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服務模式完善服務體系不斷推動養老事業發展
時間:2022-07-24 07:46:00
導語:創新服務模式完善服務體系不斷推動養老事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740萬人口當中,60歲以上人口為104萬,占總人口的14.4%。近年來,我們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加快養老福利事業社會化發展的總體思路,采取創新服務模式,強化扶持力度,完善養老體系等措施,積極推進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基礎,社區福利為依托,國辦機構養老為示范,民辦機構養老為補充,養老服務中介連鎖機構為網絡的養老服務工作新格局。目前,我市養老機構已發展到184家,床位1.3萬張,托老、照料及康復活動場所1629個,為數萬戶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初步緩解了養老需求壓力,推動了養老服務社會化進程。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認清形勢,確定養老服務社會化發展方向
一是領導重視,推動養老事業全面發展。通過調研,充分認識我市老年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現狀,人口老齡化對我市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對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年福利事業發展,將此項工作納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以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的名義印發《*市關于開展“敬老行動”的實施意見》,全面推動養老事業發展。政高書記等主要領導多次在專題會議上作出指示,要求各級黨政領導要把為老服務和建立養老保障體系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的重要任務給予關注。
二是分類指導,建立養老服務管理體系。為確保養老事業長期穩定發展,我市成立了以老齡、民政、財政等相關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在老齡及民政部門設置辦事機構,統籌指導社會化養老工作。市區制定了《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活動方案》,初步建立了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統一協調運作的組織工作體系,將養老服務社會化工作列入各級政府年度重點考核內容。同時把國辦機構的工作重點放在轉變經營理念上,幅射服務,發揮示范作用;把民營機構的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管理水平上,規范服務,積極扶持發展;把社區上門服務和中介組織工作重點放在評估管理和網絡建設上,做到互惠發展、規范運作,推動了養老事業的發展。
三是統籌規劃,夯實養老事業發展基礎。針對“未富先老”和城鄉社會經濟二元結構背景下產生的養老照料和醫療康復問題,我們在立足解決當前養老難題的同時,全面啟動了各項長遠準備工作。制定了《*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并列入我市整體發展規劃;將《*市實施養老服務五年發展規劃》列入市民政事業“十一五”規劃,各區、縣(市)結合本地實際,相繼出臺本地規劃,明確了養老事業發展方向,為實施“狠抓重點,全面推進”戰略奠定了基礎。
二、創新機制,促進社會養老服務多元化發展
一是政府引導,扶持民營養老機構發展。在省內率先出臺了《關于*市民辦社會福利機構審批及管理的通知》,減少并理順了審批程序,為民營機構的發展創造公平發展環境。市政府撥出專項資金按每人給予100元標準對接收“三無”、“低保”養員的民辦機構實行“民辦公助”補貼,并指導各示范區相繼出臺了扶持政策補助新建民營養老機構。如沈河區在按床位給予1000元補助的基礎上,又按本籍入住養員數量給予每月100元標準的補貼并列入財政預算,全區投入58.9萬元扶持民辦養老機構,吸引社會投資1000余萬元,新增床位400余張,緩解了老城區對養老機構床位需求,實現了政府和社會雙贏。
二是整合資源,拓寬社會養老服務領域。根據新建養老設施投入大,周期長的實際情況,積極促進社會閑置的房產設施與養老福利事業相結合,變劣勢為優勢。如黎明養老院利用過去的大型幼兒園,投入400多萬元,改建成4600平方米、270張床位、綠化覆蓋4000平方米的綜合型養老機構;“陽光之家”托老所利用社區閑置的供暖設施建立社區托老連鎖機構;大東德濟老年人健康俱樂部與和平區老年康復中心借助中小型醫療機構并利用醫療技術人員,各投資300余萬元,幅射周邊社區,開展康復指導、心理疏導、文化娛樂、健康義診等活動,為數千老人提供義務服務。同時發揮社區資源優勢開展“鄰里結對子”、“小手牽大手”、“連心橋”、“愛心對講電話”、“小飯桌”、“百名優秀教師、醫療專家進社區”“夕陽紅旅游專列”等活動,僅“夕陽紅”專列就開出29次,組織2.6萬名老人瀏覽祖國風光。
