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能力建設經驗

時間:2022-10-04 01:08:00

導語:執政能力建設經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執政能力建設經驗

從**年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黨已執掌全國政權55年。在這半個多世紀的執政實踐中,雖然考驗不斷、挑戰不斷,但黨帶領全國人民銳意進取,探索不斷、創新不斷,積累了成功的執政經驗。

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初步認識和探索

建國初期,首要的問題是建立和鞏固新生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從我們黨自身來說,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28年中,除了有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局部執政的簡單經歷外,主要從事革命戰爭,對于經濟工作不很熟悉。面對新的考驗,同志要求全黨牢記“兩個務必”,努力學習一切不熟悉、不懂的東西,不斷增長領導建設和執掌政權的本領。我們黨領導人民迅速醫治戰爭創傷,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充分顯示了我們黨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以后,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應該怎樣建設和發展?這是黨面臨的全新課題。在同志領導下,我們黨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在探索中既取得很大成就,也發生過重大挫折。我國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我們黨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豐富和發展了思想。同時,由于對一個經濟文化落后、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估計不足,缺乏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指導思想出現“左”的偏差,導致在探索中發生失誤。

提出“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命題

**年10月粉碎“”、結束“”這場災難,使中國獲得了有利的發展契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勇敢地面對現實,總結經驗,糾正錯誤,肯定成績,重新奮起。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鄧小平同志向全黨提出認真研究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要求全黨研究和思考“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強調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提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黨確立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達到新的水平

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地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進一步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治軍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新世紀新階段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六大順利地實現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新老交替。我們黨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如何緊緊抓住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新世紀,世界并不安寧,國內改革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人才觀和正確政績觀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觀點,繼續推進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強調以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這一切,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水平。

回首我們黨執掌全國政權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并由此上溯到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的曾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局部執政,我們走過了很不平坦的道路,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也積累了無比珍貴的經驗。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從認識和把握執政規律的角度,闡明了我們黨要始終做到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一要有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二要有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三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現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四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五要有科學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六要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這六條主要經驗強調,我們黨在執政實踐中,對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既要堅持又要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既要堅持又要完善;在推進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時既要加快又要全面;在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時既要為民造福又要清正廉潔;在治國理政中既要為人民執政又要靠人民執政;在黨的自身建設上既要抓住重點又要全面推進。

《決定》總結的這六條主要經驗,突出了把握執政規律、提高執政能力、完善執政方略、改進執政方式、鞏固執政基礎、完成執政使命等重大問題,堅持和發展了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經驗?!稕Q定》強調,這六條主要經驗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必須在實踐中長期堅持并繼續豐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