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的保全若干問題探討
時間:2022-07-15 05:45:00
導語:債的保全若干問題探討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債的保全是債的法律保護措施之一種。其具體內容是為了確保債權人的債權得以清償,法律賦予債權人對債務人或與之有關的第三人享有一定權利。債的保全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它賦予債權人兩項權利——代位權和撤銷權。我國民法通則沒有關于債的保全的規(guī)定,但最高法院《關于貫徹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條解釋,是對債權保全制度的運用。這證明實踐中需要該制度,我們有必要從理論上對此項制度進行探討。
一、債的保全制度的一般原理
債權人的代位權是指債權人于債務人怠于行使其權利時,為保全債權得以自己名義行使債務人之權利的權利。債權人的撤銷權是指債權人對于債務人與第三人的損害及債權的行為,得申請法院撤銷的權利。前者是債務人對于第三人有權利不行使而致其無法清償對于債權人的債務時,債權人有以自己的名義代替?zhèn)鶆杖硕苯酉虻谌诵惺箓鶆杖藢Φ谌说臋嗬?;后者則是指當債務人與第三人積極地為有害于債權人之債權的法律行為時,債權人享有向法院申請撤銷該行為的權利。兩者的區(qū)別顯而易見:前者為債務人消極地不作為而致有害于債權,后者則為債務人積極地作為而使債權人的債權無法得到全部清償(它們的區(qū)別還表現(xiàn)在它們的適用的條件、范圍、效力等方面)。雖然它們的區(qū)別至為明顯,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點:使得債權人在一定情形下,得以其債權對抗特定的第三人,從而突破了債的相對性理論,使債的效力擴及于第三人。債從僅對債的當事人發(fā)生效力到不僅對債的當事人而且對特定第三人發(fā)生效力,這是債的效力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發(fā)生的重大變化之一。這一重大變化或債的效力在理論上的突破,是由債的一般效力派生而來,但它卻使對債的法律保護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二、債的代位權行使的范圍
債之代位權的客體為債務人之權利,當無疑義。但是否凡屬于債務人的權利,債權人都能代位行使以保全債權呢?回答是否定的。從立法上看,一般都規(guī)定債務的專屬權不得代位行使。
所謂專屬權,眾所周知是一種屬于特定主體享有并不能轉移的權利。它有二層含義:其一,此權利只為某一特定主體享有,他人不享有并且此權利也不得轉移給他人享有,這可稱之為權利歸屬的專屬性;這一專屬性由此權利主體特有的身份所決定;其二,此權利只可由該權利享有者親自行使,不可委托他人行使,這種他人不可代表的性質,可稱為權利行使的專屬權。專屬權這兩方面的含義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結合構成了完整的專屬權的內涵,任何一項權利若缺乏其中一項內容都不可稱為專屬權。正是由專屬權內涵的性質決定,各國民法均明文規(guī)定專屬權不得讓與,不得繼承。也正是由于這一點,才使它被排除在債的代位權的客體范圍外。
從民事權利的范圍來看,專屬權包括人身權和具有人身性質的財產(chǎn)權(受贍養(yǎng)權,退休養(yǎng)老金請求權,保險受益人受益權,人身權受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等等),因此,除了上述權利之外的其他權利不論其是請求權(物權之請求權、債權之請求權),還是形成權(選擇債之選擇權、債權人之代位權、債權人之撤銷權等)抑或是擔保物權(抵押權、質權等),債權人均可代位行使。
值得注重的是,債權人代位權之客體為債務人的權利,因此僅為權利內容的一項權能,債權人不能代位行使。例如債務人有空房屋未出租,債權人不能將其出租、增加債務人財產(chǎn)以償還債務。因為債權人代位權的客體為債務人享有的一項權利的整體而非一項權能。同時在此情況下該房屋仍處于債務人的控制支配下,是其行使所有權的一種方式,不能說債務人怠于行使其權利。再如是否接受遺贈的表示權,由于其與一定主體的人身有關,在現(xiàn)代社會人格身份重于財產(chǎn)權或優(yōu)先受法律保護,同時其權為法律上的一種可能,因而債權人不能代位行使。當然,當債務人表示接受遺贈后,接受遺贈財產(chǎn)則可由債權人代位行使。