三是加大投入,增加養老事業發展后勁。近年來,我市共投入5.9億元用于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其中:投入近3億元,用于“星光計劃”項目、社區托老照料及健身活動場所建設;市區投資9000萬元新建具有示范性的養老機構和社會福利設施,新增床位800多張,還將投入1.24億元改擴建農村敬老院,投入1500萬元購買養老服務公益性崗位,并為民營機構提供物資和公助補貼。社會力量興辦各類養老機構投入也高達8000多萬元,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性養老服務。
三、完善體系,實現養老服務社會化全面覆蓋
一是依托社區,加快居家養老服務進程。市民政局、老齡辦、勞動局共同下發了《關于做好老年人居家養老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實行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組織培訓4050人員對1539戶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空巢老人提供上門照料服務,對1.5萬戶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提供有償照料服務。市民政、財政還共同下發了《關于下撥居家養老服務經費的通知》,建設社區服務站1043個、星光老年之家418個、健身廣場39個、日間照料站212個,讓數萬名老年人享受救助型普惠型為互補的養老服務,又解決了“4050”人員再就業問題,也使和諧社區建設豐富了內涵。
二是管辦分離,提供多樣專業養老服務。社會福利社會化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尋求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的有機結合,走市場化路子。對此,我市積極培育民營中介組織參與養老服務業,扶持“大管家”、“管婆兒”和“幸福之家”三個品牌連鎖機構的發展,采取與區民政部門簽署框架協議、以養老助殘為切入點,為社區居民提供功能配套,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其核心是為老年人提供“精神贍養”、“養老中介”、“健康指導”三大服務項目。
三是創新方式,構建社會養老立體網絡。立足現在,著眼未來,市區積極投資興建數字信息平臺,實現養老資源共享、信息動態管理、服務內容豐富三大主題目標。鐵西區與專業機構合作,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數字平臺,與養老中介組織設置的站點連接,形成立體服務網絡;沈河區與軟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在新北站街道200戶空巢老人家中試點運行“應急救援呼叫系統”,滿足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全方位、廣受益的服務需求,努力實現全覆蓋的社會化養老服務。
四、營造環境,推動養老服務社會化持續發展
一是典型推動,發揮養老服務示范作用。為使養老服務社會化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起來,我們首選沈河、鐵西、和平、市養老院、山東廟街道、興工九委和高德、德濟等中介機構作為試點,市、區出臺《創建示范活動實施方案》和評比標準。本著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原則,搞調研、出經驗、推作法,兩次召開全市經驗交流大會,有35個示范單位和12名個人受到表彰,促進創建活動的深化發展。
二是人才支持,滿足養老事業發展需求。為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實施人才支持戰略,推動養老事業可持續發展。各區實行三級培訓制度,培訓基層服務隊伍。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先后組織50余名有關人員赴10余個國家進行老年福利項目考察培訓,學習先進經驗和服務模式。同時依托國家“社工”隊伍培訓考試在沈試點,積極籌建與相關部門、沈師大、中醫藥大學和中介機構相結合的人才培訓基地,為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是加強宣傳,營造敬老愛老助老氛圍。緊緊圍繞省民政廳“敬老行動”三年規劃,與各相關部門開展“十大孝子”、“敬老十大標兵”、“敬老新風戶”、“敬老好兒女”和“敬老養老金榜獎、助養老服務功勛獎”、“老有所為奉獻獎”評比活動,有70個單位和300名個人獲獎。配合省委、省政府召開歡度重陽節大會,與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主流媒體合作,采取調研、提案、主題宣傳等方式,積極爭取各級領導重視和增強公眾敬老意識,從社會大環境入手營造為老服務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