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適應新時期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時間:2022-07-24 06:35:00

導語:建立適應新時期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立適應新時期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從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看,發展理念經歷了由物質本位到以人為本的轉變。進入發展型社會的新階段,人們從滿足基本生存為主轉向追求自身發展為主,人的自身發展更直接地表現為對基本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從生存型社會進入發展型社會,構成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快速變

化的客觀背景

新階段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對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創新提出更為迫切的要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設。應盡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加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體系,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所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也帶來某些壓力。需要強調的是,基本公共服務除了對于人的發展具有本體性的基礎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加強基本公共服務,是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是構成新時期改革的重要動力來源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實現了發展階段的歷史性跨越,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我概括為由“生存型社會”開始步入“發展型社會”。中國發展階段的這一提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活力,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矛盾與挑戰。當前,改革發展呈現許多新的階段性特征,與這一轉變有很大的關系。其中,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全社會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產品短缺、公共服務不到位,已成為新時期新階段的突出矛盾。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有關政策,把加強公共服務、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一項施政方針。但就此問題,目前各方面的認識并不一致。為此,面對發展階段的變化,十分有必要就新時期的基本公共服務作出分析判斷。

(一)全社會公共需求呈現全面快速增長的客觀趨勢

中國由生存型社會進入發展型社會,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生存性壓力明顯減弱,發展性壓力全面凸顯。同以往相比,當前廣大社會成員的消費結構發生兩個重要變化:一是食品與衣著等基本消費支出的比例在不斷下降,從1990年的67.61%下降到*年的46.15%;二是醫療保健、教育等消費支出比例不斷上升,城鎮居民在這方面的支出比例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10%左右上升到*年的30%左右。這一結構性變化表明,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確實已成為經濟社會生活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趨勢。利益關系的變化對加強公共服務提出了要求。

應當看到,中國面臨空前的社會流動和社會變革,使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相對簡單的社會結構逐步演變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復雜的社會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伴隨著利益關系調整、利益主體多元化等深層次的問題。新時期利益關系的變化增加了改革發展的復雜性,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和公共服務體制創新提出了更為現實的要求。在物質財富快速積累的新階段,如何實現公平正義的分配,讓社會成員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成為當前社會轉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從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看,發展理念經歷了由物質本位到以人為本的轉變。進入發展型社會的新階段,人們從滿足基本生存為主轉向追求自身發展為主,人的自身發展更直接地表現為對基本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從生存型社會進入發展型社會,構成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快速變化的客觀背景。理解新時期新階段基本公共服務的許多問題,需要結合這些宏觀的結構性變遷來分析、考察。

(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設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擴大公共財政覆蓋面,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制度安排。新階段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對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創新提出更為迫切的要求。從現實情況分析,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存在著水平低、不均衡、體系建設滯后等突出問題,究其根源,都與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缺失相關。例如,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短缺,有一個財力問題,但主要是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公共財政體制不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嚴重失衡,根源是城鄉二元的公共服務制度安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的問題。就是說,新階段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建設尤為重要。

盡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失衡,已成為新階段統籌城鄉發展的突出問題。這種差距在1.2億農民工群體上得到集中體現。由于受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體制的限制,農民工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如勞動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勞動收入長期偏低、基本社會保障欠缺、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困難等。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背景下,為農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已成為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的焦點問題。

加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體系。近年來,關注民生、保障民生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任務。但由于基本公共服務缺乏嚴格的考核評價體系,一些官員仍然習慣于抓經濟總量、抓投資項目,而缺乏公共服務的概念。針對這種情況,一個必要的措施是盡快把基本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中,并且大幅度提高其權重,同時建立起嚴格的基本公共服務問責制。

建立基本公共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十分迫切。與市場力量相比,大多數社會組織具有非盈利性的基本特征,其主要業務范圍與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具有許多相同或者相似之處。而且,社會組織還可以利用其組織形式靈活、多樣,活動具有自發性等優勢,在其他主體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的某些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環節,可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三)基本公共服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動力作用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所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也帶來某些壓力。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基本公共服務,除了對于人的發展具有本體性的基礎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加強基本公共服務,有助于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一方面,在健康和教育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有助于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替代物質資源的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特別是基本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居民對未來的穩定預期,減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促進消費,擴大內需。這都是新時期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因素。

當前,以公共服務為重點的政府消費已成為政府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公共產品供給,既可以有效降低投資,減少政府支出對競爭性領域產生的“擠出效應”,又可以拉動消費,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

——加強基本公共服務,是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當前,民生問題與基本公共服務直接相關。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公共服務,有助于縮小初次分配可能造成的不平等;有助于減少絕對貧困,為貧困人口和有可能陷入貧困的低收入群體提供基礎的保障,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社會安全網。

——加強基本公共服務,構成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就現階段而言,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與進一步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一樣,構成新時期改革的動力來源。當前,全社會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對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出了迫切要求,并成為建設良好公共治理結構的重要推動力。面對發展性壓力,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快市場化改革,以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對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挑戰;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社會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的變革和創新,促進改革的全面深化,以人的發展為目標,加快建立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