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欠發達鄉鎮農民收入狀況調查分析

時間:2022-08-15 04:44:00

導語:關于欠發達鄉鎮農民收入狀況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欠發達鄉鎮農民收入狀況調查分析

*年,是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的第二年。也是開展“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統計監測工作的第二年。根據省、市有關部門的統一部署,我局聯合縣扶貧辦于*年11月對全縣33個欠發達鄉鎮的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情況進行了追蹤監測調查。統計監測調查結果表明:兩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及各結對幫扶單位的支持下,經過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我縣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取得顯著成效,欠發達鄉鎮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斷得到提高,農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明顯減少;但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還不夠快、水平還較低,貧困面仍然較廣。

統計監測調查資料顯示:*年,全縣33個欠發達鄉鎮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741元,比上年增加256元,增長10.3%。從分鄉鎮的情況來看,*年,全縣已有12個欠發達鄉鎮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936元),比上年增加了3個鄉鎮,占*年全縣欠發達鄉鎮個數的36.4%。這12個鄉鎮的*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153元,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出5.6%,他們分別是:月湖鄉、萬排鄉、司前鎮、大安鄉、南院鄉、嶺北鄉、雅陽鎮、鳳垟鄉、百丈鎮、彭溪鎮、柳峰鄉、峰門鄉,其中當年新增的鄉鎮是:萬排鄉、鳳垟鄉、柳峰鄉、峰門鄉。但是,全縣仍有21個欠發達鄉鎮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占*年全縣欠發達鄉鎮個數的63.6%。這21個欠發達鄉鎮的*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60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1.2%,要全面實現全縣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的目標,任務還十分艱巨。

一、調查結果分析

1、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貧困面也得到較大縮減。

統計監測調查數據表明,兩年來,我縣在上級黨委、政府及各結對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縣鄉兩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扶農和扶貧的方針政策,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牢牢把握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致富能力、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科學規劃、積極引導,使欠發達鄉鎮農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較大提高,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出現大幅減少,農村貧困面進一步縮小,脫貧奔小康的目標扎實穩步推進。

從收入平均水平來看,欠發達鄉鎮與全縣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年,全縣33個欠發達鄉鎮農村居民純收入與全縣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也由上年的2.97%縮小為0.31%;速長速度比*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長速度高3個百分點。

從農村居民收入層次來看,欠發達鄉鎮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按現行貧困戶、貧困人口的統計標準,據統計監測調查資料顯示:*年,欠發達鄉鎮人均純收入低于1500元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占欠發達鄉鎮住戶和人口比重分別減少到16.4%和13.1%,分別比上年減少11.1和10.5個百分點。據此推算,*年末,全縣33個欠發達鄉鎮約有12400戶貧困戶和33790人的貧困人口。兩年來,全縣33個欠發達鄉鎮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分別共減少了11770戶和37637人。

2、農業收入出現較快增長,但外出務工收入仍然是欠發達鄉鎮農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

*年,中央及省市縣各級政府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扶農政策,有力的推進農村經濟和農業的發展,欠發達鄉鎮農村居民從農業中取得的收入出現較快增長,但是農村經濟和社會基礎薄弱,農產品商品率低,農業收入主要表現為實物收入,農村居民現金收入主要是外出務工收入。

從33個欠發達鄉鎮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構成看:農業收入為529元,比上年增長37.2%;家庭經營二、三產收入411元,比上年增長3.8%;外出務工收入1531元,比上年增長11.3%;其它工資性收入219元,轉移性收入51元。農業收入占農村居民的純收入的比重達到了19.4%,比上年提高了3.8個百分點;農村二、三產收入占14.9%,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出務工收入占55.8%,比上年下降了1.7個百分點。這表明農業收入出現轉機,外出務工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外出務工仍是欠發達鄉鎮農村居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也是農民增收的最重要來源。

從33個欠發達鄉鎮的各鄉鎮農村居民純收入結構看:外出務工收入占全部純收入的比重達60%以上的有13個鄉鎮,占欠發達鄉鎮總數的39.4%,其中省定幫扶的鄉鎮有11個,峰門鄉的比重最高,達78.5%;占全部純收入的比重在50-60%的有13個鄉鎮,占欠發達鄉鎮的39.4%,其中省定幫扶的鄉鎮有4個;其余的7個鄉鎮的外出務工收入占全部純收入的比重也在33%-50%之間。而農業收入占全部純收入的比重達30%有3個鄉鎮,仙稔鄉的比重最高,達37.8%.

