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先進性狀況調查思考
時間:2022-10-19 04:28:00
導語:社區建設先進性狀況調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規模開發建設推動了**區的城市化進程,由原城鎮居民和拆遷農民為主要居住對象的新社區逐漸建立或形成。這類社區在基礎框架上已具備一個城市社區的雛形,但由于**的撤村建社區工作尚未開始,社區又多建在城鄉結合部,居住群體復雜,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多樣化,社區意識的整合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這類社區只能說是從鄉村向成熟城市社區過渡的一個中間產物,我們姑且稱之為“準城市社區”。本文對此類社區中的黨員在社區民主管理、社區服務、文化公益活動三方面的參與情況進行相關的調查分析,希望從一個側面對準城市社區黨員的先進性狀況進行粗淺的探討,為下一步整合準城市社區的黨建資源,發揮社區黨員的先進性作用,從而更好地通過黨建帶動準城市社區建設,縮短向成熟城市社區的轉化過程提供一些思路。
本次調研以大碶街道高田王社區為調查個案。高田王社區是大碶街道根據新城區規劃和拆遷安置要求,于**年7月建立。社區目前共有入住人口約3447戶7646人,其中戶籍在該社區的城鎮居民約463戶1009人,農村拆遷戶約692戶1876人,非該社區戶籍的本街道居民620戶1301人,個體工商戶515戶1107人,其他居民1157戶2353人。現共有入住黨員113人,其中組織關系在該社區黨支部的黨員32人。本次調查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20份,發放對象主要為社區黨員,回收有效問卷104份。同時召開3次座談會,分別由社區干部、社區黨員、居民代表、拆遷村支部書記等各類人員參加。
一、準城市社區中黨員的參與現狀
1、對社區民主管理的參與不夠。在黨員參與社區居委會選舉方面,高田王社區于**年進行了社區居委會的選舉工作,參與選舉的社區黨員僅占黨員總數的20.2%。從選舉結果來看,當選的社區居委會代表36名,其中黨員7名,占代表總數的19.4%,占社區入住黨員總數的6.2%;在當選的社區居委會委員中沒有黨員。雖然**年舉行的社區居委會選舉不是直選方式,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黨員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不高。在黨員參與社區民主管理的意愿方面,問卷調查顯示,在“您有沒有想過向有關部門或人員提社區建設方面的建議或意見”這個問題上,回答“有”的社區黨員為36%。但參照民政部《城市社區參與狀況》課題組**年5月對南京市白下區的相關調查中的數據,有46.4%的被調查居民對于類似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見,準城市社區中黨員的民主管理參與意識即使與城市社區居民相比,仍有不少差距。而且,在實際操作中,高田王社區成立以來從不同渠道收到的黨員對社區建設的意見建議數量極少。社區黨員的民主管理參與意識還有待加強。
2、對社區服務工作的參與不夠。在調查中顯示,在對“您愿意參加所住社區組織的社區服務工作嗎?”這個問題的回答中,選擇“愿意”的為55.8%,選擇“不愿意”的28.4%,選擇“看情況”的為15.8%。而在高田王社區黨員“一人一崗”和黨員志愿者隊伍等服務工作的申報中,社區黨員申報率只有26.9%,申報對象基本以組織關系在社區的黨員為主。服務工作的實際參與率更是不盡人意,根據高田王社區歷次服務活動情況來看,黨員參加最多的一次為24人,僅占社區黨員總數的21.2%。社區黨員對社區服務工作的反應比較冷淡。
3、對社區各項文化公益活動的參與不夠。問卷調查顯示,愿意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社區黨員為42.3%。而從高田王社區成立以來組織舉辦的各項公益、文化活動情況來看,黨員對社區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組織關系在社區的黨員,雖然主動性有所欠缺,但通過支部的宣傳教育和組織動員,參與率相對較好。而組織關系不在社區的黨員在歷次活動和各項社區工作中參與率極低,雖然社區黨支部也進行了動員,但大部分活動他們沒有參與。
二、準城市社區中黨員的參與度現狀的原因分析
1、社區黨建工作面的狹窄性造成黨員對社區的認知度不夠。
對社區工作認識不足是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障礙之一。**區的準城市社區建立時間都不長,社區工作尤其是黨建工作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工作面還比較狹窄。一是對社區黨建的認識面的不到位。鄉鎮(街道)黨(工)委和準城市社區黨組織雖然在社區硬件配套等方面力度較大,但在思想上沒有充分認識到社區黨建工作在社區建設中的龍頭作用,抓社區黨建工作的力度不夠,對如何增強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滲透力和影響力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辦法和途徑。二是對社區黨務工作者的物色面不廣。鄉鎮(街道)黨(工)委對準城市社區黨務工作者,尤其是對社區黨組織書記的物色,沒有與社區建設掛鉤,選拔面狹窄。如有些鄉鎮(街道)采取由拆遷村黨組織書記直接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的辦法,農村工作慣性思維,與社區黨建新形勢、新要求不相適應。社區黨建工作面的狹窄性造成提供黨員參與的平臺和載體少,黨組織與黨員的聯系交流少,從而使得社區黨員對社區認知不足。在問卷調查中顯示,對“您對您所住社區的各方面工作了解嗎”這個問題,只有15.4%的黨員回答“了解”,這就影響了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
2、黨組織關系的條塊分割造成黨員對社區的歸屬感和信任度不強。
