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向農村延伸 全力推進富余勞動力內轉外輸

時間:2022-03-07 05:34:00

導語:將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向農村延伸 全力推進富余勞動力內轉外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將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向農村延伸 全力推進富余勞動力內轉外輸

我市自200年起在城區范圍內開展了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0年初,市政府進一步提出,要以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為重點,將創建工作向縣以下鄉鎮延伸。對此,我們專門制定下發了《創建農村充分就業社區標準》,確定了以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內轉外輸為目標,以解決農村特困家庭人員轉移就業為重點的工作思路。目前,我市在開展農村創建充分就業社區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正在將工作全面推開。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實行五個同步,作好一個結合。

一、創建活動與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同步進行

我市勞動保障部門在負責組織實施“陽光工程”的過程中,強調了創建工作與“陽光工程”同步進行。工作中,由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負責向縣(市)、區“陽光工程辦公室”上報推薦參加培訓人員名單,辦公室將培訓的內容、時間、地點等情況通知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鄉鎮勞動保障協理員或村協管員負責通知接受培訓人員,有效地將職業培訓與鄉鎮勞動力資源管理結合了起來,為培訓后推薦就業打下了基礎。

二、創建活動與開發農村就業崗位同步進行

農村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的重點是要更多地開發以當地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主的就業崗位,實現就地轉移。開發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在鄉鎮區域新建設項目上馬前,與開發商簽訂協議,預留部分適合農民就業的崗位。二是每季度召開一次區縣聯絡會,互通勞務信息,促成各縣(市、區)之間的勞務交流。三是打造專業化特色勞務村,實現“一村一品”,如“養殖村”、“棉花加工村”等,全村勞動力70%以上都在本村從事特色勞務。四是與轄區企業簽訂協議,約定在用工時優先雇用當地農民工,特別是特困家庭的農民工。

三、創建活動與加強對農民工的就業服務同步進行

目前,我市的所有公共職業介紹機構都向農民工開放,“一站式”服務大廳全部增設了農民工服務窗口,三級網絡平臺增加專為農民工提供的勞務信息專欄,并組織農民工專場勞務對接會,開展對貧困農民家庭就業援助等活動。我們破除了戶籍的限制,在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城鎮人員后,可安排特別困難的農民工在公益性崗位上就業,就業前培訓、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均可無條件吸納農民工參加,并利用遠程培訓的形式免費培訓特困家庭成員。這些工作都為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外輸出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創建活動與援助貧困農民就業同步進行

在創建農村充分就業社區過程中,我市把援助城鎮就業困難群體的機制延伸到了農村,就業服務部門每人幫助一戶特困農民家庭,或為他們進行就業指導,尋找工作,或為他們提供創業幫扶,引導其逐步實現自立。援助的重點,在市內六區以失地農民為主,平山、行唐、靈壽、贊皇四縣以水庫移民為主,其他地方以因病、因災致貧的特困農民家庭和農村退伍軍人為主。

五、創建活動與樹立農民就業和創業典型同步進行

我市為農村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設定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確定了不同的宣傳重點:初級階段,只要達到創建標準,就可以樹為宣傳典型;中級階段,推廣一些在不利條件下奮勇爭先的事跡;高級階段,重點宣傳一批后來居上的典型。這樣使不同層次、不同側面的典型構成一個先進的集合,使處于各個階段的地區都有榜樣。與此同時,我市還樹立了一批在創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民典型,通過榜樣的力量帶動更多的人通過創業實現就業。去年全市評選了100名創業明星,通過新聞媒體進行了廣泛宣傳,其中20名是農村創業和返鄉創業的帶頭人。如行唐縣農民李文平從1996年開始金針菇生產,到200年形成了一個以他所在村為中心,輻射周邊12個鄉鎮,96個村,5000多農戶的金針菇生產基地,帶動農民就業1.2萬人。

六、創建活動與發揮鄉鎮勞動保障平臺作用相結合

我市鄉鎮勞動保障平臺是在20年與城市街道社區平臺一起建設完成的,在促進農村就業工作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鄉鎮勞動保障平臺承擔了包括政策宣傳、困難對象走訪認定和開展就業援助、建立臺賬、匯總上報相關數據和情況、掌握周邊企業空崗信息等各項工作。同時,村級協管員起到了掌握本村勞動力狀況、推薦就業援助對象、配合村委會做好外輸勞務人員后續服務等方面的關鍵作用。

在創建農村充分就業社區活動中,我市鄉鎮平臺各項工作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各級政府和勞動保障部門加大了對鄉鎮平臺的支持和投入,鄉鎮平臺工作經費納入了當地財政預算,每個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都配備了電腦、打印機、電話等辦公設施,全部實現了市、縣、鄉鎮三級聯網,部分鄉聯網到村。目前,每個鄉鎮均設有1-2名專職協理員,每個村設有1名兼職協管員,94%的鄉鎮協理員持有勞動保障協理員職業資格證書,為全面開展創建活動奠定了良好的人員隊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