二、脫貧進程預測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實施“139富民攻堅計劃”要求,到2007年,全市139個欠發達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要高于當年全國平均水平這一目標。這就需要每個欠發達鄉鎮的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在今后的3年時間里保持在較高幅度。從我縣*年33個欠發達鄉鎮的農民收入水平及增長情況看,部分鄉鎮農民收入的增長很不穩定、起伏幅度很大,甚至有個別鄉鎮出現負增長,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確保這一目標如期實現,難度很大,特別是*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還比較大的一些欠發達鄉鎮,難度更大。

收入年平均增速為8.9%(名義增長速度)計算,則到2007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水平為3792元,平均每年增加286元。如按我縣33個欠發達鄉鎮*年的收入水平計算,到2007年度要如期實現增長目標,對當年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12個鄉鎮來說,最高的年均增速只要保持與全國同步增長(即8.9%遞增速度);而對于當年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1個欠發達鄉鎮的增長速度將更高,最高的年均增速要達到20.3%(名義增長速度)對這21個欠發達鄉鎮而言,泗溪鎮、西旸鎮、筱村鎮和龜湖鎮要在2005年實現超過當年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則這4個欠發達鎮在2005年的最低增長速度就要達到13.1%,雪溪鄉、下洪鄉、竹里鄉、黃橋鄉、峰文鄉要在2006年實現這一目標,則這5個欠發達鄉在今后兩年內最低累計增速也要達到43.2%;其余的13個欠發達鄉鎮則今后3年最低累計增速要達到74.1%

三、建議

如何實現欠發達鄉鎮農民的增收和如期實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9富民攻堅計劃”的目標,是各級黨委、政府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欠發達縣、鄉鎮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現就如何進一步推進我縣欠發達鄉鎮奔小康進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1、堅定信心、搶抓機遇、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推進“富民攻堅計劃”的實施。今年,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于實施“139富民攻堅計劃”的若干意見》從政策、資金、智力等方面支持和扶持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為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外力支持。而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各級政府及部門要認真研究《意見》,深入調查研究,摸清實情,做好規劃,把近期計劃與中長期計劃有機結合,通過建立發展項目,以項目為載體把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同時,各欠發達鄉鎮要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克服困難,進一步增強自我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積極開展政策宣傳,增強政策在農村的知曉度,透明度,爭取群眾支持,做到全民動員、上下齊心、團結一致,共同打好我縣“富民攻堅戰”。

2、積極鼓勵農民發展多樣化農業生產,提高欠發達鄉鎮農民農業收入水平。欠發達鄉鎮的農業生產資源相對豐富,農業仍然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農民實現增收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欠發達鄉鎮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效益差,使農業對農民收入增長貢獻偏低,農業生產積極性不高,雖然*年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使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由于農資等價格的持續上漲又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影響,因此要實現農業增收帶動農民收入增加又面臨新的難題。因此欠發達地區要通過加強技術、資金、信息的扶持和推動農村土地流轉,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率和效益,促進農業向多樣化、專業化、差異化發展,提高農業經營收入。增加農業收入、提高農業收入比重是農業收入比重偏低的欠發達鄉鎮實現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

3、積極改善和增強貧困戶的發展能力,提高貧困戶的生活水平。貧困戶是影響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目標的重要因素,只有提高貧困戶收入和生活水平,減少貧困人口才能實現奔小康的目標。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要以項目為依托,以農動知識化培訓和“一戶一策一干部”為載體,提高貧困戶家庭勞動力和后備勞動力的素質,增強發展農業生產、二三產業的能力和促進勞動力轉移,實現就業和增收。而對于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要在政府提供有效救濟的情況下,開展多方式、多渠道的社會救助,以實現他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步增長。

4、加強勞務信息建設和農民技能培訓,推進欠發達鄉鎮勞動力的轉移,帶動勞務經濟發展。外出務工是我縣欠發達鄉鎮農民實現勞動力轉移和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最主要途徑,是確保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加強勞務需求與勞務存量的信息網絡建設,推進農民技能培訓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提高外出勞務的技能、優化外出勞務結構,促進勞務收入的增長是推動勞動力轉移持續發展和實現農民穩步增收的保證。通過加大對外出勞務數量少、務工收入水平低的欠發達鄉鎮農民技能培訓力度和勞務信息建設,增加這些欠發達鄉鎮外出勞務數量、提高務工收入是實現這些欠發達鄉鎮農民收入提高的最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