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
時間:2022-06-20 04:37:00
導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年以來,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它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這面旗幟至關重要。從這個理論形成和發展的軌跡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開始于同志,形成于鄧小平同志,進一步發展于他們的后繼者的歷史過程。它生動地體現了我們黨的事業和理論具有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鮮明特點。聯系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波瀾壯闊的發展實踐,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主要是沿著以下六個方面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經歷了從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到知之較多、知之較深的過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首先提出了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命題,并向全黨提出了要努力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要求。他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新的深刻認識,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要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社會主義建設要正確處理十大關系,目的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等。鄧小平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逐步深入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撥亂反正中,他首先指出了什么不是社會主義,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留在很低水平不是社會主義,僵化封閉也不是社會主義,等等。從上個世紀*年代中期到*年,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和外部條件等方面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是他對“什么是社會主義”認識的集大成者。同志在這個問題上有兩條重大發展。一是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引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范疇。他指出,“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二是他認為,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并沒有窮盡真理。徹底的唯物主義者要在今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十六大以后,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深化對這個首要基本問題的認識。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重大判斷;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實現了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把社會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實際上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從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如何認識資本主義如何認識資本主義與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是兩個緊密聯系的問題,因而正確認識資本主義,有助于更好地認識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前后,在如何看待資本主義這個問題上有一些獨創性的見解。比如,他把我國民族資產階級納入社會主義時期人民的范疇,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提出四面八方的思想,即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提出了“可以消滅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論斷;還提出國家資本主義是“四分之三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卓越見解,等等。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年南方談話,每當改革開放發展到重要關頭都出現了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鄧小平總是帶頭解放思想,沖破了在這個問題上的許多禁區。他在*年就指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資本主義,有些東西根本就不是資本主義。鄧小平在對資本主義再認識中得出了一個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結論: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式。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同志在如何認識資本主義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認識、新觀點。他提出要全面認識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在黨的正式文獻中他第一次指出,要把馬克思論述過的“兩個決不會”與“兩個必然”結合起來,考察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特別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指出要正確分析和應對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提出了新型的社會主義勞動觀念,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六個新的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對什么是資本主義的認識繼續深化。突破了把民主、自由、人權等視為資本主義專利的認識。并指出,這些東西是人類所共有的文明成果,我們要大膽地加以吸收和借鑒;在發展經濟上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并認為這是鞏固和發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保障,等等。
如何認識市場經濟建國以來,我們黨對市場經濟尤其是社會主義能否搞市場經濟的認識經歷了曲折過程,認識是逐漸清晰、逐漸深入的。不能認為從始至終都是排斥或反對市場經濟的。他在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提出了不少關于商品和商品生產的重要見解。比如,社會主義還需要商品生產,商品生產不限于個人消費品;價值法則是一所偉大學校,領導干部要學習它,掌握它等。我們黨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過程有這么一個特點:實踐發展與理論突破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后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存在。既然現階段是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并存,那就不能只采取計劃經濟的辦法,需要也可以采用市場經濟的辦法。這就是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邏輯思路。他在這方面的思想是一貫的,他先后就市場經濟做過12次論述,一次比一次明確,最后在南方談話中形成了“兩個不等于”的重要論斷。這從理論上解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否結合這個世紀性難題。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解決了市場經濟這個問題。*年6月9日,同志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張,并在十四大上確定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在理論和實踐上又有新的突破。比如,提出了“五個統籌”,進一步界定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提出要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等。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改革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如何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這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曾經長期懸而未決。上個世紀中葉,深刻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矛盾的兩方面既相適應又不相適應,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前進。但是,與舊社會不同,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可以依靠自身制度加以解決。應該說這個認識是對蘇聯理論界長期流行的“政治上和道義上的一致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觀點的重大突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首先在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上進行撥亂反正,從而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揭開了改革的序幕。鄧小平認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社會主義必須改革,否則只有死路一條;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鄧小平的改革思想又是同開放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認為,開放也是改革,對外開放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趕上時代”。同志在這方面的貢獻主要有三個:一是指出堅持改革開放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主要的歷史經驗,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二是提出要把改革、發展、穩定作為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要解決好的重大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正確處理這三者關系關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三是提出了要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更加積極地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推進并深化了改革開放理論。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推進;要把改革與“以人為本”結合起來,即把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作為改革決策的根本依據,努力使廣大人民群眾在改革中受益;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與和諧的關系,等等。
如何認識執政黨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在執政黨建設方面,我們黨有一系列獨創性的理論主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新中國成立后,看到了執政黨建設與革命黨建設的不同,并在實踐中作了積極探索。在八大前后,這種探索達到了高潮。黨的文獻中的執政黨概念就是在這一時期提出并反復使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執政黨建設問題再次被提了出來。*年2月,鄧小平提出了“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于領導”這個重要命題,并逐漸形成了包括黨的思想路線、歷史使命、根本任務、黨的領導、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和黨際關系等在內的執政黨建設理論。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執政黨建設的貢獻主要有:深刻闡述了我們黨的歷史方位,明確指出執政黨建設的兩大歷史性課題是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指出了要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并對堅持黨的領導的內涵作了科學的概括;確立了以執政能力為重點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了要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等。十六大以來,我們黨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對新時期執政黨建設的認識。形成了以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的總體思路;提出了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把黨風廉政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了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等等。
如何認識當今時代能否正確認識當今時代和時代主題,是能否準確觀察和判斷我國所處的外部環境的根本前提,這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關系極大。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認為,雖然我們處在革命和戰爭時代,但是新的侵華戰爭或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可能會維持10年或更長時間的和平。這個正確觀察和判斷,是最初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條件。進入*世紀*年代以后,鄧小平用寬廣的眼光觀察世界,既看到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又注意到時代主題正在發生變化。他對國際形勢所作的正確判斷,成為我們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并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依據之一;提出和平與發展這兩大主題并形成了“東西南北”的戰略判斷。從此,對和平與發展主題的正確認識,成了我們努力營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部環境的根本依據。在時代和時代主題上,同志的貢獻主要有:提出了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努力促進世界多極化的對外戰略;闡述了要緊緊抓住*世紀頭*年對我國來說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形成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新理念等。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了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時代和時代主題的認識,為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愈來愈大作用提供了理論支持。同志深刻指出: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當今時代的發展潮流,維護和平、促進發展、謀求合作,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把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走過的道路概括為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即要把對內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對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結合起來,既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要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提出了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的重要思想。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它回答了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怎樣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無疑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豐富和發展,具有世界歷史意義。對于這份彌足珍貴的思想財富,我們要倍加珍惜、勇敢捍衛并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