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信息化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7-31 05:15:00

導語:對我國信息化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我國信息化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近年來,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迅速,農業信息工作體系初步形成,農業信息網絡逐步完善。全國97%的地(市)和80%的縣級農業部門都設有信息管理和服務機構,80%左右的地級和40%的縣級農業部門都建立了局域網,80%的鄉鎮信息服務站擁有計算機并實現聯網。覆蓋國家省地縣鄉的農業信息網絡群也初具規模,農業信息化水平有了進一步提升。但是,在我國農村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國農村信息化尚屬起步階段,還存在基礎設施薄弱、信息資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問題,農民從信息化中得到的好處還相當有限。因此,對我國的信息化新農村建設必須進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判斷。

一、著力推進信息化新農村建設的幾個方面

1、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多方式、多途徑、多終端的信息基礎網絡,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的規劃和實施,總結經驗,推廣應用,切實推進面向農民的信息服務,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努力實現“家家通電話,戶戶看電視,村村通寬帶”。

2、推進農業生產信息化。大力開展農業生產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推廣應用3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和計算機自動控制等技術,逐步實現精準選種、精準播種、灌溉、施肥、田間管理和收獲等農業生產信息化過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3、推進農產品流通市場信息化。建設和完善各地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門戶網站,開發各類實用信息資源,通過電話、互聯網、短信、廣播電視等手段,為農民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促進市場繁榮、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以國家和省級農產品批發市場、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區為依托,建設省級農產品交易平臺等農業電子商務系統。鼓勵農業電子商務網站建設,拓寬銷售渠道,形成品牌效應,促進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搞好農產品現代物流,推進信息技術在農產品運輸、銷售環節的應用,實現供需對接,積極推動訂單農業。圍繞糧食體制改革,全面提高糧食收儲、流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糧食行業的管理質量,保障糧食運行安全,增強糧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4、推進農村社會服務信息化。采用互聯網、廣播、電視、信息接收機、電話、無線傳呼機、信息欄、明白紙等多種形式,確保信息進村入戶。加快推進農村社會公共領域信息化建設,普及信息技術在農村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治安等公共事業中的應用,重點建設完善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系統、農村疫情監測防治和衛生信息報告系統、醫藥食品檢疫防疫信息系統、農村勞動力就業及社會保障服務信息系統、農村遠程教育系統等,盡快啟動農村公共事件應急處理信息系統。

5、推進農村管理信息化。開展農村管理信息化建設試點工作,研制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村經濟管理系統、稅費征收管理系統等農村管理應用軟件。采集、整理農村財務、土地、水資源、勞動力等基礎信息,建設完善農村信息數據庫,加快涉農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盡快建成全國省級農村管理信息系統數據處理中心、縣(市、區)級農村管理信息系統數據處理分中心和鄉(鎮)數據處理站,逐步實現省、縣(市、區)、鄉(鎮)、村間的數據傳輸和信息共享,促進農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和高效化。

二、信息化新農村建設必須處理好的五大問題

1、規劃滯后和盲目建設的問題。要堅持規劃先行,把制定信息化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制定“十一五”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根據農業特點,結合農村實際和農民群眾要求,圍繞產業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明確建設思路,提出建設任務,搞好建設布局,突出建設重點,強化建設措施,健全建設機制,統籌安排,分步實施,有序展開,避免盲目建設。

2、農民的購買力不足和信息產品的價格過高的問題。一定要尊重客觀事實和農民的意愿,積極引導,不搞強迫命令,整合涉農信息資源,通過各種手段把實用農業科技和市場信息送到農民手中。由于農村信息化還處于起步階段,所以要求為之服務的信息化產品要低成本、廣覆蓋、講實效,讓農民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以最低的成本和農民愿意接受的方式傳播農業信息是信息化農村建設必須遵循和堅持的基本原則,要解決價格和農民的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問題。

3、硬件超前和軟件落后的問題。國內電子政務建設中,“重開發,輕應用;重硬件,輕軟件;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比較普遍。尤其是重網絡建設、輕政務信息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的問題比較突出。在一些政府網站上,只介紹政策法規、聯絡方式等靜態信息,政府新聞占據主要地位。而表格下載、網上申請等為公眾帶來更多價值的在線服務寥寥無幾,信息化新農村建設一定要避免“有路無車”、“有車無貨”、“有網絡無應用”的尷尬局面。

4、資源整合和通力合作的問題。在組織運作上,通過政府、企業、社團之間的協同服務來解決農民對信息的全方位需求與農民社團經營能力不足、服務層次不高之間的矛盾。各電信運營商和IT企業應根據農村的現實需求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信息產品,增加為農民服務的能力,同時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增加企業自身的收益。在信息服務上,電信運營企業、各類SP服務商、軟件企業要開發農村特色信息內容,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為農民提供適用的市場、科技、教育、衛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產品制造企業應研發和推廣適應農村特點、方便農民使用、質優價廉的信息終端和軟件產品,讓農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與實惠。

5、多元化投入和重復投資問題。農村信息化需要政府和企業、運營業和制造業以及郵政部門的全方位參與,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支撐我國農村信息化的產業鏈。在推進機制上,要處理好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的關系,必須把政府的推動、引導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在資金問題上,通過多渠道的投資機制來解決信息服務資金需求巨大與農村財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時政府要規劃和監管,避免重復投資。

三、信息化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1、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要把信息化新農村建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重點,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制定信息化新農村建設專項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務求實效。各涉農部門、各省、市、縣的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加強領導,成立專門機構、落實專人具體負責。要引導各電信運營企業按照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規劃,理性務實地看待農村信息化市場,制定實施方案,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實行集約成片開發,科學有序地推進信息化新農村建設,避免不必要的惡性競爭。

2、政府引導、農民自愿。要充分發揮發展規劃、扶持政策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項目扶持等形式,引導農民和社會積極投入信息化新農村建設。切實尊重農民意愿,主要依靠農民開展信息化新農村建設,不包辦代替,把農民愿意不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新農村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3、整合資源、多方共建。要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要動員、統籌、整合包括電信運營、工商企業等社會力量,根據國家的信息化發展規劃,合力推進農業信息化。按照整合資源、多方共建、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原則,以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為支撐,以建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重點,以提高農民信息應用能力為著力點,加快整合我國農業、林業、氣象、計生等涉農部門有關信息資源,實現信息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共享。發展公益性和市場化的信息中介服務,為廣大農民提供生產、市場、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氣象、災情預報等適用的信息服務,全面提高我國農村信息化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建設隊伍、普及教育。要重視農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信息利用能力。制定培訓計劃,建立培訓長效機制。采用學校教學、成人教育、廣播電視、網絡遠程教育等多途徑,大力普及農村計算機、互聯網、信息知識掃盲教育,大量培養農業信息化高級實用人才、農業信息技術應用專業人才,提高農村信息人才的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和應用能力。

5、注重實效、穩步推進。要根據本地區本行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和任務,講求實效,量力而行,力戒形式主義和盲目攀比,不搞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和達標升級;要從農民群眾最迫切而又有條件做的事情辦起,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防止一哄而起、急功近利。

6、優化環境、建章立制。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宣傳教育工作,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信息化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法規,開展農村農業信息標準規范研究和建設,保障信息化新農村建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