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歷程
時間:2022-06-19 03:53:00
導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歷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為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強調說,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這個精辟論斷,激勵和鼓舞著我們在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在全面準確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它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而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則始于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
一、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始于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就提出,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找到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的這種探索進行得斷斷續續而且艱難曲折,但卻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論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為突出。
例如,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在*年4月發表的《論十大關系》講話中,“以蘇為鑒”、探索自己的道路為指針,論述了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十個重大關系,并在重、輕、農以及中央和地方等一系列問題上,明確指出了蘇聯模式的弊端和缺陷。說,我們在建國以后的前八年照抄外國的經驗,但從提出十大關系起,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又如,在*年發表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驅散了形而上學無沖突論的迷霧,堅持用對立統一規律去觀察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進程,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又相適應又需要不斷解決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基本矛盾,這些矛盾雖然不需要用根本性質的變革去解決,卻仍然需要及時地不斷地加以調整和解決。這就為以后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改革論奠定了理論前提。
但由于*年下半年在國際國內出現的一些復雜形勢和重大事件的沖擊,再加上對新生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缺乏充分的認識和把握,對國內階級斗爭形勢做出了與客觀實際日益相悖的錯誤估計,在指導思想上發生了對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左”的偏離,使他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離開了正確的方向而走到歧路上去,但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艱辛探索,畢竟為我們黨在爾后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創造了前提。鄧小平正是在總結“”的基礎上,繼承、發揚了探索中的積極成果,而糾正和克服了晚年的錯誤。鄧小平指出,“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p>
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面對“”所造成的危難局面,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首先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科學評價和思想,徹底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在領導黨和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賦予中國社會主義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以新的強大生機和活力。
鄧小平理論包含有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問題,則是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從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鄧小平理論強調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但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當代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理論把社會主義社會改變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基礎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場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革命,并提出了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鄧小平又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做出了堅持實行對外開放的科學決策。鄧小平還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發展生產力,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和市場看作是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樣,鄧小平理論就在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之所以能夠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個決定性的原因在于,在觀察問題、判斷形勢的時候,始終不渝地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思想。例如,在面對著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的當時的習慣思維,鄧小平堅定不移地強調“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賦予其以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時,又以在這種結合的進程中提出的創見、開辟的新路,去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這方面,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等,就是其典范。
三、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0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國際國內發生嚴重的政治風波,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嚴重挫折,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面臨新的巨大困難和壓力。受命于這個重大歷史關頭的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思想、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提出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捍衛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事業。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時展的新形勢、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在建設中國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以及新時期黨的建設等問題上,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作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沿著正確的方向破浪前進。
之所以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紀,首先是因為它反映了世紀之交世情、國情、黨情的新的發展變化及其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就世情來說,進入新世紀,國際形勢發生了冷戰結束以來最深刻的變化,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面前,我們既要堅持原則立場,又要講究斗爭藝術,然而最根本的,卻是要堅定不移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增強憂患意識,迎接挑戰,特別要集中力量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就國情來說,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生活中出現了社會經濟成分的多元化、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社會組織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的多元化,這種變化向我們黨執政和領導的各項事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黨既要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最根本的,又要正確處理和調整不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就黨情方面來說,我們黨從一個在建國前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變成建國以后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種地位變化要求我們黨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
之所以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紀,更重要的是因為它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隨著時代和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必須以改革的精神推動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
四、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取得了舉世矚目巨大成就的新的歷史起點上,既面臨著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又面對著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產出為特征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與能源、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以及在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等的嚴峻挑戰的矛盾凸顯期。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特色,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它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所以要牢牢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和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一系列重大關系,要統籌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統籌個人和集體、局部和整體、當前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好牽動全局的重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動、重點突破。在國內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建設,在國際上和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建設。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回顧,清楚地說明推動著這個理論體系得以形成和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而進行的堅持不懈和與時俱進的探索;而這個理論體系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關鍵在于它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賦予它以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這個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在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我們要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在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繼續深化對這個理論體系的研究和探索,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