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民主建設問題思考
時間:2022-10-20 02:13:00
導語:黨內民主建設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大報告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近來,為認真貫徹落實**大精神,部分專家學者圍繞黨內民主建設問題,就黨內民主的基本理論、我黨和外國共產黨在黨內民主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當前黨內民主建設上存在的問題和原因等展開了深入研究和討論。現將有關論點做簡要綜述。
一、建設黨內民主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保證
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充分發揚民主在貫徹實施民主集中制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第一,黨要領導人民進行斗爭并贏得斗爭的勝利,必須依靠自己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而只有發揚民主,首先是黨內民主,黨才能實行正確的集中,做出正確的決策。說過,如果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確地總結經驗。沒有民主,意見不是從群眾中來,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辦法。為了在廣泛民主的基礎上實行正確的集中,黨在決定重大問題時,不僅需要鼓勵黨員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應當允許黨員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見。這對于發揚黨員對黨的事業負責的精神,對于培育黨內的民主空氣,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黨的事業得到發展、勝利的重要條件,是全體黨員和干部能夠高度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這種“高度發揮”,有賴于黨內生活的民主化。指出:“黨內缺乏民主生活,發揮積極性的目的就不能達到。大批能干人材的創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歷史經驗表明,黨內民主生活的活躍,是黨朝氣蓬勃、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堅強戰斗力的一種表現;而壓制黨內民主,必然扼殺黨的生機和活力,使黨的事業受到嚴重損害。因此,我們應當把擴大黨內民主看作是鞏固黨和發展黨的必要步驟,是使黨在偉大斗爭中生動活潑、勝任愉快、生長新的力量、克服困難爭取勝利的一個重要武器。
第三,黨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帶領人民勝利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竭盡一切努力保持自己的先進性,增強自己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而只有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才能集中全黨的智慧進行正確的決策,才能克服權力過分集中和個人專斷現象,及時地發現并糾正自身的缺點、錯誤,從而使黨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更好地發揮自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作用。
第四,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實行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而充分發揚黨內民主,不僅有利于加強黨的領導,而且可以對發展人民民主起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我們黨是一個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統一的工人階級先鋒隊,解決黨內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具體化為一個公式,就是“團結——批評——團結”。黨用這種民主的方法解決黨內的問題,就會影響到黨外,黨外的群眾也會跟著學,從而使運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的問題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二、黨內民主建設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
從理論上講,在中國共產黨內,幾乎沒有什么人否認發揚黨內民主的重要性。但在實踐中,黨內民主生活常常顯得不夠充分、不夠活躍,而且在若干時期還發生過嚴重壓制黨內民主的情況。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呢?專家學者們分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這同我們黨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有關。我國一直是小生產的家長制占優勢的國家,產生黨內民主生活不足的現象,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根源。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后,雖然我國的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于思想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清除小生產基礎上產生的家長制作風和封建社會遺留的專制主義思想殘余的影響,仍然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
第二,黨內民主的狀況同黨的政治路線是否正確有關。黨的歷史表明,組織路線與政治路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般說來,什么時候政治路線正確,民主集中制的貫徹執行就比較好。因為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廣大黨員的意愿,在實踐中能夠行得通,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就比較地有自信,就比較地不怕來自黨內和人民群眾的批評意見。反過來說,什么時候政治路線或政策出了偏差,甚至發生了原則性的錯誤,民主集中制就貫徹執行得不好。因為這種路線或政策不完全符合或很不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廣大黨員的意愿,不容易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擁護,而且在實踐中容易碰壁。如果有關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仍然要堅持這種路線或政策,就容易片面地強調集中而壓制民主,尤其是壓制來自黨內的批評意見。
第三,黨內民主方面的問題同黨的領導制度中存在著的缺陷有關。鄧小平在總結“”的教訓時指出:“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都是妨礙黨內民主的充分發揚的。他特別強調:“權力過分集中,妨礙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實行,妨礙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妨礙集體智慧的發揮,容易造成個人專斷,破壞集體領導,也是在新的條件下產生官僚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為了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必須從制度上解決問題。
第四,民主問題同一些領導干部的思想作風也有關系。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權力,是廣大黨員賦予的。但是,有些干部并不懂得這一點。他們一旦掌握權力,就以為自己成了“家長”,就滋長了特權思想、官僚主義作風和家長制作風。鄧小平指出:“不少地方和單位,都有家長式的人物,他們的權力不受限制,別人都要唯命是從,甚至形成對他們的人身依附關系。”他們“還使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組織成為個人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要保障黨員充分行使黨章賦予的民主權利,要廣泛發揚黨內民主,都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加上其他一些相關問題的存在,黨在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的過程中屢經曲折,充滿坎坷。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正確地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三、澄內民主建設上的模糊認識
問題之一:擴大黨內民主,會不會引發黨內無休止的爭論,影響黨的團結和統一,影響社會政治局面的穩定?
