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基本定位探析

時間:2022-07-30 10:08:00

導語:區域經濟發展基本定位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翻開中國地圖,在東部沿海的中部,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橫貫東西的隴海鐵路的最東端,有一座城市——。因一部奇書《西游記》而出名,更因其有一個天然良港而聞名。一百年前,偉人孫中山曾在他主持的《建國方略》中明確提出,要把建成億噸東方大港。改革開放后,當時全國八大港口之一的便被列為國家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20年前成為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時,的人均GDP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現在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72%。與其他沿海開放城市相比,年的GDP僅高于建市比它晚得多的廣西北海。的發展大大地滯后了,發展滯后所帶來的后果并非只局限于其自身,而是直接影響著隴海經濟帶乃至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的發展。

一、在區域經濟發展基本定位演變

1、孫中山的億噸大港夢。于1933年隨著隴海鐵路的東延至海邊而開港,建于連島與云臺山間而得名——。近一個世紀前,中國偉大的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寫道:海州以為海港,……今已定為東西橫貫中國中部大干線隴海鐵路之終點。海州又有內地水運交通之利便,……海州之通海深水路,可稱較善。……在沿江北境二百五十英里海岸之中,只此一點,可以容航洋巨舶逼近岸邊數英里內而已。孫中山先生在這里所說的“海州”,就是今天的“”。按照孫中山先生在書中的描繪,它應該是承載著民族復興的東方大港。

2、新亞歐大陸橋橋頭堡。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就把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層面,*年,被定為第一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那時的與其他沿海開放城市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線上。隨著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在推動中西部發展,特別是隴海經濟帶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國家又把擺在橋頭堡的重要位置。*年5月18日,時任總理的國家領導人李鵬在宣布“新亞歐洲大陸橋起點就在這里”,確立了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地位。

3.推動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地位。隨著全國新一輪大開發、大開放,的戰略地位再度引起關注,其戰略定位被重新提起。年元旦期間,國務院總理親臨港視察并強調指出:“港南聯長三角,北接渤海灣,隔海東臨東北亞,又通過隴海鐵路西連中西部地區以至中亞,是連接東西南北的紐帶,在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搞好港口建設任務重大、前途光明,要搞好規劃、加快發展。”并指出,港要成為長三角港群中上海與青島之間最重要的干線大港。同時,在國家新一輪港口規劃中,港被列為全國25個主樞紐港之一,與上海港、寧波港并列為長三角三大樞紐。開始重新的定位,“蘇北振興的第一增長極”、“促進我國中西部縱深腹地經濟協調發展的區域中心”和“打通中亞能源要塞的戰略通道”。

二、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及發展機遇的錯失

1、被邊緣化的困境。作為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和江蘇唯一的海港城市,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發展滯后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從客觀條件上看,離經濟輻射源比較遠,臨港的近邊腹地比較小。具體地說:

一是過去處于“四不靠”的被邊緣化的尷尬位置。往南離長三角略遠,中間沒有繁華城市過渡;往北又被排除在環渤海經濟圈及膠東經濟帶之外;往中西部看,都是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得不到有效的經濟支撐;往東看,國際化程度不夠,在日韓知名度不高,開放度低,引進外資少。

二是受城市發展空間的限制。港口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一個港口的發展需要兩個依托,所在城市和腹地。港是這個地區發展的核心戰略資源,但這兩個依托都不強。原來就是個小城市,幾十萬城區人口還分三片,所轄的縣又都是農業大縣,工業基礎一直很薄弱。長期以來城市空間布局和生產力布局大的框架沒有拉開,港口的綜合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原來港口歸交通部管,鹽田、農場歸省里管,港口往東是核電站,往西是堿廠,往北是大海,往南是云臺山。腹地看似廣闊,其實都是‘窮兄弟’。沒有腹地的支撐,就成了空港,再好的區位優勢也難以拉動港口運量的提升。吞吐量從1933年開港至1988年才達到1000萬噸,而跨越第二個1000萬噸臺階則是在1999年。在其他沿海港口迅速發展的上世紀90年代,的吞吐量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始終維持在1500萬噸、集裝箱10萬標箱左右。

三是受設計能力等因素的制約。歷史上受制于自然條件的不足,沒有深水航道,大型船舶無法靠岸,碼頭普遍偏小,而陸域的狹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港口規模的擴大。更因為的設計能力不足,即便是那些可以爭取到的為數不多的貨源,也流至其他港口。由于吞吐量有限,許多海運公司都不愿來開辟航線,造成了這里航線密度不高,缺乏直掛航線,船期、交貨期不能得到保證。即便是來掛線的航運公司,也由于量小導致海運價格比青島、上海等基本港高出許多。

