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黨組織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1 06:30:00
導語:社區黨組織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切實加強對社區黨建工作的領導和指導,積極探索加強社區黨建工作的新途徑,**縣委組織部組成調研組,對全縣社區黨建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采取召開座談會、聽取匯報、查閱資料、走訪和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縣現有城鎮社區10個,轄區居民總數50566人。建立城鎮黨委1個,社區黨支部10個,社區黨支部共有303名黨員,其中女黨員110名,占36.3%;少數民族黨員39名,占12.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黨員72名,占23.8%。共有社區干部79名,其中35歲以下27人,大專及以上學歷22人。
二、社區黨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特點
(一)實施核心工程,加強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建設。深入開展領導班子好、黨員干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工作業績好、群眾反映好的“五個好”社區黨組織創建活動。采取公開招聘、民主選舉、競爭上崗、下派掛職等措施,面向社會選賢任能,選好配強社區黨組織書記。積極選派黨政機關年輕干部到社區任職或掛職鍛煉,發揮好社區鍛煉培養干部的重要陣地作用。
(二)實施凝聚力工程,加強城鎮社區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采取“機關下派、事業單位分流”等形式,不斷充實社區干部隊伍。全面推行社區工作任期制,激勵社區干部立足基層,干事創業。選派社區干部外出學習、參加培訓,以提高社區干部的綜合素質。做好下崗失業黨員和流動黨員的黨組織關系接轉工作,積極探索建立黨內互助基金和困難黨員創業基金,開展面向困難黨員的救助幫扶。在社區黨員中全面開展黨員亮身份、設崗定責、承諾服務等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模范帶頭作用。不斷拓展發展黨員工作面,堅持在關心、支持社區建設的下崗失業人員、流動人員和其他社會階層中的優秀分子中發展黨員。
(三)實施共駐共建工程,完善社區黨建工作協調機制。社區黨組織積極組織、協調、指導社區單位黨組織和社區在職黨員參加社區社會性、地區性、群眾性、公益性活動。面向社區單位做好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好社區單位“后勤部”的作用。駐社區單位黨組織從人、財、物上支持社區,尤其是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全面對社區開放,每年參加、協助社區黨組織開展活動不少于3次。進一步完善社區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三級協調網絡,切實發揮好社區黨組織在協調議事機構中的主導作用,充分挖掘社區單位的人、財、物等資源,形成資源共享、責任共擔、互惠互利、工作互動的城市大黨建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黨組織“雙向承諾、雙向服務、雙向反饋、雙向監督”、社區黨建聯絡員、情況通報等制度和監督評議機制,實行在職黨員“雙重管理”,推行社區單位創建文明單位、“五好”黨支部以及發展黨員、在職黨員考核評優、干部選拔任用征求社區黨組織意見的制度。
(四)實施群眾滿意工程,努力提高社區黨組織服務水平。率先建立**鎮黨員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點)兩級社區服務網絡,加強“六站兩室”建設,完善各項管理制度。開展創建促進再就業先進社區活動,千方百計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以黨團員志愿者為骨干,開展面向老幼殘孤、優撫對象的獻愛心送溫暖活動。深入開展“抓特色載體,建精品工程”社區活動,培育一批各具發展特色的新型社區。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知榮明恥,營造溫馨舒適的社區環境。著力打造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精美樓門,形成獨具特色的樓門文化。
(五)實施網絡工程,擴大黨在城市工作的覆蓋面。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在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住宅樓院、集貿市場、商務樓宇設置黨支部或黨小組,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通過摸底調研,有計劃的在社區無主管部門的“兩新”組織中建立黨組織,對暫不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兩新”組織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聯絡員,建立工會、共青團等群眾性組織,為建立黨組織打好基礎。
