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黨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12 03:03:00
導語:加強黨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失敗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既有直接的現實因素,又有深層次的歷史原因。當然,決定性的因素還在內部,應該到蘇聯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的發展中去尋找。由于**失敗的原因是綜合性的,因此引起我們的思考和給我們的啟示也是多方面的。本文試從加強黨的建設的角度,談幾點看法。
一、必須始終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把馬克思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承認有任何終極狀態和終極真理。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開放發展的理論,它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在**歷史上,很長一個時期,借堅持馬克思主義為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借堅持社會主義為名把蘇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主義模式固定化,這種教條主義和思想理論上的僵化,正是**和蘇聯社會主義由盛轉衰到最后瓦解的根本原因。**長期把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以及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作為社會主義模式理論固定化,加之對社會主義建成論、發達社會主義論的虛幻論證,更掩蓋了蘇聯的社會矛盾,助長了體制的僵化,從而使在二、三十年代與資本主義較量中節節勝利的社會主義蘇聯,在七、八十年代漸漸敗下陣來,社會經濟發展嚴重畸形并出現了衰退以至停滯的局面。在對付資本主義問題上,**長期堅持資本主義總危機不斷加深的論點,看不到戰后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增加了對新科技革命的一定適應能力,生產力得到較大發展的新變化,不加分析地重復科技革命只會加深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因而對發生在西方國家的科技革命不注意研究,更談不上主動改革以求適應和吸收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教條主義、思想僵化,使**在既定的框框中形成了墨守成規、不思創新的思維定勢,逐步把蘇聯社會引向矛盾重重、積重難返的困境,也使人民對**和社會主義產生了懷疑和不滿,并醞釀成了戈爾巴喬夫推行右的路線和政策的社會基礎。戈爾巴喬夫則宣稱要“從根本上革新**”和“打破阻礙機制”,在“意識形態多元化”的口號下,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用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來“補充”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提出**的目標是“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使積重難返的**雪上加霜,終致失敗。可見,蘇聯的解體、**的垮臺,并不是社會主義的破產,而是“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破產。就歷史原因來說,也是“左”的教條主義和僵化的經濟政治體制的破產。
借鑒**教訓,我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上,至少應該強調以下三個問題:第一,一定要結合時代特征和本國具體實際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我黨歷史上,因為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思想,而取得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偉大勝利。但因教條主義和奉行“左”的政策也吃過不少苦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打破對社會主義教條的扭曲的認識,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結合和平和發展的時代特征和我國的具體國情,探索和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正是由于有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在國際共運遭遇嚴重挫折時,才使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繼續發展并走向繁榮。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離不開發展馬克思主義,因為不發展就會僵化,也就不能很好地堅持。第二,要把改革看作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并把改革具體體制同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經濟建設是共產黨在執政條件下的中心工作。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也還存在著一定的非對抗性矛盾,只有通過不斷變革,解決矛盾求得適應,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相反,如果把一定的社會主義具體體制作為模式固定化,不僅在理論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上則會束縛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在改革中,為什么我國的改革結出了碩果,而蘇聯卻導致了失敗呢?問題的癥結在于改革的性質、方向和道路截然不同。我國的改革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具體體制進行革命性的變革,但這是與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的,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而**在改革中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拋棄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這種變質轉向的“改革”正是促成**失敗的直接原因。第三,一定要堅持對外開放,特別要注意吸收和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明成果。社會主義首先在比較落后的國家取得勝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吸收和借鑒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關起門來搞建設,拒人于國門之外,既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也會失去學習借鑒人類先進文明的機會。蘇聯經濟增長速度自50年代以來每個五年計劃都在下降,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份額也不斷下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盲目自滿,不敢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經驗,在科技進步和管理經驗上落后于西方國家。
二、必須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這是保證黨的戰斗力、取得事業勝利的根本組織保證。