四是鐵路運輸的制約。由于東隴海鐵路隸屬于濟南鐵路局,而剛剛興起的日照港又屬于山東省,兩地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在貨物運輸的調配上,天平自然而然地向日照港傾斜。這樣造成陸上大量貨物運不進來,堆積在港口的貨物又不能及時運出去,嚴重制約了的發展。

2、兩次發展機遇的錯失。這是自身主觀原因造成的,一是1984年,被定為第一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那時的與其他沿海開放城市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線上。但這個機遇沒抓住。據說,當時連國家給第一批沿海開發區的低息貸款額度都沒用完,最后上交了。二是上世紀90年代初,很多地方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卻還僅靠負債發展國有工業,鄉村工業、民營經濟一直沒做起來。直到年,所轄4個縣的工業比重才剛剛超過農業。錯失這兩次機遇最關鍵的是發展戰略問題,沒有遠見卓識,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就是對大的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研究不夠,的產業布局框架沒有拉開。

三、又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接連錯失機遇的拉大了與其他沿海開放城市的距離。現在,又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即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政策和江蘇的蘇北振興戰略所帶來的機遇。

1、西部大開發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整個西部大開發,將促進物流量激增。港是作為隴海、蘭新鐵路的終端港而誕生的,隴海、蘭新鐵路所輻射的廣大地域,就是通常所說的隴海--蘭新經濟帶,即是它廣袤的腹地。這條鐵路跨越中國東、中、西三個地帶,聯結著新疆、寧夏、青海、甘肅、川北、晉東南、陜西、河南、皖北、魯南、蘇北等11個省區。腹地內工、衣、副、牧業有一定基礎,土特產品、糧油食品、水果蔬菜、畜牧產品、輕工紡織品、冶金產品、化工醫藥品、機械產品等都可為外貿提供豐富的貨源。港口65%運貨量都來自中西部。國家目前又把港口下放給,港口建設明顯加快,投資主體多元化,資源配置市場化,三四年的投入相當于以前數十年。

2、蘇北振興戰略帶來的又一新機遇。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視的發展,多次提出,“希望成為蘇北發展的引擎”,“就是蘇北崛起的龍頭,蘇北開放的門戶,蘇北運作海外資源的跳板、橋梁和紐帶,蘇北發展的引擎和抓手,支持就是支持蘇北。”在江蘇全省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上,顯然已經成為一顆頗具分量的“棋子”。省委、省政府對發展蘇北、發展的具體支持程度也是空前的,在省里確定的江蘇三個國際商務中心城市中,有一個便是市;省直管的沿海部分低產鹽田也已移交給了,由于鹽田本來就是工業用地,不占農田,拆遷又少,市將其規劃為臨海產業園區,以滿足大的工業項目用地需要。此外,省里的沿海和沿東隴海線開發,都關系到,現在正投入巨資,做沿海公路、沿海鐵路和相關配套工程。大交通就可以帶來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沿海交通的發展把同上海、蘇南、膠東都聯系起來,將使與其他沿海地區的聯系更加緊密,打破了原來“四不靠”的被邊緣化局面。

四、所處隴海經濟帶龍頭地位的重要作用

作為江蘇蘇北地區發展的龍頭,作為連接中西部的新亞歐大陸橋的橋頭堡和沿海中部的重要出海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決定了是隴海經濟帶發展的龍頭,其理由是:

1、將成為繼續發揮東部的優勢和西部大開發的連接點。東部目前的國內生產總值和發展速度大大高于西部,但是國家年提出西部發展戰略,就是要加大西部的發展力度。隴海蘭新鐵路從東到西,是我國唯一橫貫東中西三大地帶的鋼鐵干線,是新亞歐大陸橋的陸上載體。從來說,既處在東部要繼續發揮東部優勢,又是促進西部開發的連接點。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70%以上港口吞吐量,40%左右集裝箱來自于徐州以西隴海蘭新鐵路沿線9省市,已成為中西部地區重要的出海通道。李鵬同志曾經這樣評價過:“腹地很大,沿隴海蘭新線10個省區,包括360萬平方公里,2.2億人口。隴海鐵路如果沒有,它的意義也就沒有現在這樣大。”由于新亞歐在陸橋而提升了它的戰略地位,新亞歐大陸橋也因為的發展而更加重要。

也能夠充分利用其本身廣闊的腹地加強其自身的力量。據了解,集裝箱運輸已連續幾年以全國增速第一的速度發展,年增速達到100%,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00萬標箱,目前已超過200萬標箱,進入全國十強。隨著15萬噸級深水航道的實施,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必將發展成為集裝箱干線。必然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開發開放,為我國中部崛起和西部開發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也必然對大陸橋經濟帶的起飛和發展帶來重要的戰略機遇。

