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外貿結構思考

時間:2022-09-05 09:17:00

導語:稅收外貿結構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稅收外貿結構思考

所謂外貿結構是指進出口貿易的構成和配置。合理的外貿結構應當是在公平稅負前提下的市場運作的進出口貿易的基本平衡,形成外貿略有順差或略有逆差;反之則進出口貿易失衡,出現較大的外貿順差或逆差。由于我國在29年的改革開放中,采取積極引進外資拓展外貿的發展方針,形成了以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齊頭并進的發展模式,在國家外貿統計中,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兩項統計在所有外貿出口方式中占據主導地位,達到全部外貿總值的90%以上。特別2001年加入WTO以后,連續5年進出口貿易保持20%以上的增幅,使人們往往忽略了外貿結構問題。隨著近兩年外貿順差逐年拉大,引發了國內外人士的普遍關注,也使得業內人士觀察和思考外貿結構問題,隨著國家幾次較大范圍調整進出口稅收政策,幾次降低出口退稅率,使得原來總體上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稅負基本均衡狀態被打破,即使在加工貿易中來料加工貿易與進料加工貿易稅收負擔也有所改變,從而引發相關出口企業在進出口貿易方式上作出新的選擇,進而對外貿結構產生影響,從而逐步影響和改變外貿進出口方式的權重,現就此作一簡要分析。

一、外貿結構現狀和稅收負擔

1、從外貿進出口方式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政府網站數據:2006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17606.8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進出口總值為7495億美元,約占進出口總額的42.56%,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為8318.6億美元,約占進出口總額的47.24%,加工貿易總值高于一般貿易總值約5個百分點。兩項貿易總值約占全部外貿總值的90%,其他貿易方式進出口總值為1793.2億美元,約占進出口總值的10%。

從外貿出口數據看,2006年全年出口9690.7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出口總值4163.2億美元,約占外貿出口總值43%;加工貿易出口5103.7億美元,約占外貿出口總值的53%,加工貿易出口總值超過一般貿易出口10個百分點,占據外貿出口主導地位。

從外貿進口數據看,2006年全年進口7916.1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進口3331.8億美元,約占進口總值的42.08%;加工貿易進口3214.9億美元,約占進口總值的40.61%,加工貿易進口比一般貿易進口少了不到2個百分點,比重相當。

2、從外貿順(逆)差看,2006年全年貿易順差為1775億美元,其中進出口為逆差的貿易方式有:外商投資企業設備進出口逆差278億美元,保稅區、保稅倉庫進出口逆差600億美元,其他貿易逆差67億美元;進出口為順差的貿易方式有:一般貿易進出口順差837億美元,加工貿易進出口順差1889億美元,超過了全年貿易順差總額106.42%。由此不難看出,形成外貿順差的最主要因素還是加工貿易帶來的,這是因為現行的加工貿易主要依靠低成本和數量擴張方式,是以外資企業為進出口主體的我國特有的增值型加工貿易。

3、從外貿經營主體和實績看,在2006年外貿總值17606.8億美元中,外資企業進出口總值為10364.5億美元,約占外貿總值的59%;國有集體企業進出口總值為4776.3億美元,約占外貿總值的27%;私營企業進出口總值2435.8億美元,約占外貿總值的14%。由此可以粗略地看到,外資企業是外貿經營最主要的經營主體,其進出口總值約占外貿進出口總額的近6成,而且呈逐年攀升態勢。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利用外資持續增長,已連續3年利用外資規模在600億美元以上,2006年更是達到630億美元,由于國外制造業成本不斷上升,大量外資投向我國制造業,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市場有限,外資企業需要擴大出口以獲取更大利潤,近幾年外資出口已持續保持在58%左右,起到了主導作用,也是形成貿易順差的最重要因素,其出口需求不受國內市場影響,而取決于國際市場。

4、從稅收政策和稅收負擔的比較看,一般貿易出口稅收政策按WTO規則和國際慣例,出口貨物享受退(免)稅,即對報關出口的貨物退還在國內各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按稅法規定繳納的增值稅和消費稅。一般貿易出口退(免)稅主要分兩種,即對外貿出口企業和生產企業自營(委托)出口貨物的退(免)稅兩種方式:對外貿出口企業實行免稅和退稅辦法,即對出口貨物銷售環節免征增值稅,對出口貨物在前道環節已繳納的增值稅予以退稅;對生產型企業自營或委托出口的貨物則實行免抵退稅辦法,即對出口貨物本道環節免征增值稅,對出口貨物所采購的原材料、包裝物等所含增值稅允許抵減其內銷貨物的應繳稅款,對未抵減完的部分增值稅予以退稅,兩種方式的稅收負擔基本一致。

