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的目標與標準
時間:2022-07-20 06:52:00
導語:司法改革的目標與標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公正高效權威是有機統一的:公正是底線,是司法制度的生命;高效是司法效率,指向司法執行力;權威則指司法的公信力。
司法公正是司法的起點與底線,是首位。改革司法必須維護司法公正的前提,比如簡易程序改革不能照搬西方的辯訴交易,搞
行刑人道化不能賦予罪犯以超越正常人的權利,維護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不能忽視刑事被害人的權利。司法效率是司法改革的另一目標。及時的正義才是正義。和諧司法、司法為民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司法改革趨向于能力建設與提升,趨向于迅速地化解糾紛、解決矛盾,恢復社會秩序。應當承認,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率在一定條件下存在沖突。當司法資源供給不足時尤其如此,但必須保證基本的公正。有限的資源理應集中在有限的案件上。權威應當是司法公正和高效基礎上的要求。沒有公正,何來權威;沒有及時的公正,也沒有相應的權威。一定范圍內的司法不公、司法效率不高對司法公信力有極大的損害。司法改革的重點在于維護法律的權威性,而司法權威的真正來源在于人民對司法的信任。司法公正和司法高效是建立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路徑。
中國的司法改革要走什么路?并不存在先驗的模式。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中國的司法改革不能以西方理論模式來衡量成敗,也不宜拒斥借鑒域外制度。
司法能力關系到司法能否承擔社會公平正義的捍衛者、人民權利義務的維護者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司法能否控制得住、管理得好、引導得對。司法能力建設內在地蘊含職權的配置、司法隊伍與素質建設、司法物質保障建設,等等。因此能否提升司法能力是評價司法改革當前的一個重要標準。當前,司法領域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與司法能力不足的矛盾。因此,人民滿意與否是司法改革成敗的又一標準。一項制度建設,盡管切合西方理論標準,但是卻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沒有民意基礎,自然不應當啟動。因此,當前的司法改革必須堅持以促進司法能力提升為標準,堅持以人民滿意為標準。
在堅持司法能力標準和人民滿意標準的同時,我們必須把握改革的方向。即借鑒域外經驗與尊重傳統的問題。法治、民主、人權是人類政治文明的普遍價值。西方國家經歷二三百年法治,我們完全可以采取“拿來主義”,消化吸收,借鑒他國成功經驗為我所用。比如,英國的自然演進法治化模式告訴我們應當如何正確對待法律傳統;美國的綜合創新法治化模式為我們提供法治建設中吸收、創新的價值和意義;法國的社會革命法治化模式展示了人的理性力量在法治變革中的巨大作用;德國的法典編纂式模式蘊含著國家立法在法治建設中的推動作用。但是,法治既有著普適價值,也有國別規律和個性。中國司法傳統的基本特征是超越形式和程序而訴諸法外考量和個案裁量,目的是追求實質正義。司法改革不應當眷戀和固守傳統的城堡,但也決不能離開法治的環境。法律移植應當注重水土問題,即適應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和探討中國司法制度的建設,適時推動改革。這是一種實踐理性的“相對合理主義”。要在情理法之間尋求度,在法治的普遍規律和中國特色的基本國情方面尋求一定的時空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