2、處在海洋經濟國家和大陸經濟國家的連接點。通過隴海路成為新亞歐大陸橋的工業基礎橋頭堡,可以把海洋經濟國家和大陸經濟國家連接起來。日本、韓國是海洋經濟國家,中亞地區都是大陸經濟國家,就成為一個連接亞歐大兩州、連接大陸經濟國家和海洋經濟國家的橋頭堡。這是區別于其他港口城市的特殊經濟優勢。處在一個既要搞新型工業化,又要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這么一個時期。一方面要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業。由于現在城市化的水平還不高,所以這兩方面的發展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結合到。因此現在考慮地區的發展戰略必須和當前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情況結合起來,站在經濟全球化和全國要進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結合起來,要從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敲度來指導制定發展戰略。

3、處在沿江經濟和沿路經濟的結合點。長三角是沿長江經濟帶,長三角經濟帶一直從上海延伸到四川。從東部一直延伸到西北部,是沿路經濟的一個結合點,通過發揮沿江經濟的優勢來發展沿路經濟。《長三角洲地區現代化交通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上海為中心,浙江寧波港和江蘇蘇州港及長江干線南京以下港口(包括海港港)為兩翼,共同組成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裝箱運輸系統,依托寧波、舟山的深水岸線資源和長江南京以下的港口(包括海港港)岸線資源,形成外貿大宗散貨海進江中轉運輸系繞和江海物資轉運系統。另外,沿路各地都把作為出海口。河南省省長號召全省利用好這個便捷出海口,陜西省省長批示商務廳主動對接,甘肅省省委書記明確表示就是甘肅的港口。在接受沿江經濟帶輻射的同時,又把沿江經濟和沿路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

4、處在長三角的高輻射地區和蘇北地區主導城市的交匯點。雖然不包括在長三角地區,但是處于它的輻射范圍,因為這里經濟欠發達,勞動力比較便宜,成本比較低,因此沿東隴海產業帶段有可能成為長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地。同時一些高技術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附件也有可能向工資收入比較低的地方轉移,我們也可以承接這方面的產業轉移。同時又是沿東隴海鐵路的一個主導城市,將來會逐漸成為蘇北地區的一個中心城市。蘇北有5、6個城市,有2000-3000萬人口,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廣闊的市場。因此兩方面的優勢都具備,既接受長三角的輻射,本身又是一個主導城市,可以向蘇北其它地區輻射,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五、區域經濟發展的遠景展望及其對策措施

1、區域經濟發展的遠景展望。

年新年元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到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視察工作,給新亞歐大陸橋帶來了一個歷史性發展機遇。總理指出,這個名字,可以說每個小學生都知道,那是因為有隴海鐵路線,但熟悉港口的人并不多,這說明作為港口的發展的綜合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所以,一定要把陸路優勢和港口功能的綜合作用發揮好,促進東西部地區的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將來發展的前途在港口,整個蘇北地區的發展,以及促進東中西部經濟協調發展,要起龍頭作用;要從振興蘇北和全國東中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抓好港口的規劃和建設。總理進一步指出,的位置從海運上接南北,處在中部;從東西大通道甚至更遠看,沿隴海線到霍爾果斯,到中亞,這是起點。她南聯長三角,北接渤海灣,隔海東臨東北亞,又通過隴海鐵路西連中西部地區以至中亞,是接通東南西北的紐帶,在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搞好港口建設任務重大,前途光明,要做好規劃、加快發展。總理提出,要將的發展擺到國家層面,擺上區域發展的戰略高度。這是繼偉人孫中山提出將建成億噸大港之后,國家又一次將提到了國家的戰略高度,是對的新的戰略定位。從中央到江蘇省到本身已經找準了的發展定位,下一步是如何發展。交通部經調研提出,要站在服務全國發展的戰略高度,從區域協調發展謀劃的發展,更好地發揮主樞紐港和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作用,接軌中西部地區大開發大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新的戰略定位的具體措施

第一,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推動。由于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所處的重要戰略地位,協調與區域經濟發展,充分發揮的作用,非江蘇一省之力所能為之,需要放到國家的層面來推動。因此,國家要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性質的機構,指導并協調的區域發展;要對進行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規劃以及產業規劃,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充分的作用,進而推動整個區域的協調發展。

第二,成立鐵路運輸與港口運輸的專門機構。目前,新亞歐大陸橋雖然暢通,但長期以來,由于的路段隸屬濟南鐵路局,其運輸受到嚴重制約,使橋頭堡的地位嚴重削弱。為保證新亞歐大陸橋的暢通,充分發揮港的港口優勢,國家應盡快研究成立隴海鐵路局或鐵路局。港口方面雖然有港口局,但級別太低(正處級),不利于協調與各方面的關系,也嚴重制約了的發展。國家也應進行協調,提升港口局的地位,使其與所承擔的工作相一致。

