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規范司法鑒定工作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7-18 04:35:00
導語:關于規范司法鑒定工作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司法鑒定工作對民事審判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如果將司法鑒定結論喻為準判決,將司法鑒定人喻為科學的法官,這也并不為過。但目前司法鑒定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僅從自己的親身感知談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和建議。
一、鑒定申請的提出期限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中關于證據副本、舉證期限和證據交換的規定進行梳理。證據規定第十四條只是規定了“當事人應當對其提交的證據材料……依照對方當事人人數提出副本”,未規定證據副本的送達,雖然第三十七條規定了證據交換,但也是在“當事人申請”和“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情形下進行證據交換,并非每個案件必經證據交換程序。證據規定中關于舉證期限的規定并不要求訴辯雙方同時屆滿,而是根據自身舉證情況和難易程度以向法院申請延期的方式來決定各自舉證期限的長短,而且法院也不能保證在同一天向原、被告雙方同時送達舉證通知。至此出現一個問題:一方向法院提交了自認為應當全部提交的證據,且舉證期限已經屆滿,而另一方在舉證期限尚未屆滿的情況下根據民訴法第五十條第二款“當事人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和第六十一條“訴訟的律師和其他訴訟人有權調查收集證據,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的規定,要求查閱案件材料,并指明查閱對方已經提交的證據材料。如果法院同意此請求,勢必在程序上對先提交證據的一方造成不公,使其在庭審前就處于劣勢被動的境地,而且會導致訴辯雙方均企圖占據優勢地位,千方百計的將自己的舉證期限屆滿時間延遲在對方屆滿時間之后,從而拖延了案件的審理。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應當在實際工作中掌握這樣一個界限,在未進行證據交換的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均可在舉證期限屆滿時互相查閱對方的證據。筆者一般是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訴訟人查閱民事案件材料的規定》第一條“……訴訟人查閱案件材料不得影響案件的審理”和第十條“民事案件的當事人查閱案件有關材料的,參照本規定執行”的規定,拒絕舉證期限延后屆滿一方的這種請求。因此,訴辯雙方在各自的舉證期限屆滿前是不清楚對方的證據情況的,待期限屆滿后,通過查閱案卷材料或者庭審質證時,才發現對方的證據需通過司法鑒定確定其客觀性,但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當事人申請鑒定,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出……”又使法官處于一種兩難境地,如果準予鑒定,另一方當事人會以該條款為據提出異議,如果不準予鑒定,又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即使根據第三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人民法院組織當事人交換證據的,交換證據之日舉證期限屆滿。當事人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準許的,證據交換日相應順延”,每個案件均采用證據交換的辦法,不采用分別指定舉證期限的辦法,也不能完全保證當事人在交換證據的當時就能夠立即對證據的客觀性做出準確的判定,特別是證據較多和復雜疑難的案件,導致當事人喪失了申請司法鑒定的時機。筆者親歷的一個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就曾出現這種情況,當事人雙方為工程總造價的確定發生爭議,雙方均提供了大量的有關工程量的證據,證據交換時,由于證據太多,一方當事人未能及時發現對方當事人將其中一張簽證單的工程量進行了非常巧妙的篡改,折算后的金額近100萬元。證據交換并各自領取證據副本的第二天,當事人的工程師發現了這個問題,當事人立即申請對簽證單的筆跡同一性和形成時間進行司法鑒定,對方當事人以證據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為據,拒絕鑒定。諸如此類的情形,使筆者深感證據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一款對當事人申請司法鑒定時效的限制的缺陷,為此在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性的突破,即在組織證據交換時,或在訴辯雙方的舉證期限均屆滿后領取對方證據副本或庭審質證時,以行使釋明權的方式,告知當事人在指定的期限內,可也僅可對對方當事人證據的客觀性申請司法鑒定。這樣做,也是符合證據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的,即“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因此,筆者建議將證據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一款修改為“當事人申請鑒定,可以在舉證期限內提出,至遲不得超過舉證期限屆滿后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申請期限……”,這樣也和第二款規定的“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相對應。
二、關于鑒定材料的收集、質證和歸檔
