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時間:2022-06-27 06:04:00
導語: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凝聚人心、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提高實現共同富裕、發展基層民主政治的能力
實現構建和諧農村的目標,必須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
促進農村加快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要和諧,首先要發展。實現農村經濟協調發展,使集體經濟強起來、農民富起來,才能為構建和諧農村打牢物質基礎。煙臺市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有利契機,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為一項根本任務,在強村富民過程中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從農村實際出發,堅持分類指導,促使條件不同的村莊共同奏響和諧發展的音符。采取經濟獎勵、政治鼓勵、考核激勵以及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動經濟強村不斷向高層次目標發展,舞起農村經濟發展的龍頭;引導中間村克服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思想狀態,增強信心、奮起直追,盡快邁入先進行列;堅持“扶貧”與“扶志”、“治窮”與“治愚”、“輸血”與“造血”并舉,采取部門幫、干部包、強村強企帶等綜合措施,促使后進村走出困境,跟上和諧農村建設步伐。深入開展“雙百工程”(培植100個經濟強村、幫扶100個后進村)、“雙十工程”(每年評選10個經濟強村和10個經濟強鎮)和聯手共建新農村活動,使全市農村呈現出協調健康發展的可喜局面。
抓好調整理順工作,在與時俱進中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必須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形式多樣化發展的要求,堅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組織設置,完善工作措施。煙臺市積極探索農村黨組織設置與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變革相契合的內在規律,打破單一的以行政村為主設置黨組織的形式,按照地域相鄰、行業相近,有利于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要求,優化組織設置。采取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規范村級組織工作職責和程序等措施,理順村級組織之間的關系,使它們真正成為功能互補、關系和諧、相互支持、配套聯動的有機整體。全面推行“兩委”聯席會議制度,最大限度地實現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通過換屆選舉,全市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人兼”和“兩委”成員交叉任職的比例均達到90%以上。
創新村級管理機制,在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中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握農村社會發展趨向,創新村級管理方式,積極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生機和活力,是構建和諧農村的內在要求。煙臺市健全落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保證農民群眾的選舉權、決策權、監督權、知情權、參與權,實現村官村民選、村情村民知、村策村民定、村務村民理、村事村民管的目標,增強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堅持以村級規范化建設為重點,全面抓好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村級財務鎮代管、民主聽證質詢、干部任期目標責任制等制度的完善落實。廣泛推行“兩書制”管理,通過簽訂《村“兩委”班子履行職責承諾書》和《村民權利與義務約定書》,建立“兩委”與村民的雙向約束機制,實現村民自治制度化、村務監督民主化和干部管理規范化。
二、加強城市社區黨組織建設,著力提高服務城市居民、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
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黨組織應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
著眼夯實和諧社區建設的組織基礎,不斷深化街居改革。適應經濟體制變革、社會結構變動、政府職能轉變、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需要,建立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的黨組織“網格化”管理模式。將街道黨委改為黨工委,明確街道黨工委是街道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對居民委員會進行大幅度調整,將原來中心城區的201個居委會壓縮到75個,整合社區的人、財、物等資源,并同步建立社區黨組織;在新建住宅區、城市新區、開發區,實行社區建設與組建黨組織同步推進,實現“一社區一黨組織”的目標。同時,適應城市經濟發展迅速、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不斷產生的新情況,將黨組織建設向各類商業樓宇、街巷、專業市場延伸,實現基層黨組織的全覆蓋。
著眼夯實和諧社區建設的社會基礎,激活各類黨建要素。和諧社區建設不僅僅是街道社區黨組織的任務,而且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我們堅持大社區、大黨建、開放式的工作理念,整合社區黨建工作資源,在街道建立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在社區建立黨建工作聯席會,由街道、社區黨組織牽頭,以共同利益為紐帶,將居住在同一社區的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單位、不同隸屬關系的黨組織和黨員聯系在一起,廣泛開展社會治安聯防、計劃生育聯管、黨員教育聯抓、思想工作聯做、貧困對象聯幫、文明小區聯建等共駐共建活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擴大社區黨建工作的社會效應,增強實際效果。按照“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在市中心區建立了5個規模較大、設施齊全的黨員活動總站,社區內的直管黨員、在職黨員、流動黨員、農民工黨員,憑“黨員直通卡”隨時進站,既可以學習和娛樂,又可以參加各類社區共建活動,充分激發了社區黨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發揮了黨員在構建和諧社區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著眼夯實和諧社區建設的群眾基礎,強化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我們堅持把以人為本、服務城市居民,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建設和諧社區、和諧家庭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增強社區居民和各類組織共創和諧的責任感,形成我為社區、社區為我的良好氛圍。從改善社區人居環境入手,分期、分批對老城區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做到環境凈化、道路硬化、空地綠化、街巷亮化,不斷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環境,實現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從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入手,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社區服務中心、再就業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依托這些載體,常年開展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貧困戶、優撫對象等的社會福利和救助服務,面向全體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駐社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面向下崗、失業職工的再就業和社會保障等社會化服務,不斷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共享發展成果,實現社區人與人的和諧。煙臺市于*年榮獲“聯合國人居獎”。
三、加強企業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提高擴大政治影響、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能力
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構建和諧企業,必須毫不動搖、扎實有效地推進企業黨組織建設。
落實兩個覆蓋,促進企業內部關系和諧。我們從煙臺市非公有制企業發展迅速的實際出發,加大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力度,做到黨組織和黨的工作雙覆蓋。依托街道商會抓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形成街道黨(工)委—商會黨組織—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三級工作網絡,消除黨建工作“空白點”。在非公有制企業中廣泛開展“五促五帶”活動,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促進企業和諧發展中的政治核心和先鋒模范作用。對非公有制企業發展黨員實行計劃單列,建立健全“把黨員培養成生產經營骨干、把生產經營骨干培養成黨員”的雙向培養機制,壯大黨在非公有制企業的力量。依托工會,及時協調解決勞資糾紛,維護好員工和企業兩方面的利益。大力開展“黨建帶工建、黨工共建”活動,在推進基層黨建的同時,促進工會建設,維護好員工的合法權益。
理順三個關系,促進企業外部發展環境和諧。適應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的新形勢,及時理順改制企業黨組織關系,出臺《關于認真做好改制企業黨組織設置及黨員隊伍管理工作的意見》,在企業實施產權改革、機構調整、機制轉換的同時,按照屬資、屬條、屬地、屬業相結合的方式,對黨組織設置和隸屬關系同步進行調整理順,確保組織不散、隊伍不亂、工作不斷。理順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引導企業黨組織積極主動與上級黨委政府溝通,為企業科學發展爭取資源,取得支持,暢通企業獲取新政策、新信息的渠道,幫助解決各種問題和困難。引導企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守法經營,依法納稅。在市、縣兩級組織部門建立離退休黨務工作者人才庫,向企業推薦高素質黨務工作人才,做好企業黨建和對外聯系工作。理順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引導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村企共建”、“愛心一日捐”、幫扶困難群體等活動,努力回報社會,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