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發展瞄準又好又快目標發展回顧

時間:2022-07-25 04:28:00

導語:工業發展瞄準又好又快目標發展回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發展瞄準又好又快目標發展回顧

*以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發展思路,搶抓中部崛起政策機遇,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開展全民創業行動,堅持擴總量、打基礎、增后勁,我省工業經濟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工業生產快速增長,運行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工業經濟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一、工業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以來,*工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大,工業園區迅速崛起,工業經濟持續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工業發展處于快速的上升階段。*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1806.2億元,是*年的2.6倍,總量翻了一番多,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9.3%,比同期生產總值的增速快6.5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288.1億元,是*年的3.6倍,年均增長27.1%,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在全國的位次由*年的19位前移到*年的第3位,居中部六省首位,*年工業增速在全國的位次有所后移,但仍居第7位,中部六省第2位。*工業增速首次躋身全國前五位,躍居中部六省首位,標志著*工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由*年的3076戶增加到*年的5333戶,增加2257戶;資產總額由*年的2018.7億元提高到3671.4億元,凈增1652.7億元。今年1-8月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為1052.1億元,同比增長23.9%,延續了前幾年快速增長的勢頭,預計全年增速將在20%以上,可以順利實現連續五年增長20%以上。

*以來,*工業經濟不但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使全省經濟結構趨于合理。*年,全省生產總值為4670.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二三一”,二產占生產總值比重為49.7%,5年提高了10.9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達38.7%,提高10.4個百分點。二次產業的比重比全國水平高0.8個百分點,工業比重比全國低4.6個百分點,差距比*年縮小6.5個百分點。

二、工業經濟效益提升到新高度

*以來的*工業,不僅有著量的擴張,而且工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12.4億元。*年實現利潤194.2億元,比*年增長7.4倍,凈增171.1億元,年均增長70.3%;實現利稅423.7億元,增長2.9倍,凈增314.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4173.7億元,增長2.2倍,凈增2012億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在*年突破100點大關,*年達到174.67%,五年間上升了78.6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9.6個百分點,和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年的33.89縮小到*年的16.52,縮小17.37個百分點。*年,規模以上工業百元產值利稅率為9.98,比*年上升8.4%。企業平均獲利能力由*年的356萬元提高到794萬元,提高1.2倍,企業的虧損面呈逐年下降之勢,由*年的30.7%下降到*年的16.7%,下降14個百分點。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工業部門經濟效益的持續攀高為我省財政收入提供了重要的增長源,*-*年,規模以上工業共上繳稅金722.8億元,占同期財政總收入的39.8%,占同期稅收收入的96.2%。今年1-8月工業經濟效益繼續呈現高增長、高效益的發展態勢,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39.49億元,同比增長45.4%,企業實現利潤165.6億元,超過去年11個月的利潤完成額,增長54.4%,企業虧損面繼續下降,為15.3%,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再創新高,達194.63%。

三、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以來,*加快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步伐,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以工業園區為依托,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民營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工業所有制結構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國有工業為主導,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迅速發展的多元經濟格局,國企獨力支撐工業發展的局面被打破。*年,國有控股企業(規模以上,下同)單位數由*年的1519戶降至706戶,按工業增加值計算,國有控股企業比重為41.4%,低于50%,比*年下降個33.1百分點,仍然占據國民經濟的主體地位。私營企業實現增加值近年來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領先于其它類型企業的增長,企業單位數由783戶增加到2800戶,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9.7%提高到30.6%。隨著大開放戰略的實施,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也獲得了快速發展,企業單位數由208家增加到586家,比重由9.3%提高到15.0%。美國福特、日本鈴木、東芝等跨國公司,以及中國五礦、晨鳴紙業、藍星集團、華源集團、奧克斯、TCL、燕京啤酒、匯源果汁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到我省投資。這些企業帶來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在推動*工業走向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的同時,也直接帶動了工業技術進步,使不少企業能在較高的起點上參與市場競爭。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來看,*年國有控股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為50.3%,工業增長的一半來自國有控股企業,到*年國有控股企業的貢獻降低到24.8%,降低25.5個百分點,私營和三資企業的貢獻則上升為55.2%,提高12.7個百分點。

