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黨員干部作用調查思考
時間:2022-10-13 11:37:00
導語:職黨員干部作用調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
《中共中央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中指出,老干部離休退休后,“一定要很好地安排照顧,基本政治待遇不變,生活待遇還要略為從優,并注意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這應當成為我們黨和國家的堅定不移的政策原則之一。”近年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普遍實施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行政村合并,鄉鎮、村兩級組織大批精減干部,農村退休、退職黨員干部人數大量增加。據統計,**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鄉鎮機關退休、退養干部人數為150多人,行政村合并后精減干部2000多人。筆者在婁莊鎮、俞垛鎮分副鎮級以上、機關中層正職、村定職干部三種類型對在職干部和退休、退職黨員干部人數進行了比較,兩個鎮70歲以下的副鎮級以上退休、退二線人數39人,機關中層退休、退養人數56人,村退職定職干部223人,而同類在職人數分別為36人、48人、139人。
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在職時,絕大多數都是本鄉鎮、本村的中堅力量,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為群眾所支持、擁護和信任,在群眾中享有良好的聲譽和較高的威望。鄉鎮行政區劃調整、行政村合并后,鄉鎮、村兩級組織管轄的區域范圍成倍增加,干部人數大量減少,各項工作任務并未減少,特別是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而隨著生活、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多數同志退休、退職后身體狀況良好,特別是鄉鎮退二線的領導干部、鄉鎮行政區劃調整、行政村合并期間退養、退職的干部,年齡才50多歲,精力仍然比較充沛,如何充分利用好這支隊伍的力量,發揮好他們的作用,幫助在職干部做好群眾思想工作,替在職干部分擔繁重的社會事務,為發展經濟、致富百姓獻計獻策,是當前各級黨組織應該予以重視的一個問題。
二
**年下半年,我們深入全市鎮村開展了調查,調查中發現在農村退休、退職黨員干部中有近一半的同志退下干部崗位后能繼續發揮相應的作用,時時處處顯示出一名共產黨員和優秀干部的本質。一是自覺服從黨組織的安排,積極參與各項中心工作。不因為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就“不問世事”,只要組織上有安排,就積極投入。二是注重以“四會”組織為依托,積極為黨組織排憂解難。不少黨員干部退休、退職后,積極參加“四會”組織(老齡協會、老區經濟促進會、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計劃生育協會),并在其中積極開展工作,以幫貧濟困為主要任務,采取資金援助、技術服務等形式,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解困,采取擔保借貸、組織募捐、申請減免等形式,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婁莊鎮“四會”組織近兩年來先后幫助貧困學生解決學費20多萬元。三是堅持黨性原則,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利用一切適合于自己的方式,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進行社會調查,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積極支持黨組織開展工作,切切實實、點點滴滴地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多數同志不但嚴于律已,而且抱著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嚴格地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子女和其他親屬。
多數鎮村兩級黨組織在發揮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的作用上或多或少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定期召開老干部座談會、茶話會,向老干部通報工作情況,征求意見,給老同志熟悉、理解工作的空間,給老同志獻計獻策的機會;積極建立健全老干部黨支部,定期組織學習和參觀活動,讓老同志在首先掌握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感受社會發展變化的基礎上,積極向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基層黨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工作成績;積極支持以老同志為主體的“四會”開展工作,等等。