對加工貿易出口的稅收政策,總體來說對進口料件實行免稅政策,出口時按進口料件金額乘以出口貨物的征退稅率部分準予從應納稅額中扣除,而對一般貿易則沒有相應的優惠政策。現行加工貿易主要分來料加工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兩種方式,而這兩種方式的稅收政策和稅收負擔也不盡相同。

來料加工貿易指外商不作價提供進口原材料給出口加工企業,海關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經加工成品后,再出口給外商并收取工繳費的貿易方式。在稅收上采取“不征不退”稅即免稅政策。目前來料加工貿易約占加工貿易的20%左右。

進料加工貿易,指出口加工企業通過付匯從國外免稅采購料件,經加工成品后復出口的貿易形式,進口環節的料件不含國內增值稅,但要負擔在國內采購的輔料和加工費的進項稅金。國內采購輔料越多,稅收負擔就越大,反之則越小。與來料加工的免稅政策相比,稅收負擔稍大一些,目前進料加工貿易約占整個加工貿易的80%。

一般貿易出口與加工貿易出口稅收政策略有不同,且稅收負擔原本差距不大,但隨著近兩年國家較大范圍降低出口退稅率,平均退稅率由15%左右下降至12%,稅收平均負擔有3個百分點的差距,這對從事一般貿易出口的企業來說增加了稅收負擔;對從事來料加工貿易的企業由于實行免稅政策則沒有影響;對從事進料加工貿易的企業,僅需負擔國內采購輔料和加工費的進項稅金。而且只要企業減少國內采購,從國外采購進口料件越完整,稅收負擔就越小。很顯然,這種不同貿易方式的稅收政策的不同引發了稅收負擔的不同,為企業選擇不同貿易方式提供了導向,也是目前一般貿易出口與加工貿易出口權重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5、從外貿出口商品的結構看,一是加工貿易出口商品比重過高。2006年全國外貿出口9690.8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5104億美元,約占全部外貿出口53%,高于一般貿易出口10個百分點;二是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比重過高。十五期間機電產品加工貿易出口9282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的70.7%,較九五期間增長2.4倍。我國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手機、家電、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國,僅2005年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筆記本電腦約占同類產品出口的99%,等離子彩電的98%,彩色視頻投影機的99%。微型計算器的99%,DVD的97%,船舶的96%。十五期間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5438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的41.4%,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87%,較九五期間增長4.5倍,年均增速41%,2006年加工貿易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出口3913.2億美元和2458.4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比重分別為76.7%和48.2%,比上年同期又提高1.6個和1.4個百分點。這些經我國加工出口的產品,絕大部分是國外跨國公司利用“兩頭在外”(原材料和產成品)的發展模式,原材料免稅,中間較低的加工費,價格彈性小;而產品貼的是外國品牌或標志,價格在國際市場彈性很大。換句話說是外資的異地出口方式,即跨國公司將工廠通過離岸經營方式轉移到中國,在充分享受各種政策優惠低成本生產同樣的產品再進入全球供應鏈,這僅僅是國際制造產業鏈上一節最簡單的低端環節,其最重要的產品研發設計、新品開發、核心技術和售后服務等仍掌控在跨國公司手中,最大的利潤也在他們那里。他們甚至掌握著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比重和份額,且擠占了我國一般貿易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

二、改善外貿結構的稅收對策

1、確立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導,其他貿易方式為輔的外貿發展方針,通過政策措施逐步降低加工貿易所占比重。

當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以一般貿易為主,即使是發達國家也是如此。由于一般貿易出口是直接出口,出口商品按WTO規則和國際慣例可享受退稅,可以增加外匯收入,增加國內稅收,擴大就業和改善人民生活;而加工貿易出口是間接出口,出口加工企業通過免稅或付匯進口料件加工成品再出口國際市場,產品為外資品牌,加工企業僅僅獲得工繳費,這種外貿出口方式盡管納入外貿統計,也可以吸納一些勞動力,獲取淺層技術和管理經驗,但國家稅收取得很少,外貿收益不高,還要付出高昂的資源.能源.環境代價。我國是世界上少數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國家,從長遠角度看,通過大量廉價勞動力和消耗國內資源、環境,加工生產國外品牌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不僅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也給中國自己品牌的創建和打入國際市場造成不利影響,直接影響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造成生產能力全面過剩。據麥肯錫測算,中國洗衣機、電冰箱和微波爐的產能過剩30-40%,電視機的產能過剩90%。2006年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已達到70%左右,這種過高的依存度勢必帶來一定的風險。因此,必須運用經濟等手段對外貿結構施加影響,對產能過剩的加工貿易運用產業政策和稅收政策進行限制。還要提高新辦加工貿易企業環保、能耗等技術門檻,使加工貿易規模逐步縮小,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也有利于逐步減少貿易順差。