對社區黨組織的歸屬感和信任度是黨員參與社區建設必要的條件。在準城市社區中,社區黨組織與其他黨組織的交流溝通不夠,特別是與拆遷村黨組織的溝通不夠,造成了黨組織關系條塊分割的情況。**區的撤村建社區工作還未開始,進入社區的拆遷村黨員的組織關系仍在原村黨組織。原村黨組織由于拆遷原因,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有所放松,同時又不主動與社區黨組織進行溝通,溝通的缺乏使得社區黨組織對社區內拆遷村黨員的教育管理存在“名不正言不順”的顧慮,由此產生了拆遷村黨員在日常教育管理上的空白點。另外,社區共建理事會操作上存在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現象;黨員“一人一崗”活動參與面的狹窄性;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剛性約束機制的缺乏,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給整合社區黨建資源,抓好社區黨員的教育管理增加了難度,從而影響了社區黨員,尤其是組織關系不在社區的黨員對社區黨組織的歸屬感和信任度。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及“您在生活中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通常會向誰求助”和“您在生活中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是否愿意找社區黨組織幫助解決”這兩個問題時,分別回答“找社區黨組織”和“愿意找社區黨組織”的占38%和41%。其中關系不在社區的黨員回答“找社區黨組織”和“愿意找社區黨組織”的僅占26%和26.3%。
3、黨員思想觀念沒有正確認識到位造成黨員的社區責任意識不強。
黨員的責任意識直接影響到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準城市社區具有居民成分復雜,農村習慣較重,弱勢群體、流動人口較多的特點,而不同的居住群體對社區建設又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需求。如拆遷村黨員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仍有農村的特點,加上經濟關系和組織關系的因素,對行政村還存在較強的依賴性,對自己的社區身份和對社區黨組織沒有充分的認識,往往從農村工作的角度來看待社區建設。弱勢群體黨員主觀上較為注重得到組織的關懷和幫助,一旦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社區很好回應的情況下,就會對社區建設和社區黨建工作產生漠不關心,推諉了事的心理。同時,不可否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思潮也使得部分黨員,理想信念和宗旨觀念產生動搖,削弱了作為一名黨員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在問卷調查中,68.1%的黨員認為“社區建設主要是政府和居委會的責任”,將社區建設的主要責任推給了組織,而忽視了自己作為黨員的責任意識和參與義務。
三、增強準城市社區黨員參與度的對策與建議
準城市社區向成熟城市社區邁進,需要轉變舊的思想觀念,真正確立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各類組織中的核心地位,發揮社區黨建工作的龍頭作用,引導社區從農村和老居委會的傳統觀念中走出來,實現由“農村人”、“單位人”向“社會人”的意識轉變,樹立起“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新觀念。在此基礎上,健全網絡,強化管理,設計載體,增強黨組織影響力和滲透力,提高社區黨員對社區建設的參與度。
1、健全網絡,創造準城市社區黨員參與的有利條件
一是建好一支適應社區黨建要求的黨務工作者隊伍。即按照四化的要求,從不同行業引進黨務工作者骨干,選拔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職業化的社區黨務工作者隊伍,并可以通過培訓,提高適應社區黨建工作要求的能力。同時要使社區黨務工作者隊伍相對穩定,以至使其趨于職業化,使社區黨建連續性、創造性得以保證。
二是建立并完善黨建聯席會議制度。通過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社區、拆遷村、轄區范圍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相互間溝通和交流,打破區管區屬格局,以社區共建為目標,定期商討社區黨建工作的思路與建議,促進以社區黨建為龍頭的社區建設,同時加強社區黨組織同各方面的協調力度,有效地動員社區各方力量,整合利用各黨組織的資源,為提高準社區黨員參與度創造條件。
三是組建非正式的樓道(地段)黨員活動組織。利用農村俗成社會的優勢,打破社區住戶間相對封閉的格式,以準城市社區內的樓道或地段為基礎,組建起非正式的樓道(地段)黨員活動小組。物色社區黨組織的黨員或熱心社區工作的入住黨員擔任活動小組聯絡人,將所在樓道或地段的社區黨員納入到活動小組中來,經常性組織小組內或小組間的相關活動。活動形式可適當突破組織活動常規,前期可以聚會、談心為主,增進社區黨員相互之間的了解,提供社區黨員交流的平臺,同時也使社區黨組織能知道社區每個黨員在哪里,在干什么,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在小組活動經常化后,進一步擴展活動功能,圍繞社區建設相關內容,組織社區黨員積極參與,提供了社區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平臺。
四是加強社區黨員服務咨詢站等陣地建設。結合準城市社區特點,合理設置黨員服務咨詢站等陣地的功能板塊,如針對拆遷村黨員較多的特點,增加失土農民黨員的就業培訓功能;針對失業黨員、困難黨員多的特點,增加愛心幫扶功能;針對社區新建成的特點,開設社區相關知識講座,等等,這樣既為黨員參與社區活動提供一定的場所保障,又能及時滿足不同層次黨員的需求,還可增進黨員對社區的了解,從而吸引社區內各類黨員的參與,增強他們的組織觀念。