但從總體上講,如何充分發揮好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的作用這一問題,普遍沒有引起鎮、村兩級黨組織的足夠重視,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發揮作用目前多數處于服從領導安排或自發的“單兵作戰”狀態,不少情況下發揮作用僅限于一時一事,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發揮作用的組織程度不高。據調查了解,鄉鎮機關中層以上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發揮作用情況略好,發揮作用較好的約占60%左右,其中機關中層退休、退職黨員干部比副鎮級以上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發揮作用情況要稍好一點,退職的村定職干部發揮作用較好的約占33.5%。
三
農村退休、退職黨員干部作用為什么難發揮,分析其原因,既有鎮、村兩級黨組織的原因,也有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個體的因素。
就鄉鎮、村兩級黨組織而言,不能有效地組織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發揮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論調:一是“阻力說”。認為退休、退職黨員干部思想比較陳舊,對在職干部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因為“政見”不同和經濟待遇等問題,經常“找麻煩”,“添亂子”,干預在職干部正常開展工作。農村中一度時期曾有這樣一種不太恰當的說法,“多一個‘下臺’干部,就多一份‘革命’的阻力”。二是“過時說”。認為退休、退職黨員干部都是計劃經濟時代走過來的人,在發展市場經濟、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今天,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三是“無謂說”。認為現在干部人數不算少,工作能夠做得去,要不要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發揮作用無所謂。四是“負擔說”。認為現在不少鄉鎮、村在職干部的工資報酬都難以按月發放、甚至難以發放,退休、退職黨員干部人數多,報酬也不低,而且上級三令五申要按時足額發放退休、退職人員各種福利待遇,在職干部見到老同志“躲”都來不及,更不要說組織他們正常活動、發揮作用。
就退休、退職黨員干部隊伍而言,退休、退職黨員干部不能更好地發揮余熱既有客觀情況,也有主觀因素。從客觀上講,一是少數鄉鎮、村黨組織重視程度不高。有的鎮、村黨組織對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存在“戒備”心理,不希望老同志介入鄉鎮、村的正常工作,甚至把老同志的熱心錯誤地理解為是“找岔子”。二是缺乏發揮作用的有效載體。目前,退休、退職黨員干部活動的主要陣地就是老干部黨支部,發揮作用的載體主要是“四會”組織。據初步了解,全市18個鎮雖然均單獨設有老干部黨支部,活動也基本正常,但活動內容比較單調。總支建制的村能單獨建立老干部支部則為數甚少。“四會”組織由于黨委重視程度不高、組織領導不夠到位、活動經費缺乏保證等因素,能夠正常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的不過半數。三是部分退職干部特別是村退職干部報酬過低。由于鄉鎮、村財力有限,不少村退職干部每月只有不足100元的補助金,通南地區部分鎮甚至不少村退職干部每月僅拿20-30元,客觀上影響了一批退職干部的積極性。從主觀上講,退休、退職黨員干部自身也存在不少思想上、行動上的偏差。一是退職后的不適應。有的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喜歡用舊眼光看新事物,對鄉鎮、村黨組織的工作思路領會不清,對在職干部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總與自己“想當初,……”比;有的認為在職干部都是自己提拔上來的或是“小字輩”,喜歡凌駕于在職干部之上,喜歡發號司令,一旦自己的意見得不到采納,就很不高興。二是思想上的不平衡。退休、退職后不是拿普通群眾比,而是退休干部拿離休干部比待遇,鄉鎮干部拿機關干部比住房,村級干部拿鄉鎮干部比收入,退職的干部拿在職的干部比福利,思想上的不平衡導致將精力放在找待遇上,不去思考退下來以后應該多為群眾再干哪些實事、好事。三是日常生活中的不自律。有的常年不參加組織生活;有的整天沉迷于牌桌;有的以各種理由,不繳稅費;還有極少數村退職干部參與或帶頭組織“龍會”等迷信組織,參與或組織群體性上訪事件,與上級黨組織對著干。這些人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甚至有時候起負面作用,影響了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影響了基層黨組織和干部隊伍在群眾中的形象。
四