對于這個顧慮,專家學者們指出,只要我們正確地認識和處理相關問題,這種情況是可以避免的。首先,擴大黨內民主的目的,是為了集中黨內的集體智慧以便進行科學的決策,是為了激發黨員的積極性以便搞好黨的工作,是為了用民主的方法解決黨內矛盾、統一黨內思想以便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決不是為了在黨內展開無謂的爭論,把黨變成一個爭論不休的俱樂部。實際上,廣泛地發揚民主,有利于實行正確的集中;允許并鼓勵黨員在黨內暢所欲言,不僅有利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也有利于統一黨內的認識,增強黨員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
其次,發揚黨內民主,不是無條件的,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指出,發揚黨內民主,有幾條原則必須遵循,即“不反對黨的基本政治立場,不搞陰謀詭計,不在群眾中進行派性分裂活動,不在群眾中散布違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論,不泄漏黨和國家的秘密。”很明顯,在這樣的前提下允許并鼓勵黨員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是不會削弱以至破壞黨的統一和政治局面的穩定的。
再次,我們廣大黨員是識大體、顧大局的,他們會自覺地保證黨內民主“按照有利于黨的事業(即人民的事業)的方向進行”。黨內在思想上理論上有不同認識、有爭論是正常的。即使有人不同意多數人的主張而堅持保留自己的意見,只要他遵守黨的紀律,也并不會妨礙黨的工作大局。
問題之二: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會不會影響黨的領導機關的權威和領導者個人的威信?
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這種顧慮是不必要的。首先,黨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的威信,只有在得到黨員群眾自覺擁護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樹立起來;而只有黨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密切聯系黨員群眾,善于傾聽黨員群眾的呼聲,具有民主意識、民主作風,才能真正得到他們的擁護。壓制民主,搞一言堂,必然使得黨內鴉雀無聲,使得盲目服從、隨聲附和的傾向在黨內發展起來,領導者的威信是不可能這樣樹立起來的;即使一時樹立起來了,也是表面上的,難以持久的。
其次,在黨的領導機關即黨的委員會內部,書記和委員不是上下級關系,他們都是黨的委員會中平等的一員。黨委會討論重大問題,要讓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決定問題要嚴格遵守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鄧小平指出,以往黨的領導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于幾個書記,特別是第一書記,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這種“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是不應當加以維護的,是需要加以革除的。而擴大黨內民主,正是革除這種弊病的一劑對癥良藥。
再次,我們主張“維護一切代表黨和人民利益的領導人的威信”,但反對過分地突出個人。《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二章第十條第六款規定,“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強調“要保證黨的領導人的活動處于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為了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充分地發揚黨內民主,允許黨員和干部在黨的組織內對擔負領導工作的人員提出不同意見、進行批評。眾所周知,在黨的會議上和黨報黨刊上參加黨的政策問題的討論,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是黨章賦予黨員的權利。這種權利必須予以保障。實際上,如果擔負黨的領導工作的人員對來自黨內的批評采取歡迎的態度,不僅不會破壞、而且可能提高自己的威信;反之,如果壓制黨內民主,拒絕來自黨內的批評,他們難免要犯嚴重的錯誤以致喪失自己的威信。說得好:“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自己也不會垮臺。不讓人講話呢?那就難免有一天要垮臺。”這是一個為歷史上無數事實所證明了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