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防治理腐敗經驗
時間:2022-10-13 05:08:00
導語:財政預防治理腐敗經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機關是國家重要的行政執法機關,一直處于反腐敗斗爭的前沿陣地。多年來,通過不斷的自我完善和機制改革,財政機關已逐步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腐敗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使財政機關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促進了稅收、理財水平的不斷提高。但是就整個財政系統來講,如何從源頭上根除腐敗現象依然是當前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腐敗產生的主要環節
導致財政機關產生腐敗行為的主要環節往往發生在“權”與“利”的結合部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財政資金分配。財政資金年初預算分配和轉移支付由于涉及到各單位的切身利益,各單位都會想方設法與財政部門搞好關系,關系越好,資金分配越可能多,利益關系的存在導致腐敗,該分配的沒分配,不該分配的分配了。
二是行政審批。隨著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財政統管資金的力度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財政部門的審批權越來越多。如核算中心報帳審批、政府采購、專項資金撥款、非稅收入撥款等都要審批。在這些審批事項中,如缺乏科學嚴密的運行機制和監督約束機制,就容易導致把關不嚴,該審批的不審批,不審批的審批了。
三是財政監督。要防止和懲治腐敗,財政監督特別是內部監督作用非常重大,正因為財政監督有很大的權力,而執行這種權力的在處理過程中同樣可能產生腐敗,關系好的就可能低,關系不好的就可能高,個人有利益的就可能低,個人沒利益的就可能高。
除了上述重點部位和環節外,還有退耕還林、社會保障和政府補貼等多項資金的分配,在這個過程中,如不能正確處理權力與義務、執法與服務的關系,不能做到嚴守紀律、廉潔自律,任何部位和環節都可能導致腐敗行為的發生。
二、產生腐敗行為的主要根源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受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有些財政干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問題沒有足夠的認識,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和消極抵觸心理,自我放松要求,自我降低標準,給各種不廉潔行為的滋生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從近年來開展的警示教育案例中可以清楚看出,腐敗分子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都是從思想上的蛻變開始的。
二是制度落實不到位。黨風廉政建設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紙上寫的多,嘴上說的多,墻上掛的多,認真落實少。有些同志對制度規定熟視無睹、漠然處之,使規章制度形同虛設。
三是監督管理不到位。失去監督的權利必然導致腐敗。對財政干部的監督管理,還存在著失之以寬,失之以軟的問題。特別是沒有把干部的“八小時以外”納入有效的監督管理之下,給個別私欲膨脹的干部留下了空檔和可乘之機,導致了“吃、拿、卡、要、報”等不廉行為和撥“人情款”等現象。
四是懲處力度不到位。目前對于腐敗問題普遍存在一種不正常心理,認為一些小節問題算不上腐敗,見怪不驚,不值一提;發現問題想方設法遮掩,“家丑不外揚”,內部做無關痛癢的消化處理,一旦發生“質變”,追悔已晚。
(一)筑牢防腐思想根基。要正確認識財政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形勢,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線。開展反腐倡廉教育要以從業道德為主要內容,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特別是通過開展樹立先進典型、開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等,引導干部職工充分認識腐敗問題的復雜性、嚴重性,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要始終把教育放在首位,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從根本上提高廣大干部的整體素質和免疫力。要切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把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作為一項政治紀律認真執行,真正做到依法治稅,依法治隊,從思想源頭上筑起防腐敗、反腐敗的牢固防線。
(二)納入日常系統管理。預防職務犯罪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健全的規章制度來管理。要建立組織,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一抓到底。做到有計劃、有任務、有步驟、有檢查、有落實、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抓出成效。
(三)加強制度建設。要進一步加大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一是要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健全預算管理制度。完善預算編制方法,細化編制內容,硬化預算約束,增加預算透明度。二是要規范非稅收入征收行為。三是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四是全面實行鄉財鄉用縣管。五是政府采購必須公開招標,只有建立了科學的可操作的制度,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才能有效地預防腐敗和犯罪。
(四)強化監督制約。財政人員代表國家行使執法職責,手中掌握一定的權力,為此強化監督十分必要,如果不動提高自身廉政修養,自覺接受監督,就會陷入迷途,一是監督關口前移。要加大對干部的監督力度,主動監督,提前監督。二是拓寬監督渠道。建立健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監督制度,充分發揮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作用,合理分解和配置權力。(黃建平、王昭元)
- 上一篇:黨風廉政制度建設調研報告
- 下一篇: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