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難報道的短期和長期主角

時間:2022-07-20 08:38:00

導語:地震災難報道的短期和長期主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震災難報道的短期和長期主角

毋庸置疑,抗震救災的英雄行為、社會的慷慨捐贈都需要報道,那樣的新聞故事和相關的評論,可以激發愛心、振奮人的精神。在災難的時刻,人們的確需要精神的鼓勵以及

信心的堅固,但媒體報道的重點仍然應該是災區群眾,比如通過更多的報道讓社會了解他們的需要以及他們的經歷,從而能夠更好地去滿足災區群眾的需要,更應該報道救援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當媒體把注意力集中在災區群眾以外,比如名人捐款多少的報道,現實地講,那樣的報道對目前的救災沒有多少幫助。

當然,這里并非是說,踴躍捐款、獻血這些行為就不高尚,這里講的是媒體報道的重點應該是什么?尤其是在救災的初期,在許多災區群眾還處在生命危險的時刻,媒體報道的重點應該在災區群眾的身上,媒體報道應該注重災區群眾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救災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地震帶來那么多生命的失去、那么多肢體的傷害、那么多家庭的破碎、那么多心靈的創傷,這一切已經足夠感動人們為災區捐款、出力,幫助救災,人們不需要通過名人捐款的數字來激發愛心。在救災仍處于關鍵時刻的時候,有些人就開始在網上登出個人、企業捐贈的排行榜,并對捐款金額不夠巨大的個人、企業進行譴責。救災捐款不是比數量,許多普通的中國人都是以微薄之力在默默地表達自己的愛心,還有許多中國人在為災區祈禱,實在不應該以捐款金額論英雄,更不應該以此去批評企業或個人。逼來的捐款不是災區和災區群眾所需要的救助,企業、個人的捐款應該完全出于自愿,愛心奉獻是值得贊揚的行為,但以捐款與否、捐款金額去譴責企業和個人,其實是對災區和災區群眾的不尊重。

地震災難報道的重點,不僅是一個在災難初期需要提出的問題,而且在災情穩定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毫無疑問,在抗震救災中立功的人需要表彰,為災區、災區群眾捐款、獻血的人值得感謝和贊揚,但災難之后,媒體更需要注重的是這次地震災難帶來的經驗教訓和需要調查的問題,比如人們普遍感覺那里的學校建筑是否有質量問題,是否需要拿出專門資金對全國的學校建筑進行檢查和修補?除了對抗震救災的英雄進行表彰以外,災難中所暴露出的問題,以及今后對災難的防護,應該更需要媒體追蹤報道、分析問題,因為最重要的是,災區群眾才是災難的主角,不僅是已經發生的災難,而且還要考慮到將來可能發生的災難。

去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座橋梁突然倒塌,多輛行進中的車輛掉進了河里,造成多人死亡和受傷。事故發生后,搶救傷員、修復橋梁是眼前的任務,但從長遠來說,對橋梁倒塌原因的調查分析則更為重要,而且應在全國范圍內對類似橋梁做全面的檢查和分析,再擴大一點,老橋梁的倒塌更顯示出美國基礎設施的老化風險,包括水壩等等。美國政府以及許多的民間機構對橋梁、水壩、電網等基礎設施都在做調查、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著名的《美國流行機械》雜志最近幾年就對橋梁等基礎設施做調查和分析,該雜志在其專題報告中,特別指出明里蘇達橋梁的倒塌顯示出對美國基礎設施全面調查的緊迫性,呼吁政府對全國的橋梁進行系統的檢測,找出存在的隱患,給予全面的解決。

同樣的,今年初中國的雪災也暴露出電力系統存在的隱患,而本次地震災難無疑也暴露出許多問題。總之,災難中媒體的報道并非是一個簡單的報喜與報憂的選擇,而是要在兩個方面幫助政府和社會,一方面,通過注重對災區群眾情況的報道,包括災區群眾和災區面臨的問題,去幫助糾正救災工作中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在災情穩定以后,去查清地震以外造成悲劇的人為因素,并報道和分析災難防護工作中需要長期考慮的問題,并通過分析報道去影響政府政策和國家立法,并在災后的重建工作中予以落實,比如,災區重建的學校建筑需要承受得住將來地震的襲擊,不能再讓老師學生集體遇難的悲劇重演,救災人再英勇的行為以及多少捐款都不能換回那些失去的生命,但一棟堅固的教學大樓卻能夠保全師生們的生命,而且那并非是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