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民族精神交流
時間:2022-10-20 03:07:00
導語:三十年民族精神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思想禁錮到多元價值觀并存,從砸爛“孔家店”到對外來文化、傳統文化兼收并蓄,從全國只有幾臺樣板戲到音像、網絡、動漫等新娛樂形式遍地開花,從軟實力缺乏到以“和”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在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上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逐漸復興,人們的精神世界產生了巨大變遷。透視當今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他們已不再是那種備受西方哲學家嘲諷的“單向度的人”,其精神世界在改革開放中得以豐富與升華。
價值多元,在核心價值觀下謀求共識
1980年,《中國青年》刊載的“潘曉的來信”在全國引發了一場人生觀的大討論。這場討論實質上是對“”期間人生價值觀念的反思。潘曉信中提出的“人的本質是不是自私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人生信條對不對”等問題立即引起廣泛反響,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寫信參與討論。這些討論,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把社會、集體利益絕對化的極左思潮的反思,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改革開放后社會價值觀念的巨變發出了先聲。
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價值取向被“一個聲音,一種色彩”所統一。改革開放后,思想解放的潮流沖垮了禁錮,西方種種價值觀的涌入拓寬了視野,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就業政策放寬、社會流動增大等促使人們的競爭意識增強,這一切,都大大推動了社會價值取向的轉型。
價值多元化成為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特征之一,不同的價值選擇都獲得了被尊重的道德空間。多元的價值擴展了國人的選擇自由,很多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無需背負很大的思想壓力。但也應該看到這樣一種不良傾向,那就是在所謂價值折中和多元妥協中,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斷被模糊了,艱苦奮斗、見義勇為、舍己為人、無私奉獻、勞動光榮、謙虛謹慎等傳統優秀品德面臨被功利價值觀消解的危險,包養“二奶”、笑貧不笑娼、受賄行賄等丑惡現象層出不窮。在文化領域,價值虛無主義有蔓延的趨勢,譏諷主流價值、顛覆傳統道德、戲謔民族英雄的論調常常能博得一些掌聲。
如何在保護改革開放精神成果的同時,盡量消除價值多元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國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念,以期用核心價值引領多元價值。這一決策,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當然,我們要建立的核心價值并非歷史上缺乏個體主體性的價值觀,而是經過了市場經濟與個體主體價值觀洗禮的一種文化糅合與創新。隨著核心價值體系的逐步建立,人們的精神在開放、自由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得到升華和整合,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更會發生令人欣喜的變化。
現代意識:中國人走向未來的希望之光
改革開放后中國人在精神面貌上的變化,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人們在對政治、經濟、社會建設的廣泛參與中,越來越具有現代意識。
―――權利意識。由于市場經濟啟發了人們對于切身權利的考慮,公民的權利意識逐漸增強。幾年前,孫志剛事件經由媒體披露后,引起了人們對收容遣送條例的質疑。很快,國務院廢止了該條例,并頒布實施《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這是近年來公民維權活動蓬勃發展的一個象征。
―――參與意識。改革開放后,人們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今年兩會期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通過網絡、手機等新途徑建言獻策,有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兩會期間,新華網、中國網、新浪網、騰訊網等網站均推出了論壇、博客、網絡調查等各類平臺與網民互動。“我有問題問總理”、“手機兩會議政廳”、“有話網上說”等欄目在網絡和手機上隨處可見,參與度極高。
―――平等競爭意識。恢復高考可以說是對公平競爭價值理念、平等意識的一次啟蒙。此后,從經濟領域的平等競爭到“超女PK”、“選美比賽”,從公務員考試到其他各種職業資格考試……改革開放前人們習慣聽組織安排、指哪打哪的狀態,被更多的自主選擇和平等競爭所代替。
此外,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人們越來越具有開放意識、民主意識、公平意識、效率意識、風險意識、創新意識等現代意識,中國人也越來越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可以說,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如果說我們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那么,這一復興不能只依賴經濟、軍事等方面實力的增長,更需要充滿朝氣和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中國人表現出的現代意識和精神風貌,就是中國面向未來最絢麗的一抹希望之光。
弘揚傳統文化,文化自信得到修復
近年來,一股傳統文化復興的熱潮在中華大地上涌動,一個被普遍稱為“國學熱”的現象悄然興起。
沒有人能夠事先想到,傳統文化方面的圖書有一天會突然取代西方作品,成為大小書店熱賣的暢銷書,如于丹《〈論語〉心得》的銷售量就超過了全球最熱門的小說《哈里?波特》。易中天等多位在中央電視臺講述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知識的學者,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學術明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也設立和復開“國學班”……
多少年來,傳統文化一直處于被批判的狀態,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動了她的復興?
改革開放以來,持續30年的高速發展,使得中國國力大增,國際地位迅速提高,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在世界面前表現出更強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與之相一致的,就是打開國門之初一度近乎崩潰的文化自信得到恢復,本民族文化重新得到重視。此外,由于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面臨的是一個重大轉折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價值觀碰撞和沖突的時代,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有所泛濫,中國人也開始思考與認識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內在價值,希望從重社會和諧、重道德修養、重禮義廉恥的傳統文化中獲取思想資源和價值基石。
停演多年的地方戲重新亮相舞臺、消失多年的民俗重新出現在民間、長時間被漠視的傳統道德重新受到重視―――傳統文化在民間如春風吹又生的野草般重新獲得了生機與活力。而與此同時,黨和政府對傳統文化也給予了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發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號召,《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去年,我國調整了法定節假日,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被列入法定假日。這一切,都呼應了全民族文化自信的覺醒。
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也在深入開展。去年有關部門組織的全國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反響強烈,大力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已成為國人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