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信貸支農作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時間:2022-07-22 04:56:00

導語:發揮信貸支農作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揮信貸支農作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根據會議安排,現在我作題為《發展信貸支農作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發言,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各位委員提出批評指正。

2007年,*縣農村信用社在省委、省政府、省聯社的正確領導下,在銀監部門和人民銀行的指導下,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幫助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方針、政策,緊緊圍繞改革與發展,圍繞縣委、縣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通過全社廣大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克服了改革和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強化了內部管理,改進了金融服務,更新了經營理念,壯大了自身實力,各項業務得到快速發展。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始終立足“三農”,以服務縣域經濟為己任,把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當作夯實基礎求發展的第一要務來抓,簡化貸款手續,降低貸款門檻,拓寬服務領域,為客戶提供了方便、靈活、快捷的金融服務,在培植稅源和財源,加速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截至12月末,我社各項存款余額30973萬元,占全縣金融機構市場份額的29.94%;各項貸款余額22558萬元,占全縣金融機構市場份額的49.37%;實現總收入2277萬元,凈利潤207萬元。存貸增幅連續六年保持全縣金融機構第一,市場份額迅速攀升,現已位居全縣金融機構之首。今年累計發放各項貸款19346萬元,累計收回貸款17951萬元,其中農業貸款余額11583萬元,占全縣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總額的95%以上;并對全縣23000多戶農戶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業貸款覆蓋面達77%,緩解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我社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力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發揮信貸支農作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努力開拓市場,服務縣域經濟。增強服務功能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宗旨,支農工作更是一項政府有要求、農民有需求、事關信用社長遠發展的多贏事業。幾年來,我們緊緊圍繞縣委、政府的工作重點,積極推動“三農”結構調整,重點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金融支持。

一是支持農業生產。我們以支農為己任,千方百計為農民提供各種服務,做到“四優先”,即:對農民所需化肥、農藥、種子、農機具資金優先供應;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優先安排;對科技興農項目資金優先滿足;對農業產業化資金優先發放,幫助農民加快致富步伐,達到了“服務送到家,社會形象好”的目的。2007年累計投放支農貸款11583萬元,為農業生產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是積極開展農戶信用等級評定,方便農民貸款。2007年,我們根據省聯社要求確定了大力發展小額貸款的戰略。成立多個工作組深入農戶家中,對全轄農戶進行資信評級。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為30283戶農戶建立了經濟檔案,建檔面達到86.7%;對24582戶農戶進行了授信,評級面達到81.2%。

三是突出重點扶持項目。全縣農村信用社在滿足農戶有效資金需求的基礎上,重點向地方龍頭企業傾斜,支持構建“公司+農戶”型農業產業鏈;整合資金資源,支持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發展。為積極支持*縣農業經濟發展和打造貴州“桑蠶第一縣”目標,我們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服務方式,以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為品牌、建立了主任負全責、信貸員包片包村工作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增加了信貸員的支農責任心。至2007年12月末共計向全縣1037戶農戶發放260萬元“一借雙貼”種桑養蠶貸款;向全縣272戶養豬戶發放450萬元養豬貼息貸款;向茂蘭、立化、撈村,三個鄉鎮460多戶農戶發放甘蔗種植貸款390萬元;支持70余戶發展黑山羊養殖,發放貸款150萬元;發放40萬元支持朝陽鎮八爛村種植經果林160畝等。有力的支持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四是積極參與*縣打造國際化旅游城市建設。于2007年3-7月份共向19戶農戶發放民族風情街改造貸款167.5萬元;投放大小七孔沿線89戶農戶的“農家樂”改造貸款共計30萬元。

三、下一步工作重點。

(一)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加大支農力度。服務“三農”是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宗旨、市場定位和義不容辭的職責,同時也是農村信用社最大的優勢和市場,是我們自身加快發展的需要。實踐證明,支農工作始終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信用社的優勢還是在社區、在農村,我社將一如既往地做好信貸支農工作。