民主集中制是共產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民主集中制是黨內民主和黨內集中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在民主和集中兩個方面中強調任何一個方面而否定或取消另一方面,都可能導致背離民主集中制的結果。**執政的歷史上,民主集中制運作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高度集中,缺乏民主。**的體制本來就強調集中多于強調民主,**年**十七大通過的黨章又強調:下級機關和全體黨員絕對服從上級機關的決議。這里一方面突出了“絕對服從”,另一方面又沒有規定黨員有“可以保留個人意見”的權利。由于過份強調集中和服從,黨的權力機關的職能逐漸萎縮,以致形同虛設,執行機關的職能不斷強化,個人集權和個人崇拜隨之盛行,黨內監督也流于形式,形成了列寧所批評的“官僚主義的集中制”,造就了一批脫離群眾的官僚階層。從三十年代開始,**黨內一切方針政策的分歧都上升為敵我之爭,不斷抓“集團”,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還波及東歐各國。這就從根本上窒息了黨的生機和活力,壓抑了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黨內造成了只知盲目服從,不敢探索和創新的狀況,對新事物特別是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新變化和積累的新經驗,喪失了分析的勇氣和借鑒的膽量,從而使整個黨的素質、創造力、領導能力下降。因此,戈爾巴喬夫開始政治體制改革時,以民主化為取向,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問題是,在關鍵時刻,戈爾巴喬夫從不健全的民主集中制跳到否定民主集中制,丟棄了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其主要做法有三條:一是實施沒有界線的“公開性”,允許黨員公開批評黨的決議;二是開放黨內派別活動,不同意見不僅有權公開表達,而且相同觀點可以成立橫向聯合組織,形成黨內有派,黨內有黨的局面;三是新生各加盟共和國共產黨的獨立性,使得黨內為民主化而下放給基層的權力主要被截留在這個中間層次。這樣,**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統一被破壞了,**的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以**為鑒,包括我們黨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我們黨在十四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民主集中制貫徹得好不好,關系到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在堅持民主集中制問題上有三個方面值得特別強調:一是發展黨內民主,這是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基礎。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黨內民主的發展,沒有對黨員權利的保障,就不可能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只有發展黨內民主,實現決策民主化,才能使黨的領導更加正確而減少失誤,即使有了失誤也比較容易得到糾正。二是自覺維護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統一。要堅決堵住**所謂“公開性”、“獨立性”、“派別化”這三個根本違背民主集中制的錯誤主張。三是要強化監督機制,保持對權力的制衡。要確保監督的強制性,即不管被監督者的意愿如何,都必須無條件地接受監督。強化監督這一防錯機制和修錯機制,是在執政條件下,保證黨員干部掌權為公,執政為民,防止和糾正權力濫用和權力腐敗,實現黨的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在健全民主集中制方面,制度建設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要以健全的制度來保證黨內民主和實現正確的集中,加強黨內監督,通過健全的制度促進黨的建設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
三、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基本前提。
共產黨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力量,是決定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事業,任何懷疑、削弱、否定黨的執政地位和領導作用的觀點和做法,都是根本錯誤和十分有害的。在**歷史上,很長時期搞個人集權,以黨代政,把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作為黨的領導的主要形式,實踐證明其弊端重重,貽害無窮。而戈爾巴喬夫又從另一極端背棄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原則,最終導致**的垮臺。
事實證明,削弱和取消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事業就會毀于一旦。以**為鑒,我們一方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同時必須強調,黨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首先要處理好黨與國家政權以及其他非黨組織的關系。一方面,黨作為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核心,必須對各方面的工作實行集中統一領導,凡屬大政方針問題,必須由黨作出決定,絕不能各自為政,各行其足。另一方面,共產黨是政治組織,它與國家政權、經濟組織的職能不同,又不應當代替包辦它們的工作。其次,必須確保黨和國家各級領導權,首先是中央一級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于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手中。廣大領導干部一定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主場、政治觀點、政治紀律,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保證黨的權力牢牢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中。第三,要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密切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共產黨的領導權,實質上就是黨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爭取和團結了廣大人民群眾,并得到他們的擁護和支持,就有了實際的領導權;如果脫離群眾,失去多數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終將喪失領導權。**長期高度集權,形成了脫離群眾的享有特殊利益的官僚階層,戈爾巴喬夫經濟政策連續失誤,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混亂局面中,黨和政府官員的腐敗現象大為發展,這種情況使黨員隊伍趨于渙散,大批黨員紛紛退黨(至**年7月,**退黨人數已達420多萬人),也引起群眾對**的強烈不滿。正因為**的蛻化變質與喪失群眾,其最終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是黨的領導權最深厚的基礎,我們只有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決清除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搞好黨風建設,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的執政地位才能鞏固,黨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