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當庭宣判之我見
時間:2022-07-18 04:33:00
導語:民事訴訟當庭宣判之我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正與效率是新世紀法院工作的主題,更是司法工作追求的永恒價值。當庭宣判制度對實現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無疑有重大促進作用。有學者認為當庭宣判系民事訴訟的最高境界,因法治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其民事案件的當庭裁判率都比較高。
一、當庭宣判制度的意義
筆者認為當庭宣判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當庭宣判有利于實現公正。“當庭宣判是看得見的公正”,能更好的防止腐敗。從程序而言,它能避免給法官帶來與案件無關的干擾,防止當事人及關系人說請甚至行政領導的干預,保證法官斷案的獨立性;從實體而言,它使法官在審理過程中對案件保持連續、清晰的記憶,專注于案件事實,從而有更正確的判斷。第二、當庭宣判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率,節約訴訟成本,減少辦案環節,使當事人及時解脫訟累,也提高法官的工作效率。第三,當庭宣判能增加法律的威懾教育作用,對當事人本人及旁聽者而言,在連貫的庭審活動后都希望有個結果,現場及時宣判更能刺激其內心感受。第四,可以促進法官業務水平的提高和庭審駕馭能力,法官若對專業知識不熟悉就無法做到當庭出結果。第五,有助司法形象和法官形象的樹立,避免讓當事人在審理和判決的空擋對法官產生不信任的聯想,增加了審判透明度。況且,我們選擇當庭宣判方式結案不是目的,以當庭宣判的要求來審理案件才是根本。
二、我國有關當庭宣判制度的現行規定及實踐運用
從我國的現有立法來看,少有對當庭宣判制度的明確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發給判決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七條: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除人民法院認為不宜當庭宣判的外,應當當庭宣判。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印發<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的通知》中指出:“人民法院開庭審判的案件,應當逐步提高當庭宣判率。
理論上,當庭宣判制度必應大力推行,各個法院也都比較強調當庭宣判率,而在審判實踐中,當庭宣判率是很低的,尤其在基層法院,甚至在某些基層法庭,當庭宣判率為零。另外,在經濟發達法治意識較強的地方法院,當庭宣判率又高于落后地方法院。
絕大多數法官對當庭宣判制度都是理解并認可的,但又深感在實踐上不好操作,或者是宣判容易判后難。
三、低當庭宣判率的原因
既然當庭宣判有著不一般的意義,為何當庭宣判率難以提高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我國當前法官整體素質不高,部分法官對法律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更新不夠,部分有理論基礎的法官實際辦案經驗又不夠,還有部分法官欠缺對案件認真負責的心態,導致在庭審過程中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或者宣判后不能較好做釋明工作。第二,當事人訴訟能力較低,不了解訴訟程序,特別是對舉證知識的匱乏,比如很多證據都在開庭時才提交,使得整個庭審活動集中在舉證質證上,常常使法官即時對某些證據進行確認也有一定困難。第三,我國正創建和諧社會,法官辦案在追求公平公正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其社會效果,這不可避免使法官會選擇擇日定期宣判或調解,以回避當庭宣判后易造成的矛盾沖突。第四,操作規則上的困難,我國相關法律對當庭宣判制度規定得較少,沒有系統規定適用范圍,使法官無規則可循,往往在可做可不做之間,傾向于保守安全的做法。第五,各法院都強調民事案件的調解率,并紛紛制定相應政策及獎懲措施,所以法官通常在庭審后會不遺余力的為當事人做調解工作。筆者認為這也是實踐中當庭宣判率低的最重要的原因。誠然,調解工作對民事案件而言更是一味定紛止爭的良藥,但能當庭宣判的就不能讓位于無濟的調解。調解也應有度,不能久調不決,調解不成應及時判決。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有很多案子并不適合當庭宣判,如案情本身較復雜的,需要進一步調查核實證據的,合議庭意見分歧較大的,當事人矛盾較激烈的,草率當庭宣判不僅保證不了公平公正而且會激化社會矛盾。
四、合法有效的當庭宣判如何實現
筆者認為,要保證當庭宣判的實現,在以審判實踐中具體案件具體分析、查明事實,辯清是非的基礎之上,第一,要有制度保障,首先通過不同層次的調研確定當庭宣判案件的范圍,哪些應當庭宣判,哪些不應當庭宣判或哪些可根據法官判斷是否當庭宣判。不具備當庭宣判條件的,不可草率當庭宣判,如:⑴離婚案件和其他家庭糾紛案件(雙方當事人爭執不大的除外),⑵鄰里人身損害或相鄰關系、宅基地糾紛,⑶群體性訴訟案件,⑷當事人爭議較大,矛盾尖銳的,⑸合議庭意見分歧較大的,⑹案件事實不夠清楚,證據有待查證的。其次,要完善證據制度的建設,讓當事人了解并遵循證據規則,確保庭審過程有序高效進行。比如,開庭審理前應能收集并提交的證據應庭審前提交,開庭時只能提交新證據,證據比較多,可進行庭前證據交換,這些都應得到落實。還有法院內部應做出相應的具體規定,比如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庭審后立即合議,對此可隨機抽查。
第二,提高法官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習型知識型的法官,通過各種培訓考評加強其庭審操作能力;加強法官辦案責任心,如要充分重視庭前準備程序,了解和熟悉當事人雙方爭議的焦點以及雙方所持證據的情況;宣判后要做好必要的解釋和疏導工作;有些案件當事人同時到庭要求及時解決糾紛的,審判人員應當立即主持調解或者開庭審理并裁判。
第三,加強訴訟指導,幫助當事人了解訴訟程序、提高訴訟能力,以發揮當事人在庭審過程中舉證、質證的質量,顯現法庭辯論與判決結果的緊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