2、強化管理,完善準城市社區黨員參與的組織機制。
一是對拆遷村黨員實行“雙重管理”。在撤村建社區工作之前,為避免拆遷村黨員管理的空白點,可以實行拆遷村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的雙重管理。即平時的組織生活和黨員教育管理活動,可按屬地原則,要求拆遷村黨員到所住社區的黨組織內進行,社區黨組織及時對其到會情況進行記錄備案;拆遷村重大事宜商討時,要求拆遷村黨員回本村參與討論和決策,年末民主評議仍在拆遷村黨組織內進行,但社區各項組織生活和教育記錄要作為該黨員的民主評議依據。這樣一方面能保證拆遷村黨員正常的組織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增強拆遷村黨員對社區的認知度,使他們盡快完成觀念、角色的轉變,融入社區氛圍,也為撤村建社區工作奠定組織基礎。
二是對失業、困難黨員實行“結對管理”。在調查摸底基礎上,可以實行社區黨組織黨員同社區失業、困難黨員進行結對的辦法,建立定期家訪制度,對失業黨員、困難黨員經常性走訪看望,及時發現問題,并通過社區黨組織幫助組織技能培訓,聯系就業,解決困難。以此讓失業、困難黨員體會到黨組織的關心和溫暖,增強對社區黨組織的歸屬感,從而提高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
三是對流動黨員實行“協助管理”。社區黨組織可主動與流動人員所在單位聯系,弄員身份,登記造冊并發放流動黨員活動卡,協助原單位黨組織加強教育管理。可要求流動黨員憑卡定期參加由社區組織的學習教育活動,并由社區黨組織負責登記。流動黨員在離開社區時,由社區黨組織依據其參加活動的情況出具書面鑒定。協助管理方式既能了解了流動黨員的動向,加強教育管理力度,又能貼近社區同流動黨員的關系,提高流動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興趣。
此外,還可通過擴大“一人一崗”活動范圍,建立聯系反饋制度等方式強化在職黨員的“崗位管理”。并通過掛牌公布黨員戶黨員的特長、志愿者崗位等內容的社區黨員“亮牌”制度,在便于為民服務的同時,強化對社區黨員的社會監督力度,增強黨員的社區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
3、設計載體,提高準城市社區黨員參與的實際效果。
一是社區民主管理載體。發揮準城市社區內拆遷村黨員等群體固有的參政議政意識較強的特點,帶動其他社區黨員的民主參與意識。一方面通過“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方法,既讓社區黨員積極通過合法途徑當選為居民代表乃至居委會主任,直接對社區事務進行管理和決策;又通過思想交流、引導教育等方法,將熱心社區建設的非黨員居民代表吸收到黨的隊伍中來。另一方面通過推行社區事務黨員提議制度,以社區事務聽證會或社區事務建議箱等形式,鼓勵黨員對社區建設事務進行提議,并對提議實施的社區建設事務進行監督管理。通過這兩個載體的參與,提高黨員參與準城市社區民主管理的有效性,發揮黨在基層民主管理和建設中的思想導向和決策把關作用,從而體現黨的先進性。
二是社區服務載體。根據準城市社區內弱勢群體較多的特點,以各類“結對幫困”、“社區求助”、“生活服務”等便民、利民活動為載體,通過注冊黨員志愿者等方式,建立起服務面廣、服務形式多樣的黨員志愿者服務隊伍或社區黨員責任區,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作用,大力開展面向準城市社區內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社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并不斷增加服務項目,實現服務與需求的有效對接,滿足社區居民多層次、多方位的服務需要,增強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準城市社區向成熟城市社區轉變奠定群眾基礎。
三是社區文化公益活動載體。根據準城市社區所處的城鄉結合部的特點,以廣場文藝等群眾性的文體娛樂活動,失土農民就業培訓等針對性的學習培訓活動、“愛心超市”等幫扶性的社區公益活動為主要載體,動員社區黨員積極參與其中。通過黨員的參與,突出社區黨組織的龍頭作用,從而進一步帶動共青團、婦聯、老年協會等群團組織,動員更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公益文化活動中來,這樣既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到居民群眾中去,又把各類知識、技術傳授到居民身邊去,還把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奉送到居民心里去,讓社區黨員群眾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從而更好地提高社區黨組織地位,增強社區凝聚力,鞏固黨的思想政治基礎。
社區黨員在準城市社區各項建設中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到社區黨員先進性的發揮,影響到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影響力,影響到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各項建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因此,只有不斷提高社區黨員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準城市社區建設中來,才能真正形成以社區黨建工作為龍頭的社區大黨建格局,從而更好地整合社區內黨組織資源,動員社區內各方面力量,齊抓共管,積極參與,配合聯動,共同推進社區建設和發展,為加快準城市社區向成熟城市社區轉變的步伐奠定良好的基礎。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