三、債權人撤銷權的客體
一般來說,債權人撤銷權的客體為債務人所為的行為,但是并不是所有債務人所為的行為都為債權人撤銷權之客體。構成債權人撤銷權客體的債務人所為的行為必然具備下列條件:
(一)必須是債務人所為的法律行為。債務人所為之法律行為,不論其為單方法律行為或者雙方法律行為,也不論其為債權行為或物權行為(我國立法上沒有承認物權行為,對物權變更采取債權行為與法定方式——交付或登記——相結合的方法。因此,在申請撤銷債權行為時應同時附加申請撤銷登記,不能只申請撤銷債權行為而不申請撤銷登記)。均可為撤銷權之客體。由于法律上撤銷權是奪此行為法律上之效力而使其無效,因而只有法律行為才能撤銷,非法律行為如事實行為,它為一種事實,不可改變,故不能撤銷。例如,拋棄所有物之行為,破壞或毀壞所有物之行為不能撤銷。
(二)必須是有效成立的法律行為。所謂撤銷是消滅行為在法律上的效力,使其自始無效,因而只有有效成立的法律行為,才可謂撤銷。這里的有效成立是指真正成立的法律行為,若不是此行為有害于債權人之債權,其會當然自始有效。因此,未成立的法律行為或無效的法律行為(例如,基于虛偽意思表示而為的隱匿行為)不能為撤銷權的客體。它們可以由債權人通過申請其無效而保全債權,沒有必要行使撤銷權。
(三)必須是積極的行為,消極的不作為不能作為撤銷權的客體。只有積極的作為才能為撤銷,消極的不作為則無所謂撤銷。因此,諸如不為時效的中斷,不為承諾的行為,不為要約的行為等等均不為撤銷權之客體。
(四)必須是以財產(chǎn)為標的的法律行為。所謂以財產(chǎn)為標的的行為是指直接以財產(chǎn)權的取得、變更或喪失為目的的行為。非以財產(chǎn)為標的的行為或于財產(chǎn)上有間接影響的行為不為撤銷權的客體。例如,收養(yǎng)子女、認領非婚生子女等,只與財產(chǎn)有間接影響,不能為撤銷權的客體。債權的撤銷權是以恢復債務人對一般債權的一般擔保財產(chǎn)而保全債權得以實現(xiàn)為目的,這就決定了撤銷權的客體必須是債務人所為的以財產(chǎn)為標的的法律行為,而不是其它。
(五)必須是有害于全體一般債權人的行為(詳見對第一問題的有關論述)。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債權人僅能申請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所為的法律行為,其撤銷的效力影響第三人與轉得人間法律行為的效力,而不能直接申請撤銷第三人與轉得人之間的法律行為。這是因為轉得人與債務人沒有直接為法律行為,同時法律在規(guī)定債權人撤銷權時既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又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只有在債務人與第三人為有害于債權的法律行為時,主觀上均為惡意(即均知道其行為有害于債權)的情況下,法律才賦予債權人以撤銷權,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所為的法律行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其撤銷的效力才有可能擴及于第三人與轉得人之間的法律行為,亦即轉得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行為才有可能受影響而歸于無效,而其真正的無效還須轉得人與第三人為法律行為時主觀上有惡意。當?shù)谌伺c債務人為法律行為時為善意,債務人為惡意,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第三人與債務人所為的法律行為不能被債權人申請撤銷。若該第三人又就上述合法有效的行為取得的標的物與轉得人為法律行為,縱使轉得人主觀上為惡意,債權人也不能申請撤銷第三人與轉得人間所為的法律行為。同樣,當?shù)谌伺c債務人為法律行為時為惡意,其后該第三人又將該惡意之法律行為取得之標的物與轉得人為法律行為,此時不論該第三人主觀狀態(tài)如何,只要轉得人為善意,當該第三人與債務人所為的法律行為被債權人申請撤銷時,該法律行為仍然有效。此時,轉得人沒有向債務人返還標的物的義務,而應由該第三人向債務人負損害賠償?shù)姆韶熑?。債權人基于撤銷權只能直接地對抗惡意之第三人,而不能直接地對抗惡意之轉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