一是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甘蔗種植是投入小,見效快、管理粗放、效益較高,對財政增收貢獻較大的農業種植項目,發展甘蔗產業將作為我縣今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的號召,2008年,我們將積極地為全縣17個鄉鎮甘蔗種植戶提供資金支持。同時,為搞好服務和規范管理,為發展我縣蔗糖產業提供優質、快捷的報務保障,班子領導組織相關人員,到廣西環江縣遠豐糖業有限責任公司考察學習。對培育蔗糖產業盡快成為農民增收致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是優先保證農業特色產業和糧食生產的信貸資金需求。在繼續扶持原有的專業戶、重點村擴大規模,壯大基地,優化結構的同時,每個信用社主任要聯系一個村,信貸員包抓10個重點戶。對種桑養蠶重點予以扶持,力求抓點帶面,典型引路。對重點村進行貸戶資格審查時要考慮到“三個能夠”,即:扶持的重點村能夠帶動周圍群眾的積極性,迅速形成基地規模;能夠有效解決產品銷售問題;能夠促進信用社不良貸款的清收盤活以及利息的順利收回。

三是緊跟市場,強化營銷。隨著農村市場的變化,信用社的服務對象、服務方式也要隨著轉變,在立足“三農”的基礎上要面向社會化服務。1、放寬服務對象。由過去單純向農民發放貸款,轉變為以農民為主,兼顧城鎮下崗職工、國家公務員、城鄉經濟聯合體、個體和民營經濟組織、集體所有制企業。2、強化貸款營銷。由過去單一向農民發放以農為主的農業貸款,轉變為在保證農業資金的需要下,向社會消費領域滲透,主要是支持城鄉居民購、建商品住房和商業用房;支持城鄉居民教育投入;支持城鄉居民購置生產加工設備和運輸工具;支持扶貧開發項目工程。3、轉變經營觀念。由過去單一支持農民的小額生產費用貸款的小農經濟觀念,向現代大農業生產觀念轉變,支持農業要與推進工業化進程相結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將千家萬戶的小農經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致富,增加農民收入。

四是提高信貸服務水平。要求信貸人員發揚背包下鄉的優良傳統,對于大的農業貸款項目,如種桑養蠶項目要組織人員開展上門服務,送貸下鄉,送款到戶,盡最大可能方便農民。要從當地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積極創辦一些新的適應市場需求的業務品種,同時積極為農民送致富政策、實用科技、市場信息、生產建議,幫助農民選項目、找訂單、跑銷售、覓市場,主動參與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全過程。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

五是繼續在“方便、靈活、快捷”的信貸方式上下真功夫,簡化貸款手續。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產品基地、擔保公司擔保貸款的支持力度,繼續做好“一借雙貼”貸款投放和管理工作,面向“三農”,夯實市場基礎、鞏固農村市場;面向城市社區,延伸金融服務;面向具有比較優勢的縣域主導產業,加快培育骨干企業;面向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積極培育潛在市場。

六是繼續推廣和完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逐步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1、按照《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指導意見》的要求,繼續做好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宣傳工作,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擴大規模,突出小額信貸的便利性,轉變貸款服務方式,簡化貸款手續,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按照農民生產的需要,靈活確定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對象、額度和期限。積極拓寬農戶小額信貸的服務范圍,增強貸款的適用性,滿足農民基本種養業生產資金的需求。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以及貸款用途,因地制宜地確定農戶小額信貸額度,不搞“一刀切”。按照農業生產周期和農業貸款的不同用途合理確定期限,提高小額信用貸款的使用效率和社會經濟效益。

2、認真總結經驗,進一步加大農戶聯保貸款推廣力度,按照《農村信用社農戶聯保貸款管理指導意見》的要求,根據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的原則,確定聯保形式,借款數額,借款期限,貸款投向等。著力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較大額度的資金需求。

通過開展創建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信用工程活動,打造良好的信用環境,逐步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二)突出服務重點,加大信貸投入,支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經濟發展規劃,通過加大信貸投入,積極支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根據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加收入的需要,一是優先滿足廣大農戶種養業等傳統農業生產資金的合理要求。二是積極引導農業結構調整,以效益最大化為原則,把資金優先配置在自然經濟條件較好的區域,以及有市場潛力、有技術保障的產品開發上,重點支持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三是開展專業村、組、戶扶持工程,有條件的農村信用社要適度集中資金,重點扶持一批種養業的專業村、組、戶。四是積極支持農村小城鎮建設。積極介入合適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培育新的信貸業務增長點。

