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組織建設實踐思考

時間:2022-10-11 03:10:00

導語:黨組織建設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組織建設實踐思考

黨的**屆**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決策,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二十字”要求,內涵豐富,涉及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內容。如何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的新課題。為此,松山區著眼于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從工作實際出發,就進一步發揮村級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一、村級黨組織的基本情況

松山區轄14個鄉鎮、244個村。農村基層黨組織475個,其中村黨總支11個,村黨支部233個,村黨組織占農村基層組織的51.4%;村干部1610人,其中村黨組織成員835人,占村干部總數的51.9%;共有農村黨員13472名,其中農民黨員9566名,占農村黨員總數的71.0%。從村黨組織發揮作用情況看,全區244個村黨組織中,有126個村黨組織能夠較好地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占總數的51.6%;有84個村黨組織基本能夠發揮作用,占總數的34.4%;有34個村黨組織班子不團結、戰斗力不強,占總數的13.9%。從村黨組織班子成員建設情況看,各村黨組織一般3—5人,黨組織中兼職干部547人,其中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一肩挑”的36人,“一肩挑”數占村總數的14.8%。從黨員發揮作用情況看,全區農民黨員隊伍中,發揮作用好的占73%,發揮作用一般的占20%,發揮作用較差的占7%。這些情況說明,村級黨組織總體是好的,能夠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發展需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積極地發揮著戰斗堡壘作用,同時,農民黨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在農村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領域中也積極地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

二、當前村級黨組織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村“兩委”關系缺乏協調性。一些村黨組織在具體工作擺布和處理村“兩委”關系上出現了三種不良傾向:一是村黨組織包攬一切,甚至是村黨組織書記的個人領導;二是村黨組織班子軟、懶、散,能力不強,威信不高,缺乏戰斗力和凝聚力,有的村委會無視村黨組織的領導,凌駕于村黨組織之上,村黨組織無法領導;三是村“兩委”班子互相對立,形成兩股勢力,矛盾尖銳,各行其是。

(二)村級黨組織管理缺乏規范性。主要存在三個“形式化”問題:一是執行制度形式化。雖然絕大多數村都建立了“”、“民主生活會”等制度,但執行不到位、落實不力,黨內組織生活不能正常開展,相當一部分村黨組織負責人不重視黨員的教育活動。二是村務公開形式化。一些村在村務、財務公開上不及時,不全面,不明細,特別是村級重大事項的開支不規范、不透明。三是重大事項村民決策形式化。一些村對重大事項的決策,雖然召開了黨員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但因事前沒有深入征求村民意見,事后又缺少溝通,導致村級民主決策流于形式。

(三)村級黨組織對村民缺乏約束性。稅費改革之后,農村黨組織的管理權限明顯縮小,農民對黨組織依賴程度進一步減弱,加之“一事一議”的實行,導致部分農民“自我意識”膨脹,集體觀念、合作意識淡薄。村級黨組織對農民缺乏行之有效的約束機制,村級公益事業發展困難,村級黨組織對農民“呼喚”不靈,“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現象時有發生。

(四)農村黨員隊伍缺乏先進性。一是部分黨員黨性觀念、宗旨意識淡化。一些黨員存在“小團體”思想,拉幫結派,黨性原則不強;一些黨員不按規定參加組織生活、交納黨費,強調權利不盡義務,只圖享受不愿奉獻。二是部分黨員綜合素質、能力水平退化。據統計,全區農民黨員中,60歲以上的黨員2214名,占農民黨員總數的23%,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黨員7239名,占農民黨員總數的75.6%,可以看出農民黨員隊伍的年齡結構、文化結構都不盡合理,致使農民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偏低,能力退化。三是部分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弱化。由于思想觀念陳舊、思路狹窄、眼界不開闊等原因,一些黨員發展意識不強,缺乏信心,思路不清,難以擔當引領農村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三、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近幾年來,松山區各級黨組織尤其是村黨組織,立足于自身實際,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主題,勇于實踐和創新,在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中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

(一)注重加強村級黨組織班子建設。幾年來,松山區注重村級黨組織班子建設,有意識地把那些開拓意識強,具有市場經濟眼光和現代經營頭腦的能人培養成為村黨組織成員,努力把村級黨組織班子建設成為能人聚集的群體。就新一屆村黨組織班子結構而言,班子成員平均年齡40.5歲,高中及中專以上文化學歷的占40.7%,可以說,無論是年齡結構,還是文化結構,村級黨組織班子成員都有不同程度地改變和優化。

(二)注重拓展和延伸黨的工作領域。積極改進和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擴大黨的覆蓋面,是在新農村建設中有效發揮黨員先進性的重要舉措。全區大部分村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變化,改變傳統的黨組織設置形式,符合條件的村都建立了黨總支,依托行業協會,把黨支部建立在產業鏈上,采取“支部+協會”的方式,積極拓展黨建工作新領域。一些鄉鎮、村打破原來按本村組和黨員所在地設置黨小組的傳統方式,科學合理地設置黨小組。上官地鎮根據黨員的能力素質、年齡結構、文化結構等情況,重新劃分了黨小組,每個黨小組內至少有1名村組干部和1名致富能手,并把生活貧困黨員、流動黨員和發揮作用一般的黨員合理分配到各黨小組中,結合農村經濟發展任務,有效發揮了黨小組的作用。

