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建設全過程思考
時間:2022-10-03 03:49:00
導語:和諧社會建設全過程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一定要在黨的領導下,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和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貫穿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一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人民群眾是實踐主體,和諧社會要為人民群眾共享,也要靠人民群眾共建。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充滿活力的最終來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動與社會進步是一致的。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創造熱情得到充分調動,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全社會各種積極性與創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者的主體地位,就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要大力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努力形成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新風。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實施的每一項重大改革舉措,無一不與激發社會各階層、各領域的創造活力密切相關,而這些舉措的成功,無一不是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的結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遵循堅持改革開放的重要原則,構建有利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體制機制。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保護創新熱情,鼓勵創新實踐,寬容創新挫折,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蘊藏于億萬人民群眾中的首創精神和創造活力充分釋放。
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不僅需要體制條件、物質保障,更需要精神支撐。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夯實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增強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普及教育,確立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使社會主義榮辱觀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社會活力既包括成員的個體活力,也包括全社會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增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活力,就要在使每個社會成員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和切實保證的基礎上,努力形成社會階層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共謀發展的局面。要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利用統一戰線人才薈萃、知識密集、智力雄厚、聯系廣泛的優勢,發揮協調關系、匯集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作用。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鼓勵和支持全體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團結,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二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整個過程中,都要堅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堅持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搞建設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充分考慮地方的財政能力和群眾的承受能力。上項目應該著眼于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改善人民生活條件。要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更好地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通過改革稅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要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要通過廣泛發揚民主,拓寬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要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規范社會建設和管理、維護社會安定的法律法規。要落實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要求,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著力解決制約司法公正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充分發揮司法機關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作用。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是保證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必然要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把文化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生產更多的精神文化產品,為保證群眾需求提供文化條件。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政府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優先安排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文化項目,降低文化消費門檻,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參與和享受文化生活創造良好條件。把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作為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建設良好人際關系,使人們在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社會環境中生活。
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以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對群眾生產生活面臨的就業難、讀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問題,特別是對下崗職工、農村貧困人口和城市貧困居民等困難群眾遇到的實際問題,花大力氣、下苦功夫逐步解決。適應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各方面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要以服務群眾為主題,增強社會服務功能,拓展社會服務領域,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形成社會服務網絡化的新格局,積極開展面向特殊群體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保障服務,面向群眾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要抓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社會治安問題,保證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
三
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著力改善民生,不斷地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地提高“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水平,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的目標。
1、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增強發展的全面性。要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既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著眼于提高人的素質和促進人的發展,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一方面,統籌全局、全面協調地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另一方面,堅持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倡導終生學習的理念,建立學習型社會,全面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精神生活品質和改革創新能力,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大力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進步。
2、著眼于共同富裕的要求,增強發展的協調性。要著眼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公平正義的原則,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既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高度重視分配問題,把“蛋糕切好”。要增強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注重發揮各方面的優勢,促進整體協調發展。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努力實現三者共贏;兼顧社會中先富群體與后富群體的利益,倡導先富帶后富,促進共同富裕;兼顧不同行業群體之間的利益,合理調控收入差距,使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能通過誠實勞動、守法經營得到實惠。同時,要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嚴厲打擊非法轉移和獲取社會財富的行為、搞權錢交易的腐敗行為和非法占有國家及他人利益的違法犯罪行為,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3、著眼于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事關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事關子孫后代的福祉,事關和諧社會的大局。把共建共享貫穿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必須根據我國在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根據經濟增長方式較為粗放、能源資源利用率較低、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等實際情況,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更加突出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大力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認真貫徹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規模,改善人口結構,大力增加教育、科技、衛生等領域的投入,努力提高人口素質,把人口大國變為人力資源強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要牢固樹立資源節約的觀念,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建立健全能夠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堅決遏制浪費資源、破壞資源的現象,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要著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受力,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積極實現當前發展的目標,又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不斷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為子孫后代留下充足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要在全社會營造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環境的良好風氣,加大從源頭控制污染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