退休、退職黨員干部是黨的干部隊伍和黨員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同志身體狀況良好,既具有較強的政治優勢、又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既具有較強的決策能力、又具有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的豐富經驗,既有熟悉黨政工作、經濟工作和其他方面工作的人才、又有掌握一定技術的專業人才。發揮好這部分同志的作用,既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開發,又是對經濟發展的一種推動。特別是在農村基層,充分發揮好他們的作用,對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把廣大群眾的思想統一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目標上來,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一心一意發展經濟的組織領導能力和實際工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基層黨組織來說,要積極引導、組織好這部分同志,提供舞臺,發揮好他們的余熱。
一、構建學習活動陣地,讓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在思想上始終與時俱進
黨員干部走下工作崗位后,參加各種會議、翻閱各種報刊、了解有關情況的機會明顯減少,對上級的有關精神、要求往往難以掌握、難以吃透,往往可能直接導致對上級有關要求的不了解、對上級有關工作措施的不理解,鄉鎮、村兩級黨組織要采取有力措施,提供載體,強化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
一是要合理建立退休、退職黨員干部黨支部。鄉鎮行政區劃調整、行政村合并后,鄉鎮、村管理的退休、退職黨員干部數量大幅增加,鄉鎮可建立退休、退職黨員干部黨總支,并按年齡、身體狀況、生活區域、個人特點等設立分支部;行政村黨總支退休、退職黨員干部較多的,應盡可能單獨建立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分支部,并盡可能安排專門活動場所,盡可能固定活動時間,方便退休、退職黨員干部過組織生活,參加黨的活動。
二是要辦好退休、退職黨員干部流動黨校。縣市一級普遍建立了老干部大學,安排專兼職教員為離退休干部進行黨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時事政治的系統培訓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這種辦法可以下延一級,以鄉鎮為單位建立老干部大學分校或退休、退職黨員干部流動黨校,或定期不定期舉辦退休、退職黨員干部政治理論學習班,由縣市一級安排人員或鄉鎮選擇有一定理論素養的老同志對退休、退職黨員干部進行專題授課,由鄉鎮黨政負責同志每年1-2次向退休、退職黨員干部通報工作情況,適當安排身體條件許可的退休、退職黨員干部近距離外出參觀學習,并適當組織分組討論,改變退休、退職黨員干部黨支部讀讀書、讀讀報、發發牢騷的低質量組織生活,在退休、退職黨員干部中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三是要保證必要的學習活動經費。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的學習經費和黨組織的活動經費要列入鄉鎮的財政預算,村黨組織也要根據財力拿出部分資金用于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學習和活動。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征訂部分黨報黨刊和學習材料。
二、架設心靈溝通橋梁,讓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在心理上激發奉獻熱情
黨員干部在職時,每天忙忙碌碌,一旦退休、退職后,忽然間覺得無所事事,多少有些心理上的失落感和生活上的不適應。黨組織如及時與他們進行溝通,及時以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上的關心對他們進行幫助,讓他們時刻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會大大激發他們的奉獻熱情,反之很容易讓他們產生抵觸情緒。
一是要認真抓好退休、退職前的談心活動和培訓教育。退休、退職時,不能手續一辦了事,特別是對農村基層干部,要參照副科級以上干部退休、退職時的做法,建立退休、退職前的談話制度,由黨組織或組織人事部門安排專人進行談話,進行思想溝通,掌握思想狀況,解除思想疙瘩,消除失落心理;了解家庭情況,掌握實際困難,幫助解決問題,讓他們感受到黨組織的重視和關心。要建立退休、退職前培訓制度。在充分調查研究、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培訓計劃,確定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對黨員干部進行退休、退職前的專題培訓,明確黨組織對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的要求,明確發揮作用的途徑和方法,同時,告知身體鍛煉、保健等日常生活中的知識。
二是要組織在職黨員干部聯系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定期走訪慰問,及時把握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的思想脈搏,向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鄉鎮黨委、政府和村黨組織的工作及時與退休、退職黨員干部進行溝通、征求意見、增進了解,幫助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疏通思想上的“不解之結”,幫助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讓他們對上級的有關要求變不了解為了解、變不理解為理解、變不支持為擁護。
