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思考

時間:2022-10-20 04:19:00

導語: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思考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論斷,體現了黨對權力運行規律的新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執政理論的重要繼承和發展。列寧曾指出,“沒有公開性而談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列寧選集》第1卷,417頁)。同理,沒有公開性來談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也是可笑的。深刻理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重要論斷,不斷完善權力結構及其運行機制,著力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對于科學、民主、依法執政,預防和懲治腐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黨執政興國的必然選擇

權力就是支配力。古往今來,權力始終是讓人充滿興趣而又倍感困惑的話題。權力從何而來,本質又是什么?站在不同的立場,就有不同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權力是社會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它表現為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力量;從本質上說,國家權力是統治階級“用一種普遍的形式、一種具有普遍的社會強制力量的形式來實現本階級利益”的“特殊的公共權力”(《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68、396頁),集中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由此可見,誰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權力就由誰主導、受誰支配、為誰服務。在我國,我們黨和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行使權力,是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者和國家權力的實際執行者。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根本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核心是充分體現人民意志,基本方法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即我們黨和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作為權力的代行者,受人民委托,為人民服務,讓人民監督,把權力運行的各個層次、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都置于陽光之下,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服務。

權力必須在陽光下運行。權力具有強制性、整合性,是把人、財、物等各種資源以國家意志的形式強制運用,達成特定目的的強力手段,具有不可抗拒的特征。一方面,正是因為掌控著大量的社會資源,權力部門很容易在支配資源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利益,產生追求自身利益的沖動,甚至不惜為滿足自身利益而損害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權力以國家意志為后盾存在和活動,處于強勢地位,難以制約和監督,存在灰色運行的空間。歷史經驗表明,由于掌控著公共資源、左右著利益分配,權力具有受自身利益驅使而向外擴展的傾向。馬克思尖銳地指出,“在政治權力對社會獨立起來并且從公仆變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兩個方面起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22頁)。為了保證權力正確行使,有效防止權力運行失控,必須建立完備規范的監控約束機制,對權力進行強有力的制約和監督,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通過增強權力運行的公開性和透明度,盡可能地防止權力擴張和濫用,并對已經被濫用的權力行為及時糾正并追究責任。在社會主義中國,黨和國家權力的設置和運行從根本上與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上還需不斷完善,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也存在薄弱環節。從建國之初到改革開放以來,濫用權力的腐敗現象屢有發生。這表明,防止權力腐化變質仍然是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嚴峻挑戰和重要課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也就成為鞏固執政黨地位、促進科學發展的先決因素。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對我們黨的重大考驗。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能不能勝利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能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取決于黨能否成功應對執政的考驗,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增強抵御風險和拒腐防變的能力,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其中,完善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機制,相應地對擴大人民民主、發展黨內民主、推進依法治國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制度和法規建設、權力設置、監督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今天,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取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成就舉世矚目。但越是在成績面前,越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切實增強公仆意識和憂患意識,清醒地認識到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對于我們黨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的重大意義。只有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才能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完成時代和人民賦予的崇高使命。

二、執政為民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本質要求

正確地行使權力,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一些被查處的腐敗分子,有的曾經比較優秀,有的也為人民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最后腐化變質,從思想根源看,都是權力觀上出了問題。有的官本位思想嚴重,顛倒了人民同自己的主仆關系,或者對待群眾高高在上,官氣十足,頤指氣使,工作態度蠻橫霸道,或者昏庸懶惰,不負責任,拍腦袋創意、拍胸脯決策、拍屁股走人;有的認為權力是上級領導給的,熱衷于走“上層路線”,投機鉆營,千方百計地與領導拉關系,甚至是建立庸俗的人身依附關系,對群眾的疾苦卻漠不關心;有的認為手中的權力是靠自己的本事掙來的,是自己應得的回報,或者為黨和人民做了一點工作就沾沾自喜,當作籌碼,向黨要名要利,或者把權力當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害怕陽光,拒絕公開,暗箱操作,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一個腐敗分子在宣判前做過反思,認識到貪污受賄的關鍵就是喪失了信念,把權力當成謀取私利的工具。他說:“我過去認為,權力就是金錢,也曾說過,拿1000萬元錢,我也不換這個位置,因為這個位置,曾給我帶來過滾滾不斷的財源”。許多干部腐化變質、走上犯罪道路,也都是從權力觀出現問題開始的。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權力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用權行為。要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牢固樹立權為民所授、權為民所用、權為民所罷的觀念,正確行使權力,切實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權為民所授,就是權力本源于人民。權力從何而來?權力來源于權利的讓渡,是人們為保障公共利益,自愿向公共機關出讓部分權利而形成的。盡管權力源自人民,但權力不可能由全體人民直接行使,而只能從中選出代表,由代表代行權力。在民主共和制國家,權力的運行普遍以代議制形式實現,實行的是間接民主。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這表明,在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主人是人民,權力的主人是人民。人民選舉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根據人民的意愿選舉組成各級政府、法院、檢察院等國家權力機關,人民通過選舉把權力授予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因此,黨和政府的一切權力,都來自于人民的委托,二者之間是“被委托”與“委托”、“公仆”與“主人”的關系。正因為如此,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當人民把權力授予黨及黨員干部的時候,最大的危險也就是脫離人民群眾。

