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思考
時間:2022-06-19 03:14:00
導語: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笨茖W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因此,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一、正確理解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的“好”和“快”的涵義
自從*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以來,這一全新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黨的十七大報告繼續堅持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極其深刻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快”。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好”,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經濟效益好。所謂經濟效益好指的是在投入一定的條件下產出越高就意味著效益越好,或者說在產出一定的前提下投入越少越好;二是社會效益好。所謂社會效益好就是能夠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精神生活水平,有益于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三是環境效益好。所謂環境效益好就是有利于促進環境保護,不斷改善人類的生產、生活和消費環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是內在統一的,不能將其割裂開來,片面追求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和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其結果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然,追求社會效益和保護環境并不意味著不要發展經濟,恰恰相反是要更好地發展經濟,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快”雖然是一個量的概念,主要是指經濟增長率,但又不是孤立的。那么究竟多高的經濟增長率為快呢?是8%,9%,抑或10%,有沒有一個固定的數量界限呢?我認為,經濟增長率是快還是慢,不能單純地就經濟增長率談經濟增長率,關鍵要看國民經濟的承受能力,能承受的速度多高也不為快,不能承受的速度再低也屬于“熱”。評判標準是既不能出現通貨膨脹,也不能出現通貨緊縮。如果出現了通貨膨脹,表明國民經濟難以承受,即使8%的速度也屬于過熱;如果不出現通貨膨脹,即使10%的速度國民經濟也能夠承受,也屬于正常。不出現通貨膨脹并不意味著價格越低越好,如果出現了通貨緊縮,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的潛力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出現了資源的閑置。
總之,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質和量的統一,是效益和速度的統一,而且首要的是要考慮“質”,在確保經濟增長“質”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增長速度的“快”。
二、深刻認識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意義
第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茖W發展觀所要求的發展本身就是又好又快發展,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要求實現以人為本,而全面協調可持續本身就體現了好和快,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統籌兼顧。
第二,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的根本途徑。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實現這一奮斗目標,不僅要保持一個比較快的增長速度,因為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更為重要的是要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切實保護環境等,即必須實現“好”。只有把“好”和“快”結合起來,才能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也才能實現到21世紀中期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第三,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增強綜合國力的根本途徑。經濟發展的目的在于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國民經濟發展質量越高,越能夠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更為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更多的物質產品和服務;同時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也可以持續地提高綜合國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巨大提高,這就得益于我國國民經濟始終保持比較快的增長速度,要繼續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還需要繼續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轉變經濟發展理念
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速度和效益的統一,是質和量的統一。要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首先要轉變經濟發展理念。黨的十七大報告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了經濟增長方式,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經濟增長是一個單純的量的概念,指的就是GDP或人均GDP增加;而經濟發展不僅僅指經濟增長,更多的是在經濟增長的前提下,經濟結構優化,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環境的改善等等。經濟發展更注重人的因素,一切從人的需求出發,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發展的手段要有利于保護人類的生產和生存環境。
要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需要轉變經濟發展理念:一是要把長期以來重視經濟增長速度的“快”,轉變為更加重視經濟增長質量的“好”。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速度位居全世界第一,固然未來還要繼續推動國民經濟繼續保持比較快的速度,但只有“快”,會產生許多弊端和難以克服的矛盾,如環境問題、區域發展差距問題、資源和能源的不可持續問題等。因此,隨著人均GDP的增加,隨著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必須把“快”轉變為“好”;二是要摒棄長期以來只注重經濟增長、見物不見人的傳統觀念,樹立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既見物又見人的新理念。經濟增長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為城鄉居民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三是要摒棄長期以來只注重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保護的傳統觀念,樹立既注重經濟增長又注重環境保護的新理念;四是要摒棄長期以來存在的不問客觀條件、片面強調人定勝天等不尊重規律的傳統觀念,樹立自覺利用客觀規律為人類造福的新理念;五是要摒棄長期以來只注重經濟增長而忽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傳統理念,要樹立讓億萬人民群眾享受更多改革開放成果的新理念;六是要摒棄長期以來依靠大量物質資源消耗促進經濟增長的傳統觀念,樹立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新理念;七是要摒棄用計劃經濟方式思考問題的舊理念,樹立用市場經濟方式思考問題的新理念;八是要摒棄不尊重規律,以人為意志代替規律的盲目的主觀主義傳統觀念,樹立規律至上,尊重客觀規律、利用客觀規律的思想。