三、社區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社區責大權小與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要求不相適應。據統計,目前居委會承擔的各類交辦工作有62項之多,其中72%是屬于行政性事務。社區工作人員多數時間忙于應付,為居民做服務工作時間相對較少。社區工作量大,人員少,待遇低。就目前情況來看,一方面,大多數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在5-6人,最多的也不過7至8名;另一方面,社區工作人員工資普遍較低,平均在600多元左右,與其承擔的任務極不相適應,而且社區工作人員基本都是專職的,這樣的工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工作者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二)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很難適應新時期開展社區黨建工作的需求,現我縣十個社區辦公用房產權自有的只有3個,5個社區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其中有辦公場所的社區存在不同程度修建辦公場所所欠的工程款,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區黨建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
(三)駐區單位和轄區居民參與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在職黨員參與社區黨建活動的激勵機制還比較缺乏。駐社區單位參與社區黨建工作,較多的仍停留在參加理論研討這一層,在發掘自身優勢,幫助社區建設,實現全面意義上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仍有很大差距;工作的臨時性、隨意性較大,尚未形成持久的推動力,部分在職黨員出于種種原因,仍然未到社區黨組織登記報到,未在社區亮出黨員身份;有些在職黨員報到后不能主動、自覺地與社區黨組織取得聯系,參與社區建設。總體上看,目前在職黨員參與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大多仍然要依靠黨員的自覺性。
四、建議和對策
(一)要加強社區居委會、黨支部領導班子建設。擴充社區居委會、黨支部編制,社區黨支部書記由上級黨委選派任命,社區居委會主任由本轄區居民中選舉產生,其他工作人員實行招聘制,可以從縣直部門選派干部、大中專畢業生、下崗職工、復轉軍人中聘用,聘用人員一定要熱愛社區工作,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二)積極拓展社區服務,進一步擴大黨組織在社區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社區黨建要以社區服務為載體,把開展社區黨建工作與搞好社區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以黨建推動服務,用服務檢驗黨建,并不斷豐富黨建內容。一是加強社區硬件服務設施建設,興辦各類服務業,發展便民利民服務項目,完善服務網絡。二是建立健全社區服務志愿者制度和社區成員定期參加社區內社會公益服務勞動制度。三是拓寬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要加強社區再就業培訓,提高下崗人員的再就業能力,創新服務模式。四是進一步培養高素質的城市社區工作者隊伍。五是發展各類社區中介組織,鼓勵發展公益性、服務性的社會團體和民辦非公企業單位。
(三)多渠道解決社區辦公場所、辦公經費問題,改善辦公條件。社區居委會的辦公經費,應列入縣政府的財政預算,并保證逐年有所增加。有條件的社區,重點圍繞養老、托幼、保健、娛樂、家政、環保、醫療、后勤服務等,走實體化發展之路籌集資金,擴大規模,實現社區服務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逐步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壯大、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
(四)切實加強社區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對退休黨員,主要從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關心,要求他們“管好自己的家,看好自己的人”,發揮“余熱”,并力所能及地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體、科普活動;對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在職黨員,要從實際出發,發揮他們的優勢和特長,實現社區黨組織和駐區單位黨組織對在職黨員的“雙重管理”;對下崗失業黨員和“兩新”組織中的流動黨員,要幫助他們建立黨支部,在社區設立聯絡站,實行直管、代管和協管,保持教育管理的連續性,支持和鼓勵下崗失業黨員自立自強,為社會作貢獻。
(五)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要求,完善社區黨建工作協調機制。一是建立健全各級社區黨建工作協調機構,充分發揮協調作用。“社區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要發揮總體的組織協調作用,全面指導、協調社區黨的建設工作。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情況通報、信息溝通、經驗交流和活動協調。“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要充分發揮結對共建單位的資源優勢,組織開展區域性、群眾性、公益性、社會性的社區服務活動,增強社區黨建工作的整體合力。二是搞好社區資源整合,積極開展聯建共建活動。社區與駐區單位要積極開展“結對幫困聯心,共創精神文明;衛生治安聯保,共創優美環境;科學文明聯教,共創文明新風;服務居民聯手,共享社會資源;黨政工團聯動,共建示范社區”活動,發揮兩方面各自的優勢,把“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口號落到實處。
(六)建立鎮黨委、社區評議駐區單位的約束監督制度。鎮黨委、社區組織要吸收駐區單位為社區成員,調動駐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做到資源共享,共駐共建。建立鎮黨委、社區評議駐區單位的約束監督制度,駐區單位評先進及創建文明單位,必須有鎮黨委和社區居委會的推薦意見,將駐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情況作為評先創優的重要依據之一,對不支持社區工作的單位和領導,建議取消其評優資格。