民事案件審理過程中,鑒定材料的收集、質證和歸檔不規范,有關法律規定不夠明確具體,造成司法鑒定工作的程序較為混亂,容易使當事人對鑒定結論的公正性產生懷疑。特別是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的鑒定材料在收集、質證和歸檔環節上,問題表現的較為突出。如法官在收到當事人的鑒定申請后,即辦理對外委托鑒定手續,對用于鑒定的工程資料令當事人自行向鑒定機構提交,或者收取當事人的鑒定材料后,不經質證,不加甄別的統統交給鑒定機構,而鑒定機構往往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一般情況下是不愿意退回委托的,就采取自行通知當事人對鑒定材料進行甄別,而對于當事人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又不屬于需專業技術進行辨別的材料,鑒定機構則自行取舍采用,導致鑒定結論的客觀性存在問題,從而也增加了當事人的訟累。另外鑒定結論下達后,往往把鑒定材料退還當初的提交人,法院或者鑒定機構均未完整的將鑒定材料歸檔備查,對鑒定結論的穩定性產生較大影響。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具體用于鑒定的材料是否屬于證據,是否受證據規定的拘束,用于鑒定的材料由哪一個單位歸檔備查等問題,在審判實務界中需要進行統一和規范。筆者認為,鑒定結論是鑒定人利用其專門知識就案件中遇到的專門性問題所作的結論性意見,是將物證、書證與案件事實聯系起來的紐帶,是對鑒定材料的科學性的專業評價,是一種專家證言,屬意見證據。鑒定結論的基礎是鑒定材料,包括書證、物證、視聽資料和勘驗筆錄等材料,所以用于鑒定的材料應當屬于民事訴訟意義上的證據范疇,應當接受證據規定的拘束。據證據規定第四十七條第一款“……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的規定,鑒定材料同樣應當經過質證后才能送交鑒定機構進行司法鑒定,而不是由鑒定機構自行通知當事人對鑒定材料進行甄別,即使對某些需要通過專門知識判定其客觀性、合法性和關聯性的鑒定材料,也必須經質證程序,將訴辯雙方的爭議焦點如實記錄后,一并送交鑒定機構運用其專門知識進行證據“三性”辨別。由此,我們同時也確定了鑒定材料的歸檔備查方法,應當是由鑒定機構在鑒定程序完畢后,將全部用于鑒定的材料返還委托法院,由法院將鑒定材料以案件證據的形式編入案卷歸檔備查,而不是將鑒定材料退還當事人保存。有些同志可能認為,某些案件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的鑒定材料是相當繁多的,都由法院歸檔備查不太現實。但筆者認為,僅僅因為證據材料的繁多就將案件證據流散于社會中,破壞的是法院審判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應當糾正。
通過第二個問題的論述,我們應當明確,用于鑒定的材料其本質是民事訴訟意義上的證據范疇,而且在審理實務中,有不少人也是持這種觀點的。但證據規定第二十五條“當事人申請鑒定,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出……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和第三十四條“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的表述,未能清楚的表明鑒定材料的提交收集期限即“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與舉證期限是否不具有同一性,即舉證期限屆滿后,針對鑒定事項是否可以再行提交收集用于鑒定的證據材料。實際工作中,有些案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當事人包括承辦法官在內,可能都沒有意識到(也不可能全部都意識到)案件的部分證據或事實需通過司法鑒定確定,而在舉證期限屆滿后的質證或證據交換過程中,才發現司法鑒定是查明案件事實的必須,而且司法鑒定所需材料是訴辯雙方在舉證期限內已經提交的證據之外的證據材料。此時,不允許當事人提交已交證據之外的鑒定材料,則案件事實不能查清;如果允許一方當事人補充鑒定材料,而另一方當事人又會以證據規定第三十四條“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為據,質疑案件審理程序的不公。實際上,這個關于鑒定材料的收集提交期限問題,通過前面所述的對證據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的修改,可一并解決,即變更為“當事人申請鑒定,可以在舉證期限內提出,至遲不得超過舉證期限屆滿后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申請期限……”。
三、鑒定結論的異議期限
即提請重新鑒定和補充鑒定是否應當設定期限。證據規定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都僅僅規定了申請重新鑒定、補充鑒定的條件,沒有對提出異議的時間進行限制。有些當事人為達到惡意拖延時間或纏訟的目的,就鑒定結論的異議不一次性提出,而且每次都要求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詢,浪費了審判資源,影響了鑒定結論的穩定性。為使程序清晰公正和保證鑒定結論的穩定性,也為使針對鑒定結論的證據有一個明確合法的提交期限,應當對當事人提出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或補充鑒定的時間進行規定,逾期未提出的異議,則不再組織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詢,亦不再對鑒定結論進行訂正。為此,筆者建議對證據規定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進行修改,分別變更為“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托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或者直接規定為收到鑒定結論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并同時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準許其申請重新鑒定……”,“一方當事人自行委托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另一方當事人在收到鑒定結論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或者規定為收到鑒定結論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證據足以反駁并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