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之所以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是因為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支撐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對能源、原材料等的需求;二是因為我國傳統的發展方式雖然刺激了經濟增長,但沒有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環境日益惡化,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越來越突出;三是我國傳統的發展方式更多地突出發展數量而忽視了發展質量,如過度放牧問題、過度開采水資源問題、過度占用耕地問題等等;四是傳統的發展方式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導致越來越多的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不僅破壞了自然環境,同樣也破壞了人類的生存環境;五是傳統的發展方式,過多地強調生產而忽視了分配,忽視了資本與勞動關系的和諧,結果產生了諸多突出的社會矛盾和社會不和諧因素。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遵循經濟規律。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樣必須遵循經濟規律。我國目前還處于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更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遵循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如供求規律、競爭規律以及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等。比如,搞市場經濟就要允許競爭,鼓勵競爭,消除壟斷,競爭的結果就是從外部迫使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集約化經營;二是要遵循經濟周期規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宏觀經濟的運行來說,必然會存在國民經濟運行的高漲、衰退、蕭條、復蘇四個不可分割的階段。長期以來,我們不承認經濟周期,把它與社會制度聯系起來,試圖消滅經濟周期,期望國民經濟始終能夠保持直線增長的理想狀態。既然經濟周期是規律,就難以改變,況且經濟周期特別是經濟蕭條期是國民經濟肌體內部的自我調整,因此要充分利用經濟周期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三是要遵循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又要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的規律。
第二,實施創新戰略。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積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這一論斷為未來我國實施創新戰略指明了方向,就是明確了創新的主體是企業。要實施創新戰略,正如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還需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也就是要保護、開發、利用知識產權,為創新服務。
第三,轉變經濟增長的動力。拉動經濟增長從需求方面看,主要有“三駕馬車”,即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出口需求。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而消費需求呈現出不足的態勢,*年我國的消費率只有50%,遠遠低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79%—80%的平均消費率。這樣就形成了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失衡的態勢。因此,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需要把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投資、出口拉動為主,轉變為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特別是要擴大消費需求。制約消費需求的因素很多,要擴大消費需求,需要采取綜合措施。一是要繼續改善供給結構,使供給適合于消費,以供給促消費;二是要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決定消費,收入量決定消費量,收入結構決定消費結構。要擴大消費,就必須不斷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三是要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樹立消費者信心,打擊假冒偽劣等。
(三)、優化經濟結構
經濟結構優化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在此,經濟結構是廣義的結構,包括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企業的組織結構。
1、優化所有制結構。所有制結構優化的標志就是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边@一論述為我國優化所有制結構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依據。優化所有制結構,要堅持生產力的標準,凡是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所有制形式都要堅持,凡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所有制形式都要被市場所淘汰。無論是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都是市場主體,需要有平等的競爭環境,不能厚公薄私,也不能厚私薄公,在政策上要平等對待。無論是公有制形成的物權還是非公有制形成的物權都要平等地保護,確保公有財產和非公有財產均不受侵犯。
2、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優化的標志是三大產業之間以及每一次產業內部各個部門和行業之間協調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當前我國三大產業之間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第二產業比重過大,與第一和第三產業發展不協調,特別是第三產業比重過低。優化產業結構,一是需要加強第一產業,發展現代農業,包括現代種植業、現代養殖業、現代農業服務業。未來第一產業的比重會進一步降低,但并不意味著農業產值下降,恰恰相反,會進一步提高;二是調整提高第二產業,以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契機,通過財稅手段以及產業政策支持輕工業發展,限制淘汰落后的重工業;三是要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與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
3、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的標志就是各個區域之間形成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各個區域之間根據主體功能區分,形成鮮明的產業特色。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指出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趨向,即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要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有協調發展的機制和體制保障,這一機制主要就是在主體功能劃分的前提下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形成利益共同體。同時,還要對生態保護區形成利益補償機制。
4、優化企業組織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優化的標志就是大企業強,小企業多。我國企業組織結構的現狀是大企業不強、特別是缺乏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同時小企業不多。所以優化企業組織結構,一方面要增強大企業競爭力,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要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另一方面,積極鼓勵發展更多的中小企業,如十七大報告指出的,要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形成大企業和小企業的合理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