(三)注重推進村級民主政治建設。管理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體制保障。各鄉鎮、村在完善黨內民主的前提下,充分尊重群眾的民主權利,不斷完善村級民主政治建設各項工作制度。全區絕大部分村,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結合實際,認真落實重要村務規范決策程序、村黨組織與村委會聯席會議、農村黨組織三年任期責任目標公開承諾、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大會等各項制度,村級各項工作步入了規范化管理的軌道。當鋪地滿族鄉針對村級財務管理不規范的實際,出臺了《進一步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的意見》,實行村級財務村書記和主任聯簽初審、民主理財小組復審、鄉農經站綜合審“三審”制度,妥善協調村“兩委”關系,推進了村級民主政治建設。

(四)注重加強村級組織陣地建設。村級組織陣地建設是村級組織開展工作的硬件基礎,關系到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幾年來,全區十分注重村級陣地建設,努力為村級工作開展搭建有效平臺,區里出臺政策,采取黨費扶持和自籌相結合的辦法,為部分村更新了電教設備,有意向地培植樹立了一批先進典型。目前全區大部分村都能利用黨員活動室這塊陣地,組織廣大黨員學理論、學政策、學技術,議村務、議思路、議發展,黨員活動室已成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三個代表”的宣傳點、科學技術的傳播點、村情民意的聯絡點。

(五)注重培植樹立先進典型。農民黨員是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各村非常注重挖掘和總結身邊具有代表性的農民黨員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發現典型、培育典型、宣傳典型,充分發揮農民黨員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營造農村加快發展的濃厚氛圍,用身邊的典型事跡教育、引導和鼓舞群眾艱苦創業、勤勞致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大廟鎮公主陵村的農民黨員段秀禮,依托科技帶動村民大力發展蛋雞養殖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規模越辦越大,效益越辦越好,如今公主陵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雞專業村,切實為群眾找出了一條致富路,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對策與建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于增強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力,重點在于鞏固提高村級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為此,村級黨組織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抓班子,強隊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一是要創新選人機制,拓寬用人視野,注重把回鄉知識青年、退伍軍人、致富能手、專業大戶、外出務工經商能人納入后備干部隊伍中,為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儲備人才。二是要全面實行村黨組織換屆的“兩推一選”制度,擴大基層民主,真正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黨員選進村黨組織班子,關鍵是選準村黨組織書記,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三是要注重改善村班子結構,有意識地把農村致富能手培養成入黨積極分子,把優秀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培養成村干部,逐步改變村班子結構單一、管理型干部居多的狀況,優化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

(二)抓培訓,強素質,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按照教育培訓的層次性、系統性和多樣性原則,制定農民黨員干部培訓計劃,落實區、鄉兩級培訓任務,強化相關部門培訓責任,推進教育培訓工作的經?;⒁幏痘椭贫然?。二是要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圍繞增強執政意識和提高執政能力這一重點,對農村黨員、干部進行素質、崗位、學歷、致富實用技術等大規模培訓,使他們執行政策、依法辦事、加快發展、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有較大提高。三是要加強培訓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引領農民致富的經濟效能,努力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四是要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和現代網絡技術,依托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頻道,逐步構建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廣覆蓋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培訓網絡。

(三)抓發展,強經濟,為新農村建設奠定物質基礎。一是要把黨的建設滲透、融合到農村經濟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中來,依托各村優勢,大力調整農牧業產業結構,創建專業協會、農村生產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二是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資金、引進項目,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三是要采取區別對待、分類處理、逐步消化的辦法,通過集體投資開發山林、建設林果種植業,圍繞特色農產品興辦交易市場,對閑置的房產、荒山、林地進行拍賣和租賃等途徑,積極化解村級債務,努力壯大村集體經濟。

(四)抓規范,強措施,為新農村建設完善管理機制。一是要以推進農村民主管理為重點,在工作運行機制上,完善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建立和推行村黨組織工作規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的工作機制,逐步規范重大村務村黨組織會議制度、村“兩委”會議制度、黨員大會制度、村民代表大會制度,增強村級工作的透明度。二是要根據村干部所在地的人口、地域、任職年限等因素確定報酬標準,建立村級干部定額養老、基本生活保障機制,以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充分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要根據各村實際,合理設定考核目標,細化考核標準,就村班子、村干部的思想覺悟、工作能力、工作作風、工作實績、廉潔自律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一年對村干部進行一次集中民主評議,以績定酬,酬績掛鉤,建立健全村干部約束激勵機制,努力形成推動工作的強大合力。

(五)抓服務,強落實,為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環境。各基層黨組織要從發展農村經濟入手,帶領農民群眾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推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進程。要精心設計載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如“文明小康示范戶”、“五好家庭”、“和諧家庭”、“和諧村組”等創建活動,在軟環境上搞好各種服務;要下力量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鼓勵農民在村莊周圍、街路兩側、庭院內外種樹種花,抓好村鎮綠化美化工作,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在硬環境上改善農村人居條件。同時要加大扶貧幫困力度,幫助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關心照顧好孤寡殘弱貧困群體,努力構建農村和諧生活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