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委班子建設調研思考
時間:2022-09-28 11:28:00
導語:兩委班子建設調研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屆五中全會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提出,既為農村的發展指明了新的前進方向,也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農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作為黨和政權的基層組織,如何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使之達到政治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共同推動農村工作的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是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和研究的問題。
近日,我們就這方面的問題,采取問卷調查、個別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縣城郊鄉、方元鎮、橋市鄉、流峰鎮、華泉鄉等五個鄉鎮的支村兩委班子建設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200份,走訪鄉村干部及部分村民40多人次,召開座談會5次。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兩委班子思想統一,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分工比較明確,職責比較明晰,能夠相互配合,工作運行正常,具有較強的戰斗力和凝聚力,能夠較為出色地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如流峰鎮流市居委會,黨支部和居委會實行年初分工、年尾總結,并建立了“兩委”每月協商會、“兩委”協同審計等制度,重大決策民主,工作程序公開,極大促進了“兩委”班子的團結。**年以來,該村各項工作在全鎮名列前茅,群眾也十分滿意。在200份問卷調查中,對“兩委”關系現狀滿意的有139份,占69.5%,比較滿意的有30份,占15%,但在調查的同時,也發現存在著不少問題和不盡人意之處。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兩委”自身定位不準,認識上有誤區。一些“兩委”成員對《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主要精神、主要內容掌握不夠,對村民民主自治的認識不足,理解有偏差。表現為:部分村委會成員認為村委會是村民自治組織,對村里的事擁有絕對的決定權,可以獨立于黨組織的領導之外,相反,一些村支部委員則片面強調黨領導一切,事無巨細都想插手、過問,對村委會行使自治權有一些抵觸情緒。在我們走訪的10多位村委會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中,有近20%的主任和書記或多或少存在著這種認識上的誤區。
2、“兩委”班子分工不明,職責上有盲點。分工明確,職責分明是避免矛盾沖突的有效辦法,但所調查的近10個村中,有15%的村“兩委”分工不明確,比較含糊,20%存在著交叉分工,雙重分工,10%無具體分工。有些村“兩委”合二為一開展工作,致使“兩委”班子職責不明確,工作運行不規范,存在著不少矛盾的觸發點。問卷調查中,64%的被訪者認為職責不清是導致“兩委”關系處理不當的主要原因。
3、“兩委”成員素質不高,能力上有不足。一些新當選的“兩委”干部由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不成熟,急功近利,對如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缺乏整體思路和行之有效的辦法,只熱心于搞短期行為,求眼前效益。在問卷調查中,76%的村民認為最近幾年村委會干部素質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群眾滿意率也僅有33%。
4、“兩委”民主作風不強,監督上有空白。一些村支部和村委會一把手民主意識不強,凡事總想一個人說了算,搞“一言堂”,“兩委”其他成員很少能夠有機會參與決策,因而缺乏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加上現行“兩委”監督機制不夠完善,存在著很多空白,往往造成工作失誤和決策失誤。調查中我們發現“兩委”矛盾比較突出的地方往往是“兩委”主要領導民主作風不強,思維方式不同所造成的,而且村務公開,尤其是財務公開也不規范,群眾感到不滿意。
二、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1、學習理解程度不同,造成思想認識不統一。“兩委”成員思想認識上的偏差,一方面是“兩委”干部對《條例》和《組織法》缺乏深入而系統的學習,理解掌握有深有淺,有時候斷章取義,模糊理解。另一方面,鄉鎮黨委政府對《條例》和《組織法》的宣傳教育工作抓得不緊,有關《條例》和《組織法》知識的專門培訓班辦得很少,個別鄉鎮領導自身對村民民主自治存在疑慮,擔心《組織法》實施會給農村工作帶來沖擊,因而有意識地淡化《組織法》的宣傳和教育。
2、《組織法》操作性不強,尺度難把握。一是村黨支部與村委會關系處理難以把握尺度。按照《組織法》的規定,村委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黨支部在其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組織法》未作明確的解釋和說明。二是村委會與鄉鎮政府的關系處理難以把握尺度,按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的事項。鄉鎮政府如何既要指導、支持和幫助,卻又不得去干預,這種程度難以把握。三是村委會自治的范圍難以把握。哪些是村民自治范圍?哪些是鄉村黨組織的工作范圍?如果發生了重復,如何處理?等等。
3、監督主體單一,村民監督渠道不暢。按照《組織法》的規定,村民委員會的監督主體是村民代表,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村民代表監督往往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主要原因有:一是村民代表的流動性。由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民大多數都外出務工賺錢,村民代表處在游離狀態,一些村民代表外出打工,有的忙他自己的事情,村民代表的監督形同虛設;二是監督環境的復雜性。由于顧及本姓本族的局部利益,不敢或不愿行使法律賦予的監督權利;三是自身素質的局限性。一些村民代表自身素質本來就不高,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不甚了解,無法行使監督職能。
4、罷免程序過于復雜,權利和義務失衡。由于對村委會干部實施罷免的程序較復雜,加上村民外出打工比較多,召集村民大會十分困難,要對不稱職的村委會干部進行罷免很難啟動。這使得一些村委會干部有恃無恐,營私舞弊,為所欲為,有時不把鄉鎮黨委、政府放在眼里,有的村委會干部甚至為討好村民,拉攏選票,竟然干預鄉村黨組織的正常工作,導致“兩委”矛盾日益激化。
