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有清醒的價值自覺
時間:2022-07-23 04:03:00
導語:為什么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有清醒的價值自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價值取向作為一種價值導向機制,為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提供價值坐標,指明目標方向,激發創造活力。從這個角度看,價值取向、目的追求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靈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以清醒的理論自覺和價值自覺,認清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從客觀實際和人民利益出發,選擇正確的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路向,以正確的價值觀念規約我們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以正確的價值理想指引實現全體人民富裕幸福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光榮事業。
從根本上來說,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是由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價值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觀三個價值維度構成的價值規范系統。
要確立人民至上、人民本位的價值取向
人是發展的實踐主體和核心動力,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價值,中國的一切發展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也是為了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方面,要把人作為發展的目的,堅持把人民利益作為謀發展、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另一方面,要兼顧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階段各階層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社會群體的特殊利益,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但共享不是平均主義,不是劫富濟貧,而是使各階層人民的實際利益都能夠隨著改革和發展的進展而增加;共享更不是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少數人壟斷大量社會資源、占有大量社會財富,大多數人占有少量資源和財富,而是全體人民公平占有和享用,提低、擴中、限高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格局,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有效途徑和辦法。
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還要把人作為發展的動力。未來資源的短缺和勞動力人口的減少,靠拼資源、拼勞動力發展經濟已變得不可能。要通過提高全體人民的整體素質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理想,顯示了人類超越現存秩序、創造人類新文明、建構理想社會制度的不懈努力確立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價值觀反映了人類社會整體運行的客觀規律的要求。在人類社會這個系統整體中,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有人擔心,提出科學發展觀,是不是不要發展了或者說發展是不是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了,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經濟發展是發展的基本內涵,但不是所有的內涵。經濟的發展是以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的發展為制度前提、社會條件和精神動力的。我們在致力于謀求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必須適時改革完善經濟制度與體制,調節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為經濟發展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
現在人們對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很多的期待。人作為價值主體,不僅有物質的需要,還有精神的需要。沒有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們不能自我主宰,沒有理性精神,沒有善惡觀念,沒有道德廉恥,理想缺失,道德失范,見利忘義,爾虞我詐,追名逐利,腐化墮落,也就沒有人的尊嚴,更沒有人的自我實現。
確立全面、協調發展的價值取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是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消滅私有制和雇傭勞動,消滅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消滅城鄉獨立,實現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恩格斯在修改英國北方社會主義聯盟綱領時,認同綱領中這樣的話:“我們的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充分的自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頁)理想永遠是人類生存發展、進取創造的不竭精神動力。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理想,顯示了人類超越私有制的現存秩序、創造人類新文明、建構理想社會制度的不懈努力。
清醒的價值自覺還包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
我們黨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文明觀,是一種價值自覺。西方發達國家經歷幾百年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發展理應負有更大的責任,但我們不走他們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是自覺地走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的新路,盡管這意味著我們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堅定不移地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發展之路也說明我們黨對整個人類生態文明所持有的負責任的態度。人與自然休戚相關、榮衰與共,自然界繁榮興旺是人類之福,自然界枯萎衰落是人類之禍。為了消除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緊張關系,保護環境,維系生態平衡,就必須全面認識自然規律系統,既要關注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的現實效用,又要科學預測人的行為對于自然環境的長遠影響,從而合理支配這種行為;要避免科學技術的急功近利的應用,反對只追求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影響的短期行為。
所以,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要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要加大節能環保投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要克服市場機制外部性失靈問題,決不能容忍個別人和個別企業為了自身的狹隘利益而破壞環境,而讓公眾品嘗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