(1)稅收政策和稅收負擔對不同外貿方式必須基本一致。一是改變現行加工貿易稅收政策優于一般貿易稅收政策。在短期內不能取消加工貿易進口料件免稅政策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現行一般貿易生產企業實行免抵退稅政策的計算方式,對使用免稅進口料件部分按相應的征退稅率之差征稅,使不同外貿出口方式的稅收負擔基本一致。國家在出臺新的出口退稅政策時必須兼顧不同貿易方式的稅收負擔,使之盡可能趨于一致。二是盡早統一加工貿易中來料加工與進料加工貿易的稅收政策。現行加工貿易稅收政策中,來料加工復出口實行免稅辦法,其耗用國產料件的進項稅額需要轉出進成本處理;而對進料加工復出口則實行免抵退稅辦法,由于降低退稅率后存在征退稅率之差額,因而需要將增值額乘以征退稅率之差轉入成本,形成事實上兩種外貿出口方式的稅收負擔不一致。建議國家應當取消來料加工貿易免稅政策,統一實行免抵退稅政策,這樣不僅加工貿易兩種方式的稅收政策基本一致,而且與一般貿易生產企業的免抵退稅政策也基本一致。

(2)盡快制定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產業政策和稅收政策。自1999年以來,國家對加工貿易產業政策導向最具影響力的是國務院通過商務部等部門對加工貿易實行按商品分類管理,按商品將加工貿易分為禁止類、限制類和允許類。2004年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環保總局等部門四批禁止類公告,將廢舊機電、化肥、氧化鋁、鐵礦石等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約341個稅號商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加上2006年和2007年4月的禁止類商品,共有1145個稅號列入,約占全部進出口商品稅號的9.3%,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但還做的不夠,比如對“兩高一資”還有很多未列入禁止類目錄;對產能過剩,無序發展的一些項目也未列入限制類目錄;對我國急需的礦產資源、高技術項目等還應補充到允許類目錄中去。在稅收政策上列入禁止類應當取消出口退稅;對列入限制類的降低出口退稅;對列入允許類的適當提高出口退稅率。通過政策導向,使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和發展規模保持在適度發展范圍。另一方面要鼓勵我國自主知識產權,高附加值和名優品牌走出國門,到國外投資辦廠,開展帶料加工或境外加工,并在稅收政策上也應采取退(免)稅。

2、稅收政策對外貿經營主體必須一視同仁。

(1)對內外資稅收政策應當統一。一是國家對利用外資的產業政策上應從量的考核轉到質的考量上,轉到符合產業政策的發展項目上來,防止片面追求數量不講效益,由“招商引資”轉為“選商擇資”,使外資利用上更加貼近實際;二是在稅收政策和稅收負擔上內外資企業應當一視同仁。盡管2007年3月16日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并將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但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問題仍未解決。如在所得稅上新辦外資企業“兩免三減半”,即從贏利年度起兩年內免交所得稅,后三年減半;外資企業可以加速固定資產折舊;外資企業廣告費按實列支,內資企業按3‰~5‰征收;外資企業業務折得費扣繳比內資企業高兩三個百分點。在個人所得稅上,內資企業抵扣標準每月最高1600元,而外資企業職工收入則不計入征收等等。導致不少內資企業到避稅港注冊搞假外資企業。必須加以全面考量統籌解決,使內外資企業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2)進一步完善保稅進口料件的相關稅收政策。國家現行政策明確規定出口貨物不按征稅率來退稅,而是按確定的退稅率退稅,由于平均退稅率由15%下降至12%以后,從事一般貿易出口企業實際承擔了征退稅率之差的稅收負擔,由于從事加工貿易出口企業享受進口料件免稅的政策,采用國產料件越多稅負則加重,故而盡量少用國產料件,從而造成事實上對國產料件的歧視政策,這與國家鼓勵使用國產料件的政策是不一致的,國家應當從產業政策和稅收政策上進一步規范,短期內是否考慮讓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負擔保稅進口料件按征退稅率之差的稅額補稅,使兩種貿易方式的稅負基本相一致。

(3)盡早統一內外資項目進口稅收政策。我國現行內外資項目仍分別執行不同的進口稅收政策。國家發改委2006年對《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再次進行全面修改,并新增192條,對通用機械、冶金、礦山機械、食品包裝、環保、儀器儀表和電子等國內已具備制造能力且技術水平已能滿足需求的設備,以及部分市場容量大,國內有可能在短期內形成制造能力的設備,修訂的207條主要是提高技術規格及設備名稱力求精確,便于企業和海關執行。另外,原目錄中個別條目的技術規格偏高,也實事求是下調。該規定將自2007年3月1日起執行。但對針對外資項目的《外商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卻未作修訂,該目錄自1998年1月頒布后一直延用至今,其內容僅包括國家嚴令禁止免稅的20種商品,相比而言兩者差距很大,國家應當盡快修訂合并內外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統一內外資項目進口稅收政策,創造更加有利于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更加有利于引進國外高新技術裝備,同時也更加有利于鼓勵國產技術裝備加快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勇于邁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