第三,國家進行產業推動。根據國家對的發展定位,以及國家所作的推動港口發展規劃、發展戰略規劃和產業規劃,進行產業政策傾斜,集中國家重點項目,利用的資源、交通等各種優勢條件,將建成新興產業中心、機械制造業中心、造船工業中心及新能源中心。同時,要推動的海上客運業的發展,解決海上客運業的瓶頸。

第四,加大對港口的政策扶持力度。中央政府要加大對港口各種政策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快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將港30萬噸級航道項目納入國家“十一五”調整規劃,將疏港公路作為高速公路延伸至主體港區項目,并就沿海鐵路、連淮鐵路建設以及鐵路聯網、主支線配套方面開展深入研究,盡快啟動沿海鐵路項目建設。同時,要在設立保稅港區、擴大金融領域開放、盡快批準機場為一類開放口岸、提升口岸管理功能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提升在區域發展中的服務功能。

第五,將建成全國乃至世界物流中心。充分發揮無可替代的區位交通優勢,以港為龍頭,按照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城市目標,加快港口基礎設施、現代化物流園區、立體化集疏運體系、區域性國際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實現物流產業互動,推動經濟跨越發展和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第六,發展臨港工業群,創建產業帶龍頭。把"以工興港、以港興市、以市帶農"作為策略方針,建設大港口,構筑大園區,興辦大工業,發展大物流,推進臨港沿橋地帶的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把東隴海沿線段建設成為臨港大工業的富集區,昂起沿隴海線加工產業帶的龍頭;建設成為資源加工的產業高地,使之成為區域經濟的支撐、資源轉化的載體、居民致富的依托;建設成為新型工業的先行區,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跨越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東連日韓,西連沿橋,南連上海,北連青島,成為蘇北乃至周邊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建設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片,實現帶狀產業高地的率先隆起,以此帶動全市,輻射周邊,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發展臨港工業,應注重四大產業板塊。一是造船工業。隨著大型VLCC、TEU船的發展和老船型的淘汰,造船業進入發展鼎盛時期。基于“內河船運、江海聯運、遠洋航運”的優越條件和現有的造船工業基礎,應加快發展船舶制造業,逐步形成造船、修船、拆船等配套的船舶工業體系。積極開發和引進技術,轉換造船模式,加快船舶企業改造步伐,努力發展船舶和海洋高技術。二是臨港石化工工業。根據國家發展的需要,規劃建設大規模臨港煉油工業基地,采用高標準技術水平,以加工進口原油為主,力爭成為國家級沿海煉油基地。同時圍繞煉油基地加快發展石油化工企業,實現煉油和后續加工一體化。三是大力發展冶金工業。重點是發揮臨港整合全球資源的優勢,吸引內地鋼鐵企業的整體遷移,繼而帶動其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四是臨海化學工業,利用沿海豐富的海洋資源和便捷的交通運輸,發展海洋化學工業和農用化學工業,加強生物、信息、新材料技術與傳統資源開發技術的結合,建設海洋醫藥基地、提高鹽業加工水平,提升氯堿化工產品,發展農用化工產業,拓展精細化工產業,由傳統的資源消耗性產業向以市場為導向的深度加工業、精細加工業發展。以四大產業為依托,以優勢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或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段融入全球產業鏈,在國際競爭中逐步確立起自身產業優勢,工業興港,以港興市,以點串線帶面,充分發揮這個東橋頭堡對整個地區的輻射作用,真正形成東隴海產業帶實力強勁的東部發展極。

第七,以戰略眼光進行區域系統規劃。要把發展放在開發隴海經濟帶的過程中,著眼于整個區域的發展,要以戰略眼光對整個區域進行系統規劃。在隴海經濟區中,每個城市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集中發展若干的產業群,整個經濟帶要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大型產業集群帶。比如在徐州和洛陽形成大型工業基地,在開封形成知識產業基地,在形成大型加工出口基地,在鄭州形成大型物流中心、商貿中心和工業基地,在西安建立國防科技基地,等等。此外,每個城市都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筑和特色文化,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多樣化的區域城市旅游帶。發展起來以后,鐵路交通非常方便,不同城市的市民可以彼此交叉旅游,本身就可以充分帶動第三產業。這樣這一龍頭才能昂起來,才能發揮作用。

本文通過綜合研究后認為:的崛起關系到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現,關系到中西部的崛起,關系到全國經濟發展的又一次革命的成敗。因此,中央應從全國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實施新一輪大開發戰略,將注意力投放到,打造以*為中心的拉動全國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圈。這樣,我國新一輪大發展的熱潮必將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