四、工業行業發展有新調整,

培植支柱產業是加快*工業發展步伐的重要一環。*以來,根據國內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結合*的具體條件,我省將汽車、航空及精密制造業,特色冶金和金屬制品業,電子信息和現代家電業,中成藥和生物制藥業,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業以及食品工業列為六大支柱產業,先后將這些行業的部分工業項目列為全省優先發展的重大工程項目,在資金、工程進度方面都給與較好的保證。*年,六大支柱產業完成增加值766.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670.7億元,利稅總額281.5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59.5%、64.0%和66.4%。從37個工業行業大類來看,總量居前十位的行業保持了較快發展(見表2),但行業之間的位次有新的調整。有色、建材、化學原料等行業排位前移,其中有色冶煉行業受生產能力擴大和價格上漲的影響,無論是總量還是對工業增長的拉動力均居首位;電力、鋼鐵、交通設備、醫藥等行業比重下降,其中交通設備行業總量由第二位下降到第六位。另外,服裝行業在*以來得到了長足發展,*年實現增加值33.5億元,比*年增長12.4倍,排14位,比*年前移了13位,是所有行業中前移最快的。煙草、石油加工行業由第4位和第10位,分別后移到了第11位和第15位。

五、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取得新突破

做大做強優勢企業,著力培育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是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以來,我省瞄準全國同行業一流企業找差距、定目標,迎頭趕上、奮起直追,積極培育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帶動全省工業持續快速增長。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企業從無到有,*年出現第一家,隨后的幾年中,涌現了江銅和新鋼、九江石化、江鈴、萍鋼、南鋼等7家主營業務收入過300億元和100億元的龍頭骨干企業,這些骨干企業成為我省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領頭羊”,實現工業崛起的“支撐點”,對我省經濟增長起到了較好的脊梁作用。

六、工業主要產品生產能力有新提高

*以來,是*工業發展史上投資比較集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時期。*-*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完成2773.7億元,占同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36.3%,工業建成投產項目5604個,新增固定資產1471.6億元,這些項目覆蓋了較多的工業行業,優化了工業存量結構,增加了產品科技含量,擴大了工業生產能力,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和企業,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提高。*年末,我省鋼的年產能力達1350萬噸,形成了新鋼的板線,南鋼的優質螺紋、汽車板簧和萍鋼的建筑用材三個新品、精品基地,擁有建筑鋼材、板材、鐵合金、管帶材、汽車板簧、金屬制品等八大類產品系列、110多個品種,向中國南方建材精品基地的建設目標穩步邁進;江銅貴冶銅冶煉能力達70萬噸,ISA法電解屬國內首家,代表世界水平,同時帶動了下游產品精深加工;精細化工行業有機硅單體年產能力達到10萬噸、AC發泡劑4萬噸、炭黑16萬噸、赤霉素80噸,均位居國內首位,橡膠輪胎外胎的子午化率達到83.8%,高于全國平均45.6%的水平;電子信息和現代家電產業形成了以電子元器件、視聽產品、電子材料、應用軟件為主的產業結構,光電器件、鋁電解電容器、電真空器件等一批產品,產銷量居國內同類產品前列;建材行業建成投產了13條日產*噸以上的水泥熟料生產線,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規模達到242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的能力占總能力的比重提高到62%,列全國第三,浮法玻璃從無到有,成為南方的重要生產基地。

*年,全省發電量達到403.5億千瓦小時,比*年增加155.5億千瓦小時,增長62.7%;水泥4206.3萬噸,增加2240.3萬噸,增長1.1倍;鋼材1235.8萬噸,增加704.1萬噸,增長1.3倍;銅50.6萬噸,增加27.3萬噸,增長1.2倍;化學纖維20.8萬噸,增加12.2萬噸,增長1.4倍;化學原料藥8009噸,增加5682噸,增長2.4倍;汽車23.4萬輛,增加2.6萬輛,增長12.7%;卷煙89.8萬箱,增加33.9萬箱,增長60.5%;電視機64.2萬臺,增加19.4萬臺,增長43.2%。隨著工業產品生產能力的迅速提高,*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有所增強。*以來我省繼續加大名牌戰略的實施力度,到*年,我省有鳳凰照相機(二款)、鴨鴨羽絨服、華意電冰箱壓縮機、玉珠大米、金佳大米、金虎保險柜、貴冶陰極銅、草珊瑚牙膏、紅葉陶瓷等20個中國名牌,14件中國馳名商標,235個*名牌產品,這些名牌產品集聚了全省最具優勢的企業和最有前景的產品,形成了江銅、江鈴、新鋼、九江石化等一批管理上水平、產品上檔次、服務上臺階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影響和帶動了相關企業和行業進步、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也提升了*的知名度和形象。