三是要切實解決好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的生活待遇問題。雖然上上下下在解決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待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市鎮機關黨政機構改革、鄉鎮區劃調整期間規定退職干部與在職干部享受同等待遇,以及近兩年我市村干部規范化管理工作的開展,干部退休、退職后經濟待遇有了明顯提高,但鄉鎮與機關部門、村與鄉鎮、經濟狀況好與差的鎮村、早退與晚退的干部在收入、住房、醫療等方面的待遇客觀上存在著差距。上級黨委、政府有必要抓緊建立干部的工資統籌發放制度、住房補貼制度、住房公積金制度、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等,探索和研究出臺村干部公職化管理辦法,切實解決干部的后顧之憂。對已經退休、退職的村干部,待遇較低、前后不平衡性較大的,要通過建立老黨員、老干部“榮譽養老金”等途徑,適當解決部分待遇,對家庭生活比較困難的,要通過建立老黨員、老干部保障基金會等辦法,切實幫助解決問題,一方面激發他們愛黨、愛國、愛家鄉,積極奉獻余熱的熱情,另一方面也充分調動在職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三、創設發揮作用載體,讓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在崗位上繼續煥發青春
不少鄉鎮“四會”組織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退休、退職黨員干部是幫助鄉鎮、村兩級黨組織開展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幫助鄉鎮、村兩級黨組織分擔了大量工作任務,為農村的改革、發展、穩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鄉鎮、村兩級黨組織要在支持“四會”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發揮作用的組織程度,根據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的身體狀況、個人特長和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為退休、退職黨員干部“設崗定責”,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多領域、多形式、多渠道地發揮退休、退職黨員干部作用,讓他們利用各自特長,在新的崗位上貢獻力量。
一是建立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協作辦”,組織他們直接協助開展工作,當好“協理員”。對工作經驗比較豐富、年齡不大的“二線”、退職干部,可以結合基層工作實際,建立若干專項“工作組”,安排他們直接參與黨委、政府和村級日常工作。如,建立“‘雙引’工作組”,組織過去長期從事經濟工作的同志積極投身“雙引”工作;建立“技術指導組”,組織過去長期從事技術工作的同志直接參與工農業生產的指導;建立“考察政審組”,組織過去長期從事組織工作的同志幫助考察、考核干部,幫助做好發展黨員的政審工作,督查基層黨支部工作開展情況;建立“‘三村’建設組”,組織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善于做群眾工作的同志做好“五好村”創建、“薄弱村”治理和“后進村”整頓的領導、指導和督查工作等等。
二是建立退休、退職黨員干部“議事會”,組織他們開展調查研究,當好“參議員”。退休、退職黨員干部本身就是普遍群眾的一員,生活在普遍群眾之中,與群眾的心理距離也靠得更“近”,可以建立退休、退職黨員干部議事會,一些重大決策出臺之前,可以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請他們深入群眾進行可行性論證,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請他們及時反映一段時期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打好基礎。
三是建立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督導組”,組織他們評議在職黨員干部,當好“監督員”。退休、退職黨員干部不存在多少思想顧慮,敢說敢講,可以為解決當前考察干部“八小時以外”和“兩圈”表現難的問題增加一條通道。
四是建立退休、退職黨員干部“講師團”,組織他們深入基層開展宣講活動,當好“宣傳員”。如組織有文藝專長的退休、退職黨員干部組成文藝宣傳隊,寓教于樂,向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成績,宣傳新人新事和社會新風尚,既起到宣傳群眾、讓群眾領會上級精神的作用,同時又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農村文化。
五是建立退休、退職黨員干部“調解委員會”,組織他們協調農村矛盾,當好“調解員”。退休、退職黨員干部多數在群眾中有影響、有威望,能夠公道正派地調處農村矛盾,應充分發揮他們在這方面的優勢,減輕在職干部的工作負擔。
- 上一篇:干部選拔任用調查思考
- 下一篇:素質干部考察隊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