三、關于加強支村“兩委”班子建設的幾點思考
村民自治背景下,國家行政權、黨的政治領導權和村民自治權之間的沖突,從根本上看是因體制轉軌期間利益關系調整和現有明確各種權力的邊界和范圍的制度供給嚴重不足而產生的,它不是不可調和的。建立和完善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是解決村“兩委”沖突的關鍵環節。結合調查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解決村“兩委”沖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第一、要在建立解決村黨支部權力的合法性的制度化途徑上下功夫。因為與民選的村委會相比,黨支部的權力還缺乏通過投票選舉充分表達政治認可這樣的制度機制,因此,必須要把村民直接選舉的制度機制納入村黨支部。要堅持按照“兩推一選”的要求在黨支部建設中導入村民選舉的制度機制,擴大黨內民主,使村民群眾在支書和支委的人選上開始擁有發言權,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村民對村級事務的主權,從而解決黨支部領導權的群眾認同的問題,為村黨支部尋求“新的合法性”,也有利于村民對兩者形成有效的監督。同時,可以鼓勵一些的確有相當群眾基礎、工作踏實能力強、思想政治素質高的村支書競選村委會主任職務,實現支書主任“一肩挑”。
第二、要在增強村級領導班子的整體合力上下功夫。各級黨組織要根據《條例》和《組織法》的主要精神,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出相應的實施措施,搞好協調、指導,正確處理好鄉鎮黨委、政府,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之間的關系。一是建立職責明確的工作運行機制。各級黨組織要結合當地農村實際,制定出職責明確,分工明朗,便于操作又相對統一的“兩委”工作職責,劃分出相應的責任區,合理分解權力,使“兩委”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守土有責,分工協作,減少工作職責的重復性,避免矛盾的沖突點。二是建立靈活有效的協商交流機制。“兩委”之間要建立定期協商的交流機制,把所遇到的問題,所面臨的困難擺在桌面上來,增加相互間的工作透明度,充分運用集體的力量和智慧解決問題,作出決策,盡量消除彼此的誤解和分歧,增加相互信任,把勁往一處使,把心往一處想,共同推動各項工作的發展。三是建立上下結合的指導協調機制。鄉鎮黨委要加強對村黨支部的領導,加強村級組織建設,鄉鎮政府要加強對村委會的指導、協調,及時宣傳黨的農村政策、方針,引導“兩委”抓住工作重點,理清工作思路,幫助“兩委”發展經濟,提高工作水平,要善于在實際工作中及早發現問題,及時幫助解決,防止矛盾升級,問題擴大。
第三、要在提高村干部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據調查,一些村委會領導成員是直接從村民中選上來的,這些人在工作中熱情很高,干勁很足,但由于缺乏實際領導經驗,缺乏實際工作能力,缺乏對黨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知識的了解,因此往往不能很好地擺正自身位置,而造成與其他組織之間關系處理不好。為此,可以說,加強培訓,強化監督,切實提高村干部工作能力與水平,也是減少村“”兩委沖突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強化對村干部的培訓,通過健全培訓機制、明確培訓內容等方式,有針對性地、有系統性地、有層次性地對全體兩委成員進行集中培訓。重點抓好“兩委”干部學習《條例》和《組織法》,消除“兩委”干部對《條例》和《組織法》的認識偏差,努力提高他們對《條例》和《組織法》的掌握和理解水平,其中特別要注意將“雙強”(致富能力強、帶富能力強)作為主要培訓目標,讓其成為“兩委”干部的首要技能。要健全監督機制,推行村干部報告工作日制度,分別由村支書、村主任向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進行工作報告,接受群眾的意見建議和對工作報告的評估。通過強化村民代表監督,鄉村黨的監督,保證基層政權的鞏固和穩定,使黨的方針政策順利貫徹實施。
第四、要在鞏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下功夫。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使村莊資源能夠同時滿足政務和村務兩個方面的要求,在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間達到動態平衡,這也是解決村“兩委”沖突的重要措施。黨支部一班人要熟知本村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制定本村中、長期脫貧致富奔小康和壯大集體經濟的規劃,要針對部分黨員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偏弱,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不充分的狀況,深入開展“雙培”活動,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著力實現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經濟發展“雙贏”。黨支部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布局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積極領辦、創辦各類農村專業協會,發揮黨員干部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示范作用,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動產業做大做強。村委會要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注重與黨支部密切配合,通過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引導村民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高效農業,使黨支部的決定得到村民的擁護和支持,主動為黨支部分憂。
第五、要在加強村支部自身建設上下功夫。村委會直選后,一些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難以發揮,個別的甚至受致于村委會,主要與村黨支部缺乏戰斗力、凝聚力和影響力,一些黨員形象不佳、素質不高有很大關系。針對這種狀況,必須以黨員活動經常化,要通過抓活動場所建設,規范黨員活動室,豐富黨建活動內容等措施,真正讓黨的活動熱起來、黨旗飄起來。要嚴把黨員進出口關,積極培養、吸收農村致富帶頭人加入黨組織,提高黨組織的感召力和威信。著眼于改進村黨支部的領導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積極推進村黨支部工作的規范化。要讓優秀村黨支部書記現身說法,介紹工作經驗,啟發引導村黨支部工作從過去的包辦代替變為依法照章辦事,支持和保障村委會依法行使職權,通過村委會職能的發揮,把黨的政策和支部的決議貫徹到村民自治活動中,變成全體村民的意志和行動。
- 上一篇:共產黨員先進性思考
- 下一篇:機關單位競爭上崗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