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的二十一條條例是什么
時間:2022-07-03 03:28:00
導語:和諧社會的二十一條條例是什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和諧社會,合乎馬列,順乎人心。聯系當際,我提一個建設和諧社會的大綱,供參考。
一、縮小貧富差距
貧富差距各國都有,并將長期存在,問題是不能太大。貧富懸殊是社會的振蕩器。對此,馬克思打過一個比方:房屋不管多小,只要左鄰右舍差不多,他都不會有太大意見。可是,一旦旁邊聳立起大廈,他就會感到自己小得可憐了,就會不滿意了。近年局部地區不太平的主要緣由是貧富差距偏大。鄧小平有三句話:第一是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第二是共同富裕;第三是不能搞“兩極分化”(至少講過十多次)。三者是辯證統一,不可偏廢。
二、調整階級階層關系
階級階層結構以“橄欖形”為最和諧。我們的階級階層結構是什么“形”?有人說是洋蔥頭形,有人說是啞鈴形。總而言之,是少數人太富。我們曾批判中層階級,結果是越批判,中等收入的人越少。階級階層結構要形如橄欖,必須大幅度擴大中等收入人群。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利為民所謀”就是為人民謀福利。可以不搞高福利,但不可沒有中低檔的福利。這些年用于社保的資金雖有增加,可是還嫌太少。要積極地貫徹積極的就業政策。勞動權是公民的第二權利。
四、處理好第一次分配與第二次分配的關系
社會保障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次分配。可是,第二次分配在縮小貧富差距中的作用是揚湯止沸,第一次分配在縮小貧富差距中的作用才是釜底抽薪。為了政府行為的方便而高征稅是不對的;為了少數人更富,低征稅也是不對的。我們在所得稅、遺產稅方面的稅率太低了,助長了馬太效應(簡單地說,就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編者)。要改變分配中“資高勞低”的現象,適當提高勞動在分配中的比例。
五、處理好所有制與分配的關系
分配很重要,所有制更重要。是所有制決定分配,而不是分配決定所有制。這是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講得很清楚的。要一手拉著公有制,一手拉著非公有制,二者都是經濟命脈。二者之間也有一個和諧的問題。主體就是主體。主體的地位如何體現?當從長計議。
六、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
各項改革應當是配套的、同步的。要處理好黨政關系,黨政之間該分工的分工,該分開的分開。要處理好上下級關系。上級竭誠服務下級,下級才會心悅誠服地服從上級。官本位是權錢交易的溫床,要堅決打掉官本位。監督要硬,軟了不行;要全方位,要建立民告官的保護機制,要開展輿論監督。
七、和諧社會應當是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就是法治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平等就不和諧,平等是和諧的根基。公民社會就是民主社會,沒有民主就沒有和諧。要擴大社會參與,克服社會冷漠。要提高社區自治,細細咀嚼一下“自治”的“自”字。要擴大選舉面,提高投票意識。在選民眼里選票應該重于黃金。
八、要發展社會組織
非政府組織是政府的伴侶。不要把社會組織都看作海嘯。社會組織能起到政府起不到、也不應當起的作用。社會組織是社會交融的黏合劑,是社會矛盾的稀釋劑,是社會沖突的“靠球”(可緩沖船舶沖撞的一種設備。——編者)。社會組織還是政府的“減肥劑”。“大社會”大不了,“小政府”就小不了。“大政府”難以成為強政府。發展社會團體有助于建設團體社會。社團要力避行政化,要增強生命力。
九、加強多黨合作制
政黨是重要的社會資源。中國的八個派是和諧社會中跳動著的音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結晶、文化的認同。黨派的組織性應高于社團。黨派要增強執政黨的領導意識,同時要盡到監督的責任。監督者更應受監督。
十、向社會管理傾斜
不論政府職能如何變化,社會管理都是不可缺少的。要加大對科教文衛體等各項社會事業的投入。社會事業的硬件上不去,社會問題少不了。這是全人類的共識。不過也要看到,現代社會是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管理要有指標體系。社會指標體系是管理的指南、考評的依據、發展的導向。十一、制定透亮的社會政策,做好各項社會工作
社會政策是面向全民的,面向全民的政策要動員全民大討論。要極力避免由不窮的人去制定管窮人的政策。社會政策要靠社會工作去落實。社會工作是一門學問。要培養一大批社會工作者,要組織一大批志愿者。地方領導都要爭做一號志愿者。
十二、繁榮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長效機制
目標一致是和諧的首要條件。目標就是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植根于文化之中。“一花獨放不是春”,文化永遠是多彩的。多彩是最大的財富。“高和諧”高就高在能夠做到多元一體。56個民族的文化構成一個中華民族文化。“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文化的繁榮是和諧社會的長效機制。
我們相信,在馬克思主義和諧理論指導下,一個社會資源兼容共生、社會結構合理勻稱、社會規范先進而有序、社會運籌得當而靈活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會在我們手中變成光輝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