權為民所用,就是權力服務于人民。權力意味著責任、服務和奉獻。履職就要為民盡責,掌權就要為民服務。我們黨通過革命取得執政地位,執政后又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這離不開黨自身的努力奮斗,離不開廣大黨員的前赴后繼、無私奉獻。但歸根結底,這些成績都是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的,沒有人民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我們黨的事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外,沒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用人民賦予的權力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人民的利益。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蘇聯共產黨在它只有20萬黨員的時候,在列寧的領導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在它有200萬黨員的時候,盡管也有過失誤,但仍然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打敗了兇猛的德國法西斯;在它擁有2000萬黨員的時候,卻喪失了長達74年的執政地位。蘇聯解體前夕,蘇聯社會科學院做過一次問卷調查。被調查的群眾中,認為蘇共仍然代表全體人民的只占7%,認為蘇共僅僅代表國家機器和政府工作人員的高達85%。這說明,執政黨什么時候代表人民的利益,什么時候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鞏固執政地位;什么時候違背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什么時候就會失去人民的支持,喪失執政地位。我們黨從成立之初的50多人,歷經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戰勝一個又一個強大的敵人,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奪取了全國政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在我們黨擁有7300多萬黨員的今天,我們仍然行進在“趕考”路上,仍然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自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力爭交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把人民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扎扎實實地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要做到發展依靠人民,充分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要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

權為民所罷,就是權力要接受人民監督。權力既然為人民所授予,人民就有權對權力運行進行監督,有權罷免不稱職者。歷史經驗表明,只有把手中的權力為人民謀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取得執政地位;反之,如果違背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無論掌權者多么貌似強大,都會為人民所拋棄。唐太祖李世民曾經形象地把“君”、“民”關系比喻為“舟”與“水”,指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歷代封建王朝興衰更替的歷史,就是一部統治者與人民群眾“亦載亦覆”的歷史。對于我們黨,人民監督既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我們自覺自愿的政治態度。早在延安時期,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就向我們黨關切地提出了如何跳出政權更替的歷史周期率的問題,他說:“余生六十余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桑?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聽后笑笑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我們黨只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自覺地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才能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服好務,才能有效地防止權力被濫用,經受住執政的考驗,始終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

三、讓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在陽光下運行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既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又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提高人民民主水平的基本途徑和重要保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努力營造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環境,努力取得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和制度成果。為此,必須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大“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的要求,既防止因權力過分集中導致運行失控、失范,引發社會不公,又切實增強公開性和透明度,做到陽光決策、陽光行政、陽光監督,提高權力運行質量,推動權力運行全過程、全方位地處于陽光之下。

陽光決策。就是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提高決策的質量和效率,增強決策的公信力,使我們黨的全部決策都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要健全民主集中制。把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有機結合起來,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堅持重大事項和重要人事任免由集體研究決定,防止“一言堂”,防止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二是擴大群眾的決策參與度。按照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原則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對涉及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廣泛向人民群眾征求意見,充分進行協商和協調;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認真組織專家論證、技術咨詢、決策評估;對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逐步完善全委會票決等黨內民主決策制度。三要完善決策程序。逐步健全決策協商、決策咨詢、集體決策、決策批準、決策監督、決策問責等程序,增加體現民主公開要求的決策環節,強化體現民主公開要求的決策措施,落實體現民主公開要求的決策制度,堅持陽光決策,讓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體現。

陽光行政。就是把執行權力的主體、內容、程序、規則和結果等信息,采取適當方式向群眾公開,實行開門行政、陽光行政。信息公開是陽光行政的前提。權力執行的過程包含諸多環節和大量信息,如果對人民群眾不予公開或者公開程度不夠,人民對黨和政府有哪些權力、權力如何行使不知情或一知半解,不僅落實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會成為空話,而且也極易為某些人搞暗箱操作或貪污腐敗提供便利。因此,實行陽光行政,必須讓權力執行的內容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開,讓人民有充分獲取相關信息的權利。近年來,立法法、行政許可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多部法律法規對陽光行政作了相應規定;許多地方還制定了確保權力陽光運行的地方性法規,從電子政務、新聞發言人到村務公開、廠務公開、政務公開、黨務公開,越來越多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為權力的公開運行提供了保障、提出了要求,在陽光行政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在此基礎上,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繼續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信息制度和質詢問責制度,不斷提高權力執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陽光監督。就是對權力的監督要全面、及時、有效。應當看到,客觀形勢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權力監督的主體、客體、內外關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就要求監督制度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突出科學性,增強實效性。因此,推進監督制度創新,必須拓寬思路,在繼續完善黨內監督、派監督、國家專門機關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等方式的基礎上,緊緊抓住權力腐化的源頭,從杜絕不正當收入入手,普遍實行被一些經濟較發達國家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金融實名制度、家庭財產申報制度、信用號碼制度、遺產稅和贈與稅制度,把權力行使者的財產收入及其使用情況向社會公開,置于陽光之下,讓灰色收入失去屏障,從而杜絕權錢交易現象。權力授予上的不公正是導致權力濫用的另一個重要誘因。干部的選拔、任用、調配等環節,比較集中地體現權力的授予過程。必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對權力授予過程的監督,堅決糾正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消極腐敗行為,確保權力正當授予、規范運行。監督制度要有剛性,要注重監督結果的運用,確保從嚴監督,失責必究,讓監督由“軟”變“硬”,堅決維護黨紀國法的嚴肅性。

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是我們黨經受執政考驗、完成執政使命的必然選擇。只要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正確地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我們黨立黨就能立得牢,執政就能執得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一定能夠凱歌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