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解決四個問題努力如何提高參政議政實效

時間:2022-08-07 05:47:00

導語:切實解決四個問題努力如何提高參政議政實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切實解決四個問題努力如何提高參政議政實效

“支持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完善民主監督機制,提高參政議政實效;加強政協自身建設,發揮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作用”。這是中共十七大報告對新世紀新階段人民政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前進道路上,人民政協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加強調查研究,關注社情民意,積極開展政治協商,完善民主監督機制,提高參政議政實效”。這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在政協茶話會講話的一段重要論述。

改革開放以來,每一次中共的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政協工作有專門的論述,但過去的提法都側重于組織形式和原則性,或停留在籠統的政策宣示層面。而十七大報告對人民政協的表述內容,是歷史上最具體、最求實、最豐富的一次。總書記用中共全國代表大會和政協迎新茶話會的形式來強調政協參政議政實效問題,一方面是指明了人民政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協的參政議政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級黨委必須重視發揮人民政協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指出了過去人民政協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成效還不明顯,需要認真研究,切實加以改進,不斷提高履行職能的水平。

人民政協尤其是地方政協要提高參政議政實效,從宏觀上講,要有黨委的重視,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之下,不斷加強派和無黨派人士、界別、政協委員、政協機關“四位一體”的自身建設,從政協履行職能本身來講,我們要努力在實際工作中切實解決好以下四個問題

一是提高參政議政實效,應解決議政題目從何來的問題。提到參政議政,各級政協委員和政協工作者都很明白,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而且要選實題,知實情,說實話,出實招,求實效。在實際工作中大家也下了功夫,但往往拿出來的一些調研報告或提案對影響黨政決策成效不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解決好議政題目從何來的問題。有的地方,年初作的調研計劃,多數是憑自己的有限認知度來制定的,造成了許多的調研針對性不強,在黨政決策面前“命中率”不高。有的同志為此得出黨政對政協不重視,說了也白說的結論,失去了議政的激情和信心。政協的調研與黨政部門調研比較具有間接性,因而其成果只在影響決策、參與決策上發揮作用。因此,在調研選題問題上,必須改進“自拉自唱”“自娛自樂”的工作方法。比如,在確定年度調研任務之前,政協主席會議應主動行文征求同級黨委常委和政府辦公會的意見,也可由專委會行文征求所聯系的政府部門的意見,使黨政明了政協履行職能的動機,提出相應的意見,做到黨政出題目,政協做文章。同時還應面向社會各族各界群眾公布信箱、網絡電子郵箱,公開征集提案線索,有針對性地指導委員寫提案。通過“黨政熱、政協熱、群眾熱”的互動機制,促進參政議政質量的不斷提高。

二是提高參政議政實效,應解決怎么辦和交誰辦的問題。各級政協的大會發言、常委會討論和主席會議協商,都是政協參政議政的重要形式。雖然政協舉行類似會議的時候,都會有黨政領導或部門的負責同志到會,面對面聽取政協的發言,但由于黨政工作千頭萬緒,忙不過來,容易顧此失彼,以致政協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難以落地,形不成“有型”的參政議政實效,主要原因是政協本身對議政實效的實現形式缺乏認真的研究。要使政協議政落地有聲,除了會議的選題要有所聽頭,并解決好有人講和有人聽的問題之外,有一個關鍵的工作環節必須引起重視,就是要處理好怎么辦和交誰辦的問題。比如大會發言,往往只滿足于通過媒體的宣傳引起公眾輿論注意和大會秘書處編發的簡報,表面上很熱鬧,但由于受會議時間的限定,這種效應一般只是一次性的,實際上并沒有多少意見和建議觸動黨政領導和部門的思維。按照中央5號文件關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傾聽來自人民政協的批評和建議,自覺接受民主監督”并“及時給予正式答復”的要求,政協的每一次議政會議,都應當明確專人對委員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分類整理和提煉,實行專題專報。這樣既便于黨政領導閱批和指定具體的職能部門辦理并加以反饋,又便于有型地反映政協參政議政的實效。

三是提高參政議政實效,應解決議政成果更佳出口問題。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各級政協的調研和視察活動是很活躍的,有許多調研報告和視察報告也寫得很有水平,為什么成果的轉化成效不夠明顯,有的甚至沒有任何反映,其中的原因除了有些調研和視察內容與黨政決策的需要不是很對路以外,與調研和視察成果缺乏統一的最佳出口途徑有很大的關系。比如通過組織委員調研視察形成的調研報告、視察報告,能上升為主席會議建議案或常委會建議案的,以政協委員會的文件方式報給黨委,但其他常規的調研和視察報告用什么樣的方式報送才能有效地提供黨政決策參考,在實際操作上還缺乏明確的界定。所以就有以專委會的名義上報的,有以信息類的刊型上報的,有以白頭文件的形式報送的。結果以專委會上報的方式,一般只送到黨政機關的辦公室,工作人員在篩選材料時又由于視審角度的差異,委員的意見和建議容易受到忽略,很難擺到黨政領導的桌面上。以信息類刊型上報的方式,雖然能夠直達領導手中,但又由于沒有體現信息“短小精悍”的特征,使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被埋沒在過長的篇幅中間,經常錯過黨政領導的注意力,失去應有的價值。以白頭文件的形式報送的,缺乏公文的嚴肅性,難以產生應有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妥善處理工作形式與內容、工作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對常規調研和視察成果,應有一個統一的、便于黨政領導參閱的出口途徑,比如運用《政協調研》或《政協視察》內刊報送,這樣既突出專題性,有利于黨政領導分類閱讀,又便于黨政研究部門對接,及時了解和掌握政協建言獻策的意圖,綜合和平衡各方面的建議,客觀地為黨政決策服務。

四是提高參政議政實效,應解決好必須端正文風的問題。文風也是黨風的反映,因此,中共中央歷來重視文風問題,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從中央做起,改革會議制度,大力精簡會議、文件和簡報,切實改進文風。”中共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改進學風和文風。”但是,我們在調研中,不少黨政部門的同志反映,有些來自政協的調研報告和視察報告,不僅篇幅太長,而且議論過多,內容空泛,缺乏干貨。有些意見和建議都是報紙炒來炒去,大家都已很明了的內容,或者是政府已經著手落實的事情,缺乏新意,失去了參考價值。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開會,作報告,作決議,以及做任何工作,都為的是解決問題。”我們當政協委員不能一邊在議論黨政部門文山會海多,形式主義多,一邊又在自己的調研或視察文稿中不惜篇幅地寫大話、套話、空話。如果我們的文風不端正,就會失去說服力,就會降低參政議政的實效。因此,我們必須把端正文風作為提高履職質量來對待,對需要送達黨政機關的文稿,必須注重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突出主題,不搞“穿靴戴帽”,盡量減少一般性論述。倡導清新簡練的文風,做到意盡文止、條理清楚、文字精練,力求產生最佳的建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