(三)完善服務功能,拓寬服務范圍。

按靈活、方便、安全的原則,改進貸款方式,簡化貸款手續,方便農民借貸;并對農戶貸款對象、額度、利率等有關信息進行公開,接受農民群眾和社會監督。發揚背包下鄉,走村串戶的優良傳統,主動進村入戶,了解農民的生產情況和資金需求,及時發放各項貸款。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行“支農聯絡員”制度,逐步培育一批信貸支農營銷隊伍。在做好信貸服務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服務“三農”的新思想、新舉措,為農民提供多方位、多層次的服務,把信貸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以客戶為中心,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各類客戶的關系,留住現有客戶,發展新的優質客戶,不斷增強信用社的市場競爭力。根據當地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開發新的業務品種,拓寬服務領域,積極開辦體現信用社特色、社會影響廣、經濟效益好的理財、咨詢、代收代付、保險等業務。辦理銀行存兌匯票、信用卡,方便農民結算。

(四)加大旅游貸款的投放力度。

不斷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資金需求,在服務、品種、質量和方便程度上不斷分析市場需求,研究市場發展,貼近普通百姓心理,適時創新業務品種,方便客戶需求。*經濟的發展以旅游產業為主導,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社將要加大旅游貸款的投放力度,全力支持*經濟的發展。

四、意見和建議。

為了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結合我縣農村信用社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目前,全縣金融機構只有信用社投放支農貸款,而農村信用社支農資金的主要來源還是依靠人民銀行再貸款和系統內部拆借,經常在農業生產資金需求最大的時候出現資金周轉困難,嚴重影響了支農信貸資金的及時投放,而當前只有少部涉農資金存入我社,造成我社對支持“三農”的資金不足,無法滿足農民生產資金需求,給農民群眾造成了極大不便。因此建議縣委、縣政府協調縣直部門涉農資金和行政事業單位預算外資金轉存農村信用社,壯大農村信用社支農資金實力。確保農村信用社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資金供應。

(二)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營業機構在鄉鎮的逐步收縮,原在其它商業銀行工資的基層黨政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退休職工都要到縣城取款,耗費了大量精力和財力。據統計現在全縣鄉鎮干部和退休職工及教師約在2500人左右,按每月到縣城取工資款人均花費35元計算,每年就要88萬元,并且有一定的安全隱患,群眾深感不便。目前全縣公務員和教師以工資擔保形式在信用社貸款有3110戶,余額7651萬元,但他們的工資均由商業銀行,給農村信用社信貸資金帶來一定風險,所以農村信用社發放的工資擔保貸款受到限制,無法滿足公務員和教師購房、消費等資金需求。因此建議縣委、縣政府將縣直各部門及各鄉鎮職工工資劃撥農村信用社統一。

(三)加大貼息力度,減輕農民負擔。隨著人民銀行對存款基準利率的幾次調整,由于農業的收入低、風險大,農民難以承受目前貸款利息,希望相關涉農部門加大對農業貸款的貼息力度,確保農民穩定增收;同時,也希望政府協調搞好養殖大戶貸款貼息盡快到位,為下一步更好地支持農業產業化和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四)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得到了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各種金融機構向企業和個人提供了各種貸款支持,企業、個人利用貸款支持發展經濟和自身消費,貸款已經惠及千家萬戶,推動縣域經濟迅速發展。但是,目前在辦理房屋等固定資產抵押貸款時,存在以下問題:1、評估手續煩瑣,辦理需要時間較長;2、評估費用較高,評估機構要收取0.5%—1%的評估手續費,給貸款戶帶來沉重負擔,貸款戶難以承受,有的只能“望評興嘆”,給全縣經濟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建議縣政府嚴格規范評估程序,降低貸款門檻,減輕企業、群眾負擔。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我社的義務和責任,因此,我們將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探索金融支農的新模式,繼續發揚團結拼搏,狠抓落實的優良作風,把工作抓好,抓實,為服務“三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加快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新的貢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