七、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建設邁出新步伐

工業園區是*新世紀推進工業化的一道風景線,通過創新投資主體,集約效益,扶持優勢產業,園區經濟在發展中不斷成長壯大。我省現有省級以上工業園區94家,除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創建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絕大多數是*以來創建的,為*在新的起點上加快發展贏得了廣闊的空間。*年末,全省工業園區內投產工業企業達6506家,實現工業增加值737.4億元,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235.6億元,安置從業人員106.3萬人,分別是*年的1.8倍、3.8倍、3.8倍和2.0倍。全省園區每平方公里實現稅金總額突破4000萬元;每平方公里從業人員突破3500人;每平方公里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突破7億元,其中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南昌小藍經濟開發區三個園區主營業務收入均超過100億元。

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找準比較優勢,突出產業特色,提高產業關聯度,增強配套能力,全省工業園區充分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集聚了奧克斯空調、TCL彩電、鴻源數顯等一批現代家電企業;星火工業園,已經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有機硅生產基地;貴溪工業園,聚集了10多家銅加工企業,基本形成了包括銅線、銅桿、銅帶、銅箔等10多個系列產品的銅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德安工業園,已經成為占全國產量60%的溫控器和電磁離合器生產基地;共青城開放開發區、南昌昌東工業區、龍南金塘開發區等一批以紡織服裝為特色的工業園區成為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八、高新技術產業形成新格局

*以來,全省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進程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先導作用開始顯現,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創新能力逐步提高,成為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研制開發了有機硅、半導體照明、稀土等一批重大高新技術成果,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納米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領域有一批特色明顯、專利技術領先的項目和產品。在新材料方面有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鉸線、磁性功能材料、耐磨鋼、綠色照明等,南方照明有限公司高品質螺旋燈管及T5燈管技改項目,利用我省稀土資源,生產綠色環保節能產品;生物制藥方面形成了博雅生物制藥、北大瑞欣生物藥業、*誠志生物工程等一批優強企業;精細化工方面有水處理聚丙烯酰胺、環己酮-甲醛樹脂、SAS表面活性劑等。*年全省297家高新技術企業及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企業實現增加值110.7億元,利潤24.5億元,分別比*年增長1.7倍和37.6%;對GDP貢獻率為2.7%,比*年提高0.8個百分點。在空間和產業布局上,呈現集群化發展的特征,已建立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贛州、景德鎮和星火化工3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大學科技園、軟件園和13個民營科技園,形成了“四區多園”的基本格局。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是*省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集聚程度相對較高,*年這三大領域的總產值和增加值總和均占全部高新技術企業的三分之二以上,技工貿總收入和產品出貨值分別占67.3%和76.8%。

九、增長方式轉變見新成效

*報告中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與經濟、政治、文化三大目標并列,并把“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面對能源和資源瓶頸的制約,我省注重抓好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升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增長方式轉變初見成效。

通過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推廣使用節能降耗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全省產值能耗和產品能耗明顯降低,主要設備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至1.023噸標煤,比全國低15.2%,比上年下降3.18%,全部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為2.72噸標煤,比上年下降5.84%。各地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原則建設工業園區,有效促進了土地節約利用。全省94家開發區70%以上用地屬于荒山、荒坡、荒灘和丘陵,而且依托園區集中辦工業,比過去采取分散建廠方式節省土地近6萬畝。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通過自主創新,不斷改進采選、冶煉技術,大大提高了銅、鎢、鉭鈮、稀土等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銅業公司采用自主研發的“特大型低品位斑巖銅礦床采選綜合技術”,使原來無法利用的1.5億噸礦石得到有效利用,相當于新增20%的礦產資源。工業固體廢物綜合處理能力有較大提高。*年,全省重點調查企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2637萬噸,比*年增長1.3倍,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也由*年的19.4%提升到35.6%。*年,“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比*年增長1.9倍,達到25.3億元。工業用水效率得到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64.2%,比*年提高15.3個百分點。

回顧過去,*工業發展振奮人心,展望未來,*工業任重道遠。總體而言,*欠發達省份的地位和工業發展滯后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變。新的5年中,*工業將面臨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競爭更趨激烈,能源和資源制約因素不斷加劇等重重考驗。因此,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圍繞質量和效益,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壯大企業規模,著力提高引進項目的層次和水平,將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相結合,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把“*制造”變成“*創造”,將成為*工業發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