱情,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監督的本領,從而提高監督質量。四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民群眾監督行為。群眾有先進與落后之分,群眾的意見有是非之別,群眾的情緒有積極和消極的不同。當遇到落后的群眾、不正確的意見、消極的情緒、過激的行為時,黨的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做好群眾思想政治工作,引導群眾理順情緒,化解矛盾,防止借監督之名,無理取鬧,發泄私憤,影響正常生產和工作秩序,延誤發展時機。

要創新監督方式。傳統的群眾監督形式,如選舉投票、參政議政,干部述職、民主測評,事務公開、征詢意見,群眾詢咨、信訪舉報等,實踐證明都是行之有效的,必須不斷的完善健全,使之發揮強有力的作用。同時應開辟便民、快捷、高效的監督方式。第一,建立公開承諾制度。各級黨政組織通過公布欄、新聞媒體、印發宣傳品等形式,以“服務經濟建設、發展社會事業、實現工作目標、保持勤政廉潔”為主要內容,對辦理事項、辦事程序、制度、標準、辦理時限及行為要求向社會作出承諾,把黨員干部放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中去經受檢驗,接受監督。第二,建立聽證質詢制度。從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中選聘代表,組織他們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以及將要出臺的重大決策,深入開展調查,傾聽群眾呼聲和意見,在此基礎上,召開聽證質詢會,由評議代表提出問題,進行質詢,開展論證,以體現民意,確保決策民主科學。第三,建立群眾投訴舉報制度??稍O立舉報箱、舉報電話、市(縣)長接待日,受理群眾投訴,開展政策業務咨詢。對舉報和反映的重大問題衽黨政領導公開預約接訪,變上訪為下訪,變坐訪為走訪;組織干部下訪團,本著“抓小防大,抓早防變”的原則,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在萌芽狀態。第四,開辟網上監督通道。建立黨務政務網站,公布黨務政務信息,公開重大事項,開辟“政務論壇”、“市民心聲”欄目,為廣大公民提供方便快捷、形式靈活、經常性參政議政并行使監督權力的交流平臺,讓人民群眾積極向黨委政府提出監督意見和建議,探討熱點、焦點話題,形成黨政組織、領導干部與市民、村民信息互動機制。

要建立黨員日常管理機制。一是要制定和完善黨員日常管理制度。如“”制度、黨員目標管理制度等。二是要加強黨員行為規范建設?!饵h章》、《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都是從宏觀上規范黨員的行為。各級黨組織應從本地實際出發,進行細化量化,制定出可具操作性的黨員行為規范。三是要建立完善黨員考評機制。監督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建立健全黨內監督機制,強化黨內監督,其目的是為了讓黨員干部牢記黨的宗旨,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謀,從而使我們黨永葆生機和活力。因此,建立完善黨員考評機制也是加強黨內監督的一條有效的途徑。建立完善黨員考評機制最重要的是嚴格地實行黨員評議,就是要讓每一位黨員都接受黨的“洗禮”,每一次黨員評議,就是對黨員在德能勤績廉等各方面進行一次大“考試”。四是要建立完善黨員評審制度。每年黨組織要對黨員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一次嚴格的年檢、年審。象對國家工作人員進行年度考核一樣,對黨員的考核劃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優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對評為優秀的黨員給予表彰和獎勵;對評為基本合格、不合格的黨員給予組織處置或紀律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